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试论漳河型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在豫东北冀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漳河型文化,与二里冈文化的内涵并无直接的因袭关系,它并没有演变成为二里冈文化;先商文化与漳河型文化是并存的两支不同性质的文化,先商文化主要是在先商早期受到了涧沟龙山文化与漳河型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布在豫东北冀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漳河型文化,与二里冈文化的内涵并无直接的因袭关系,它并没有演变成为二里冈文化;先商文化与漳河型文化是并存的两支不同性质的文化,先商文化主要是在先商早期受到了涧沟龙山文化与漳河型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豫东睢县历史悠久,其得名源于睢水,睢水之名则与以鸟为图腾的夷商族群有关。睢县所在的豫东地区地处夷夏之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在此交汇,后来又成为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先商文化、二里岗等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尽管在原史时代考古文化多元,但在商代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东夷构成了豫东地区的主要族群。从地理分布看,二里头文化的东界局限在豫东地区西部,在先商族群来到豫东以后,岳石文化与先商文化构成豫东地区主要考古学文化,岳石文化与先商文化在豫东交错分布,直到二里岗文化期豫东的文化面貌才为之一变,睢县作为商丘市辖县,其文化面貌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从古文献与考古资料看夏文化的起始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文献记载,氏族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这场洪水最后由大禹治服,为其子启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基础。考察这场洪水结束的时间,对确定夏王朝建立的年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已知的龙山文化遗址分析,龙山文化时期没有发现大的文化断层。到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除豫西嵩山地区地势较高外,豫东、冀南及整个山东半岛地区龙山文化突然中断。与此同时,辉县孟庄龙山城址发现洪水冲毁城墙的现象,鲁西地区成组的龙山城址也随之消失。上述地区也都是文献记载洪水发生与淹没的地区,因此文化出现断层。而豫西嵩山周围因地势较高,使那里的人们躲过了洪水,龙山文化在继王城岗四期之后,发展成王城岗五期文化,进而形成新寨期二里头文化。所以夏文化应开始于豫中地区,以登封王城岗五期和禹县瓦店四期为代表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从酒台遗址发现论商族的起源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台遗址的祭坛及大量陶器残片、卜骨残段及祭祀坑内遗物,说明其时期在商代及商代以前.在凤凰山附近发现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大汶口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及岳石文化时期遗址.甲骨文中的"商"字,金文中的"蕃"字,形象地表明了商族的起源地望商和蕃,在凤凰山及其周围.诸多证据证明:商族起源地望在山东蒙山北侧、新泰市东都镇的凤凰山周围地域.  相似文献   

6.
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夏王朝晚期 ,夏与商族、东夷等东方诸部族关系恶化 ,导致商族与东夷诸部族被迫联合反夏。为了促成和加强商族与东夷的联合 ,商汤采取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与东夷联姻、施与恩惠等。从文献材料推知 ,夏代末年商夷联盟已经形成。商族与东夷诸部族曾多次举行会盟活动 ,其中以“景毫之会”和“泰卷之会”最为重要。参加商夷联盟的东夷“诸侯”当较多 ,主要有有施、有仍、有缗、有莘、薛、卞等 ,其中来自有莘、薛的伊尹、仲虺在联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夷联盟的主要活动包括离间夏王朝、消灭与商夷联盟为敌的夏方国、伐桀灭夏等。商代早期 ,商、夷关系仍然融洽 ,商夷联盟得以延续。仲丁之后 ,商、夷之间军事冲突不断 ,商夷联盟终结。考古材料为夏末早商存在商夷联盟的立论提供了佐证。豫东、郑州、偃师等地发掘表明 ,属于商族的下七垣文化与属于东夷的岳石文化 ,在夏末商初有共存和文化混合现象 ,说明此阶段商、夷关系融洽。商代早期 ,在商人国势强大的前提下 ,商文化范围存在着北、西、南扩展而惟独东方收缩或滞展的现象 ,这正是商、夷之间延续同盟关系的具体反映。但至白家庄期 ,商文化却东向大扩展 ,整个鲁西地区皆纳入商文化之分布范围 ,这种文化上的取代应与商、夷关系恶化及商夷联盟终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夏的起源及其与东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证夏和东夷的关系,从图腾崇拜的角度,揭示夏人源自北狄部族,夏文化应到山东龙山文化和与之相邻的红山文化中去寻找,本文并以考古文化遗址中的原始宗教遗迹为线索,认为二里头文化是苗蛮部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提起二里头文化,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历史上的夏代,这不但因为其时代与夏和早商相当,还因为一百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正分布在传说夏人的活动区域——豫西和晋西南,夏代是考古界和历史界急切期望填补的空白,人们怎能不因此而分外重视二里头文化呢?偃师二里头宫殿基址的发现,使人们思索,它究竟是夏都斟(寻阝)的宫殿,还是汤都西毫的宫殿?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都是夏文化,还是一、二期属夏,三、四期  相似文献   

