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原型及功用进行分析,探究得出其原型是熊与蛇两种动物形象的结合。“玉猪龙”实际上是“熊首蛇身”玉器,它是巫觋做法时使用的法器,表现的是红山先民祈求风调雨顺、大地丰收、种族繁衍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熊首蛇身”玉器宗教功能有所减弱,装饰功能占主导。  相似文献   

2.
玉箍形器被称为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也是红山文化独有的器形,是红山文化时期只有社会上层成员才有权利佩带的玉器。从墓中的摆放位置得知,玉箍形器不只是束发的饰品,而应具有其他用途。玉箍形器的造型和无底筒形陶器类似,无底筒形陶器又是作为祭祀用器出现的,因而推断玉箍形器也应和无底筒形陶器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3.
在周代,不仅死人饭玉,而且活人也饭玉;它不仅是亲情的表达,而且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饭玉这一葬仪,是远古这一风俗的继承和发扬,其缘起的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4.
《周礼》涉及玉器之征收、使用、管理等的职官达40多种。其特点为:玉职官的设置具有体系性,职责具有交叉性,职事具有关联性,职能具有重要性。这并非《周礼》编撰者个人喜好的结果,而是周代礼治下重玉、崇玉风习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汉字的表意性,玉器的天然属性,以及它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与中华民族的心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较为全面地阐明了中国人常常以“玉”造名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仿古玉器是玉器制作中的特殊门类,在中国清代达到辉煌。青铜器艺术是中国夏、商、周时期艺术的主要代表。在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中很大一部分是仿古代青铜器。青铜器与玉器在文化背景、种类、功能、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几乎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其造型与纹样却对清代仿古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以青铜器与清代仿青铜玉器的造型纹样及艺术风格为...  相似文献   

7.
山西兴县碧村小玉梁山位于黄河岸边,自古以来就流传出土玉器的传说。作者经过多年调研和实地走访、采集,认为这是史前的龙山文化玉器,其工艺特征素面无纹饰,玉质优良,与黄河对岸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玉器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8.
在玉器鉴定中,仿古玉的辨别最为困难。因为仿古玉起源早,历史长,到清代达到它的鼎盛期。介绍仿古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重点考察清代仿古玉制造采用的种种方法,并指出了鉴定仿古玉的一些技巧方法。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论玉具有鲜明的学派传承特征,在立论上具有明显一贯性,在入思向度上却呈现出差异性,可谓"玉"彩纷呈。孔子、孟子、荀子论玉不以器型立论,而以玉所呈露的品质立论,且具有以比喻义论玉的一贯特点。孔子论玉主要从比德于玉的角度立论,孟子论玉最大特点是以玉喻政、以玉喻人,荀子则从德玉、礼玉、人才玉等多视角、多论域立论。先秦儒家玉论极大丰富了中华玉文化的哲理内涵,打开了玉文化广阔的思想视野,提升了玉的文化品格与精神价值。正像后来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主流一样,儒家对玉的功能、价值的理论阐释也成为中华玉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江富建 《南都学坛》2010,30(2):20-23
南阳汉代出土的玉器较丰,且以西汉玉器为主,共分为葬玉、礼器、装饰品、浮雕和圆雕美术品等四大类,玉质以和田玉为主。南阳汉代玉文化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传承性和创新性并存、儒道文化内涵和吉祥文化主题。研究表明,南阳汉代在玉石开采、玉雕加工、琢玉技艺和玉器应用等方面兴旺发达,成为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玉的审美价值不仅得到了较为系统地发掘,而且已经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现了政治化、宗教化以及道德化的发展趋势。先秦时期的玉崇拜,不仅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烙印,而且融入了中国文化体系之中,深刻影响了后世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玉匣"与"玉衣"的义项,学界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文物,纠正"玉匣"仅为"盛玉之匣"的观点,补充梳理"玉匣"义项为:1.汉代皇帝、王侯所用的玉制葬服;2.玉制之匣,用以贮藏珍物;3.盛玉之匣。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花草文学意象中,扬州琼花作为一个被集中书写的对象肇始于宋代。配合着历史的变迁,琼花经由宋代文人持续的诠释与书写,文化内涵渐次增加,文学意象日益饱满。尽管琼花物种已随宋代扬州而逝,但琼花意象却变成代表着一种品格、一个城市、一段时间的文化符号,永远留在历史当中。  相似文献   

14.
徐州汉玉自南宋著录、1954年出土以来,已成为我国出土汉玉数量最多、类别齐全、富于特色的地区之一。狮子山、北洞山等楚王墓出土玉器质地绝佳,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已出土汉玉的最高水平。金、银、铜、丝缕玉衣和镶玉漆棺等都是汉玉中的重器。  相似文献   

15.
《花间集》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意象。其中与“玉”相关的意象尤为突出。《花间集》中的“玉”意象共出现159次,涉及18位词人的119部作品。玉意象在《花间集》中如此频繁且广泛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道教文化对花间词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夏商周的玉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最早开创时期,文章力求通过金文字中玉部字的本义分析,来证明这段时期尤其是周代是中国玉文化的奠基和初步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7.
“衔玉而诞”之内涵——论贾宝玉之“玉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 《南都学坛》2006,26(1):40-47
《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诞”的情节设置,显示的是作者对宝玉“人玉合一”的君子形象的巧妙构思,象征的是贾宝玉“有玉之德”的内涵。贾宝玉不仅有“玉树临风”的容止之美,还有“温其如玉”的性情之美,更有“玉洁冰清”的品德之美。作者如此设计贾宝玉怪异的出生,也是在借此强调贾宝玉性格、品德生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其对他的肯定和赞赏。贾宝玉形象寄托了作者改造人生、改造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穆天子传》与《山经》一样,揭示了我国悠久而灿烂的玉石文化传统。玉石作为神圣的物质成为穆王征巡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穆王之路也是玉石之路。穆王的出巡有两个方向,一是西行。周自认为是夏人的一支,寻玉昆仑,既是追溯夏、周的玉文化传统,也在寻宝的表层意义下,寄托了寻祖、寻根的心理诉求。一是东行。东方是商人的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区域。而东王公形象的出现乃是夷夏文化融合的结果与反映。政治认同必须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而意识形态的同化与政权的更替相比较而言是更为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西周玉文化作为权力话语的一种表述,有助于建构其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9.
首饰文化作为一种装饰文化与其他艺术一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各个时期玉石首饰的种类及其变化发展过程,重点阐述了玉石首饰、玉石首饰文化的现状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分析了玉石首饰文化发展的文脉和其独具魅力的原因;论述了玉石首饰、玉石文化的发展方向,指出玉石首饰文化作为一种古老文化的象征,今天理应加以传承,并融合现代生活品味与其他文化互相渗透、共同发展,成为一种更具时代特色的装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