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从社会排斥到融入——对民工社会融合研究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民工的社会融人问题,国内学者多倾向于“同化论”,强调外来人员对当地主流文化的认同,对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臻的抛弃。民工的社会融合过程是一个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群体的再社会化、市民化的过程。文章认为功能主义范式的“同化论”所假设的开放的社会条件并不存在,社会排斥与对外来人员的歧视普遍存在,使得冲突论的视角对研究民工等外来人员的社会融合更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最近30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南中国沿海的展开,成千上万的民工涌进广东珠三角进厂打工。在这股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和人员流动的浪潮中,中国当代社会与当代文化发生着激烈变化。伴随着传统的社会与文化结构的转型与分化,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与新的文化。“底层”和“打工诗歌”就是这一转型与分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80年代末以来,“民工潮”现象成了国人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对此,尽管见仁见智者至今仍各执一端,但一个基本的客观事实谁也无法否认,即组成“民工潮”主体的千百万中国农民,始终是我们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所必须依靠的基本群众。江泽民同志提出讲政治,其核心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就必然涉及重新认识“民工潮”现象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民工主要输入地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直接面对“民工潮”的潮头,如何正确看待外来民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外来民工在苏州苏州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逻辑的基本概念“比”,基于1952—1953年整修南洞庭湖工程民工动员个案,分析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工程指挥部建构志愿军榜样形象和民工模范形象,作为“比”的参照点,同时侧重建立志愿军“上战场”与民工“修堤垸”行为之间的逻辑关联;基层干部通过对情感、年龄、政治面貌、价值、场景因素的强化,引导民工“比”的行为,使之争做志愿军式英雄和李祖范式模范;民工出于对参照点的认同,将“比”化为自觉行动,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劳动工效,增强了政治认同。这表明,只有真正符合“比”的逻辑,注重“比”的合理性,实现“比”的升华,才能更好地达到“比”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民工工资政府干预的经济学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的原因,用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商品理论分析,是民工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是民工工资低于民工进城打工的机会成本。民工工资太低会带来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必须干预民工工资。  相似文献   

6.
新近落成的海南省图书馆入馆处右侧墙壁上,清晰地镌刻着“海南省图书馆参建民工名录”,名录上刻着626位参加图书馆建设的农民工名字(据2005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民工流汗也留名,好一条“鲜闻”!以往建设工程通常只是刻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像这样把民工的名字永久性刻在建筑物上,还是头一次。对于这一做法,海南省文化厅长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多年来,民工们干着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为城市建设了许多豪华气派的场馆楼宇和科技含量颇高的公共文化设施,可是他们个人却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刻‘名录’,就是要…  相似文献   

7.
中央讲“和谐”,全国“两会”议“和谐”,“和谐社会”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毫无疑问,人民群众都盼社会和谐。问题是,不能只喊口号,只看表面光,各地都要直面不和谐的因素。对城乡发展不和谐,民工生存条件差,教育不公平,收入分配差距大等等,“两会”的呼声都很高。南京有哪些不和谐,要有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易地转移,为农村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东莞市的经济繁荣和“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吸纳了上百万女民工。她们虽在生活中历尽艰辛,但经济上的独立,人格上的自立,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展示了参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将使她们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与妇女运动的中坚力量。应正确评价女性“民工潮”并予以行政措施与政策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沈家门街道打工,我们放心” “台风无情人有情!感谢沈家门街道,社区领导对我们民工的关心和照顾。”这是居住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的安徽籍民工在沈家门外来民工避灾所黑板上留下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0.
“自梳女”是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殊的独身女性群体。清末民初,自梳女纷纷出洋,到新加坡打工,成为移民一族。本文在自梳女移民新加坡经济动因基础上,主要从文化调适角度,探讨自梳女与新加坡华人文化的融合关系,即她们在异地他乡背景下,如何能够恪守自己终生不嫁的誓言,保持自己“冰清玉洁”之躯的方式、特点和效果。自梳女文化调适的成功经验,对现代社会南下珠三角女民工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铁路客运分段能力配置策略能够针对季节客流特征,在春节等节假日客运需求非常巨大、平时客流明显减少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基于线性回归方程的铁路客运需求预测模型,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客运能力。运用MATLAB软件,结合南京站旅客运输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验证优化模型在阶段性运能配置方面的期望效应。  相似文献   

12.
2021年1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多地零星散发,各地陆续发出就地过年的倡议。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的分析表明,就地过年政策会鼓励人们择期返乡:2021年春节返乡人数仅是2019年同期的45%,清明返乡人数则达到2019年的1.76倍,二者存在替代效应,且返乡地远的人2021年更倾向选择清明返乡。此外,就地过年政策中的现金类激励政策效应显著,其他类政策则不然。因此,可从需求端入手探讨缓解春运压力的可能途径,以及解决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体制性问题和矛盾的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对石家庄站的西广场售票厅在春运时期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售票窗口的服务效率不高,影响旅客的满意度.运用排队理论和工业工程的思想对铁路售票和车站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结合成本、效率和旅客需求,并借助Win QSB软件,计算得到春运期间不同客流量下的合适的服务窗口需求量,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工业工程的应用可以很好地提高售票服务效率、旅客满意度和服务质量,有助于合理规划现有资源,降低车站的运营成本,增强铁路部门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后,基本上每年都会爆发“春节民工荒”,金融危机后“民工荒”,与金融危机前“民工荒”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轮“民工荒”在缺工背景、缺工地域、缺工工种上发生较大变化。金融危机后“民工荒”呈现的新趋势,要求在应对策略上作出新的安排: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工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含量。论文试图通过上述对策将“民工荒”这种自下而上的诉求表达方式转变为常规的、制度化的利益诉求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保障农民工权益,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梯度转移。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通过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而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评价;通过拜年网的垂直差异性与水平差异性的测量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资本;城市居民拜年网的水平差异性越大,拥有的横向社会资本就越丰富,越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并对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评价较高;城市居民拜年网的垂直差异性越大,拥有的纵向社会资本就越丰富,越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并认为自己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验证了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6.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综合性民间节日,民间关于“年节”的传说尤为丰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的十个“年”之传说,从时间和仪式来看,均包含着诸多的传统习俗及其民族的信仰内涵。  相似文献   

17.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晚会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在时下兴起的传统文化热潮背景下,春节晚会节目中传统艺术的展现意义就更显重大。文章以2008年这一具有典型特点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切入点,对晚会中突出传统文化特点的节目进行研究,试图从文化融合角度来分析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8.
铁路客运票务制度在设计初衷上尽力体现社会关怀,实现有差别的分配正义.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和执行力扭曲等原因,铁路客运票务制度在实施中出现了制度异化,造成了春运火车票资源的分配不公.本文从制度负外部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春运“一票难求”问题,并对矫正铁路票务制度的负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铁路客运文化作为铁路文化中最为综合性的一环,建设铁路客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铁路客运各环节中,铁路部门和旅客都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认清并有针对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有助于建设和谐、有序、高效的铁路客运文化,进而促进铁路文化建设水平的总体提升.这需要铁路部门和广大旅客通力合作,乃至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情况下 ,区域性的客货运流量、流向和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建立和完善一个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发挥各类运输方式的优势 ,提高运输网络的综合功能 ,是实现运输资源优化配置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在这一方面 ,苏州地区的区域性交通运输网络和客货运资源配置 ,便是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