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众审美文化”笔谈大众审美文化是当今文化发展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热点。它是我们贯彻“两手抓”方针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大众审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何正确对待大众审美文化中的问题?这里发表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青春文学”发展现状与社会影响,探讨不同时期大众审美与文学建构的复杂景观。具体表现在传统中心的消解,即审美空间由乡村转移至都市,个人意识取代政治集体观,精英文化受到大众文化冲击;消费社会借助审美文化的包装来装点门面,逐步完成对审美文化的挪用与改造,文学创作日渐市场化、符号化;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新时期大众意识中较为突出的精神特征,化轻历史的沉重感,用戏谑的方式消解崇高来对抗消极。  相似文献   

3.
大众审美文化“价值”问题张荣翼从我本意来说,我认为大众审美文化的价值往往是不高的,但当我这样认识的时候,我实际上是从与之相对的精英审美文化的眼光来看它的。大众审美文化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品位普遍不高是一个事实,但仅由此认识不能说明它的某些文化产品和时尚流...  相似文献   

4.
呼唤失落的人文精神成复旺大众审美文化的繁荣,既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表现了大众审美意识的觉醒,应该说是好事。但是,当前我国的审美文化是倾斜的。一方面是追求感官愉悦的大众审美文化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高雅艺术的严重萎缩。而且,当前...  相似文献   

5.
对人们日常茶叶消费状况的调查表明,茶叶消费不仅是经济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学现象。当前的茶文化消费有保健文化消费、社会认同消费和审美文化消费等3种主要形态,以追求保健功效和社会地位为目标固然极大地促进了茶叶消费的日益增长,但后劲不足甚至会产生负作用。今日茶消费文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朝着对大众的茶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培养行进的,整体提升茶文化的美学价值将是蒸蒸日上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个性的外部表现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具有动态性特点,当今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和张扬。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大众的个性不能代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其本质是消费经济构建出来的伪个性。时尚和流行文化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使得大众在消费语境下将个性转变为身份认同等多种社会需要,在它们的背后是复杂的消费逻辑,只有明晰消费经济的本质才能解放个性,祛除大众受到的审美蒙蔽。  相似文献   

7.
大众审美文化生命力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审美文化生命力探源王旭晓“大众审美丈化”这个词,尽管它的边缘尚很模糊,但一般都认为它指电视录像、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电脑图画、卡拉OK、广告艺术、时装表演、小品剧、通俗文学等审美文化类型,它们与“高雅”文化、“严肃”文化、“精英”文化相对应,具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在我国生成的社会条件、具体语境、构成不同,形成了文化自身的多重性,因此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西方后现代文化的翻版,甚至完全有害的东西予以否定。它有艺术审美与生活的融合性,日常审美的丰富性,社会大众作为潜在的文化主力和文化资源广泛参与的社会性、大众化,并因其研究内容、方法的多元性、开放性、重经验的直接性、跨学科等特点,向传统美学提出了质疑。同时,当代审美文化又有过重的功利性、世俗性及形式化等形而下的感性趋势。为克服其感性趋势、物化倾向,应将其纳入我国整体文化建设的轨道,并在实践层面上,排除商业化、技术宰制的干扰,开展以完善人性、恢复人的尊严感为宗旨的社会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当今艺术的嬗变,论述了构成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旋律审美文化、高雅审美文化、大众通俗审美文化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大众文化的飞速发展,审美文化向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当今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大众审美文化作为西方工业社会的舶来品,在中国迅速传播开,从而对大学审美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二者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某些相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审美文化生态是指审美文化赖以生成、发展、变化的环境总和或有机完整系统。它的研究任务是深入把握审美文化与其生存环境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为准确揭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审美文化的本体内容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秦汉审美文化生态的主旋律和大趋势是“大一统”。其主要构成包括自然环境的浸润陶染、科学技术的骄人成就、空前统一的民族与国家、多元多重的文化整合、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和思维模式、“大一统”下士的使命和命运等多元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中。中国大众文化深深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并迅速壮大,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相抗衡,与这两种文化相对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征服和文化霸权意义的文化现象。这一过程始终是伴随着信仰危机所导致的孤独的文化大众对各种文化产品的需求这一特定背景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使得其体制下文化建设的一套专业作家创作体系也随之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创作者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地进行文化创作,大众文化就在这种原有信仰式微而新的信仰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逐步成长起来。与此同时,信仰危机所导致的大众文化的发展壮大也是其自身娱乐性、感官性、刺激性的文化特质决定的,在当前这个以消费感官刺激为核心的时代,它是符合广大文化受众的消费需求的,而精英文化所倡导的权威主义、重视审美价值、人文价值、欣赏距离感的文化特质也只能站在边缘地带,逐步衰微下去了。  相似文献   

13.
关于何顿的小说创作,评论家从创作主体、创作风格和社会审美等方面进行了评论.这些评论,或赞同,或反对,但都不同程度地认同了何顿小说中的都市生活的审美价值.在这不同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评论家们关于何顿小说中"都市文化"的诠释及其不足.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的"中庸尚和"情愫、道家文化的"自然逍遥"情调、佛家文化的"慈悯济世"情怀使炎黄子孙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生存选择和审美趣味,这业已形成并渗透到生命血液的相对稳定的精神追求、价值希冀、心理状态、思维模式等文化心理定势,对形成民族凝聚力、建立文化自信心及建构和谐社会都具有韵味隽永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文艺变革的实践 ,越来越清晰地证明 ,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形态的崛起 ,极大地冲击着既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规范 ,改变其存在方式 ,促使其不断地走向大众 ,融入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 ,变化着的文学、艺术则以独具的审美方式 ,积极地作用了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深化其艺术意蕴 ,提升其审美境界从而形成多元共生、悖立与互动的新文艺格局。可见 ,只有立足文艺变革实践 ,洞悉文艺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才能透过文学生存困窘的种种现象 ,窥探其发展的内在潜质与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6.
"玉鸟"图像在红山文化中虽然不及"玉猪龙"出名,但在整个东夷地区数量最多。它体现了高度的宗教、礼仪等集体族群意识,同时证明了《山海经》等古籍文献中神话传说部分史料的可靠性。从体量上考虑,"玉鸟"图像所反映的主要是礼仪活动,这种礼仪活动是源于宗教的意识之转化,也反映了造型等艺术学的问题。随后在礼仪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带有强烈宗教意识的独立艺术观念,构成了一种风格基本一致又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玉鸟"图像的造型样式,显示了红山文化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彝族文化研究虽已成就斐然,但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还是十分薄弱而近乎空白的新课题。现通过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挖掘、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审美资源以充实现有的美学研究内涵;进而探索各少数民族审美研究的新路向,为建构少数民族美学作准备;同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彝族文化的研究向深广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品位是历史形成的,却又需要现实力量的推动。实现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必须首先着重解决好经济意识与人文意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实用追求与审美考量、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的认识问题。提升深圳文化品位目前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培育城市文化精神,发展学术文化,提高景观文化的水准,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产品的文化含量。  相似文献   

19.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探讨清代文学,目的在于探讨清代文学与同时代其他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展示清代文学与整个时代文化互相影响的状况,同时也为观察清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个背景。文章分三个方面进行陈述:文学与绘画,文学与工艺,文学与风俗。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中国改革开放 ,尤其是 90年代以来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 ,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可以预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大众百姓闲暇时间的增加 ,社会对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毫无疑问 ,大众文化的普遍流行 ,已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围绕大众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生成背景、现实发展及其走向等问题 ,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