9.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在“夏商周断代工程”期间及其之前,主张二里头遗址第一至第四期或第一至第三期属于夏代已属主流意见。然而,由于2005年以后在“系列拟合”测年数据中,二里头遗址第一至第四期的年代被限定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范围内,主张二里头遗址的大部分时段属于商朝的意见又重新活跃起来。但所谓“系列拟合”是一种存在两个方面缺陷的人为的对年代的压缩,予以纠偏后,二里头第一至第四期碳十四测定的年代在公元前188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范围内,这与由文献推算的三种夏朝年代范围大体是一致的。再结合对二里头遗址地望与夏都之关系的综合考虑,以及《史记》的《殷本纪》、《封禅书》和《尚书·商书》有关商汤推翻夏朝后并未“迁夏社”的记载,可以说明夏桀的后裔和夏遗民依然生活在原来的夏都之中。此外,二里头遗址呈现出浓厚的蛇形龙崇拜的文化特征,与文献上夏王族以蛇形龙为图腾相吻合,亦可证明二里头乃夏朝后期王都。解决了二里头乃夏都的问题之后,再讲“何以中国”以及“夏”与“中国”一词含义的渊源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10.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先夏文化可能是公元前2800年左右西方羌戎居民东进豫境而形成的,包括仰韶文化谷水河类型和王湾三期文化前期。夏文化形成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禹征三苗”之后,中兴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少康之时,包括王湾三期文化后期所代表的早期夏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所代表的晚期夏文化。公元前1600年前后夏灭于商  相似文献   

11.
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一向被认为是"推步之书",它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精到见解因此而被淹没。但是,仔细梳理分析《皇极经世书》对中国历史的记述可以发现,它把中国有纪年可考的历史定位在公元前2327年唐尧甲辰,推断夏朝之建在公元前2166年,这不仅比"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夏朝之建(前2070)提前了近百年,而且其推断都有权威翔实的文献依据,表现出尊重史实和文献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孔子秉承夏商西周三代的思想遗产 ,融旧铸新 ,在改造旧思想、旧学说的基础上 ,为他那个时代打造出新的思想、学说和理论品牌———儒学 ,由此奠立了农业文明状态下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新范式和话语体式结构 ,影响至巨。但当时过境迁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社会时 ,孔子及其儒学能否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思想、智力支持 ,或者说 ,这种支持究竟在多大程度、层面上发生了作用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先秦弓矢活动进行考察,指出射礼渊源于旧石器时代后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弓矢活动,产生于夏代,发展于商代,形成于周代;在先秦射礼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中华体育礼仪也随着孕育和产生了。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认为商代海贝或者仿海贝是中国货币的最初阶段,但是,从考古发现的商代海贝来看,出土情况复杂,无法从考古材料上对商代已经出现货币的观点给予支持;相反,从大量商代海贝密集出土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海贝是殷商时期大量使用的装饰品,最初仅仅作为财富的象征,甚至是在一定程度还可以起到辨别不同人群的功能;同时不排除西周以后货贝演化为货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用雅言这个语词来指称汉民族“共同语”大致是在周代,但雅言所指称的古代民族“共同语”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雅言作为古代“共同语”的代名词已进入辞典,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把雅言作为古代汉民族“共同语”代名词的背景下,雅言当形成于夏朝,发展于商朝,成熟于周朝。从语言发展史的角度看,雅言是我们汉民族共同语的发端,它不仅为汉语言的统一、规范树立了标尺,使汉语言的发展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而且对提高汉民族的凝聚力、推进汉民族文明的进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与画的融合在唐代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进展,唐代题画诗集中反映出了这种进步。它开创和奠定了题画诗的基本体例,使题画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品类得以成立。唐代题画诗的开创之功主要表现在:它拓宽了题画诗的诗体范围,各体齐备,改变了前代仅局限于以四言和五言诗的画赞、咏画诗题咏的局面,尤其是以律诗评画,对诗与画的结合有重要的意义;在题画方式方面,出现了自画自题和画上题诗的题画方式,并基本完成了评画赏画手法上的探索;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种不同意义的典范。唐代题画诗对题画诗本身的发展和中国文人画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西周民族史诗内容的阐述和挖掘,进一步探索周人在灭商前后宗法制的产生及其逐渐发展的轨迹,从而证实西周民族史诗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连山易,包括惯指《连山》及本质大体不变前提下的异版《连山》。水书不等于水书连山易。只有水书连山易的八山图才能解释《连山》之名;桓谭所谓"连山八万言"是指总篇幅,而水书《连山易》的恰好符合。从四种初级论据得出初步结论:贵州省水族保存的范本《连山易》属于真正的连山易系列,当然目前阶段不排除历史上有过部分改编的可能。关于前提性问题,可以认定:正统汉文《连山》易在周、汉、晋、北魏的存在无法否定;夏商时期有出现易书的条件。水书与夏陶文字有同质性而与商周文字有本质断裂,水书《连山易》应该是夏代产品。《连山》是中华文化史续存的第一部大型古籍。  相似文献   

20.
科举考试兴盛于唐宋时期,开通了平民入仕的道路。读书人期待一举成名天下知,创造了一些雅致的表示科举及第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出自《尚书》,有的来源于《庄子》和其他古代诗文。本文以时代为线索,对这些典故词进行了初步分析。了解这些词汇的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进一步探求科举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