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受到需求不充分和供给不到位的双重制约。由于农户支付能力弱及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土地规模有限、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科技创新主体不清等原因,农业科技创新有效需求一直增长迟缓。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弱、效率低,政府大、市场小,投入少、风险高等特质,又造成了科技创新有效供给的乏力。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耦合程度偏低,凸显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供需对接效率,以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为主导,以供给投入产出效率和需求满足程度最高为目标,从需求特征、供给特征和信息认知等微观影响因素出发,选取指标对供需对接有效性进行衡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识别指标重要度,从而根据指标重要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对接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方法同时考虑供给和需求的利益关切,能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产出效率,更有利于供需有效对接的实现;指标重要度的识别能准确筛选出显著影响供需对接有效性的指标,为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使其更易达到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3.
认为养老服务供需失衡是我国当前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从供给侧看养老服务存在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结构失衡两大问题.目前,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应包括促增长、去空置、降成本和补短板等.在此基础上,应重点推进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机制市场化、供给方式便利化、供给手段多样化、供给内容专业化、供给政策系统化等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4.
在嵌入信息化、平台化和网络化管理组织技术中,公共物品供给是一个以价值链模态体现的多场域、多环节、多主体、全程化的协同合作整体治理创新体系和供给实践新形态。公共物品价值链是以满足公众公共物品需求和实现供给价值增值为目标,基于供给价值链全生命周期和泛资源整合,构建的纵向环节及多元主体交互联结参与集聚的适宜性公共物品供给创新模式。与传统公共物品供给治理模式比较,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在生成背景、需求响应度、主体关系、供给绩效、供给方法和供给主体能力具有独特属性,具有公众消费需求导向、多维叠加流程、网络平台化组织技术手段、供给价值增值目标塑造和整体有机协同合作等特征,其治理生成效应表现在公共物品供给侧创新发展的整体性治理及协同机制、共同价值创造的价值链供给生态圈和差异化优势、公共物品供需匹配及无缝衔接的三重效应、效能和价值双重目标框架下的“三性”治理逻辑,可以通过利益协同、主体接点对接、需求管理及整体激励等策略实现对公共物品价值链供给治理的长效驱动。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治理精准化是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一种体现,旨在增强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供需对接的有效性,实现人工智能资源的高质量供给和合理化配置。人工智能治理精准化将公众需求视作中心,以公众需求识别为起点,以公众需求满足为终点,构成一个开放式的循环过程。包容性增长、程序公正、过程透明、稳健安全、负责任构成了人工智能治理精准化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人工智能治理精准化的实现需要建立民主协商机制、协同合作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审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提出供给导向和需求导向下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与民众之间主客体的协调。基于价值审视,研究发现现阶段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陷入困境:供给的政策制度实施效果欠佳;供给的主体单一、参与不足;供给的供需失衡现象突出;供给的普适性泛滥,地域性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不畅、参与机制不足。针对以上困境,提出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跨越式发展: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价值扶正;通过社会力量的引进机制、搜集需求与传达的沟通机制和供给的绩效评体系,整合并优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机制的系统性;基于地域文化,凸显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地域性;建立并完善农民体育需求表达、参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从县域角度分析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和问卷方式对地处闽东、闽南、闽西、闽北的4个县(市、区)开展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的做法主要有政府推动型、科教单位服务型、企业主导型、科技能人带动型等4种类型,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有:农技推广体制不完善制约了农技推广效率;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机制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带动效应不显著;小规模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加强县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提出对策与建议:实行涉农部门大部制改革,提高农技推广效率;整合涉农科技专项资金,促进科技供需对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职业农民"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综合性农民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产品不仅存在供给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还存在“后供给”管理混乱与缺失的问题。农村公共产品的“后供给”管理的混乱与缺失造成了各种形式的“公地悲剧”,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避免“公地悲剧”的历史重复发生,农村公共产品不仅要注重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应该注重“后供给”的管理。乡镇基层政府应该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依托村民、非营利民间团体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等各方主体,形成共同管理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走出“公地悲剧”的宿命怪圈。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沈阳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设契合沈阳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需要突出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科技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无缝衔接,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能力。首先梳理了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科学技术局、现代农业研发服务中心、涉农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农业科技推广主体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其次分析了沈阳市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配套政策、社会服务、供需匹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沈阳市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三二一”政策体系,即强化政府(事业单位)、高校与科研院所、市场化社会化三类农业科技推广主体,提高综合集成、创新供给两方面能力,筑牢政策保障和实施的一个基础,着力形成科学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期为沈阳市农业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是由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力量构成,在实现过程域中多主体协同合作、互联互通及提升供给效能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之义。而塑造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的“复合型”参与,是重构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寻求“供给变革”的重要突破口。“价值链”理论和复合治理理念的引入,为公共物品供给复合主体内部行政化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组织参与供给的治理逻辑及其治理结构图示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模型借鉴。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效能,有赖于协同机制的创新和制度安排,通过促进公共物品复合主体内部不同供给结构间的糅合互动、相互支撑和互惠共享,准确把握社会公共需求的“脉搏”,及时应对公民多样化公共需求。  相似文献   

11.
把科技特派员制度置于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转变过程 ,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分析其未来走向 ,提出创新、完善、提升的主要对策。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直接层面看 ,是解决农民的科技需求与目前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 ;进一层看 ,是通过机制创新 ,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更深层看 ,则是当前政府对农村科技推广要不要管和如何管的问题。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入世”的严峻挑战 ,农业技术推广的特殊性 ,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程度低 ,以及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基本集中在政府等一系列原因 ,政府对农村科技推广仍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 ,推广体系和机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 ,正是这种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符合现实情况的新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必须朝以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与政府的支持、保护相结合的方向进行创新完善 ,实现在更高基础上的超越与转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云南省会泽县、思茅区和新平县的调研数据,分析了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的认知、需求、满意度及当前林业科技服务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乡村留守的林农文化程度不高,对林业科技认知程度不高,但对林业科技服务有着强烈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种植技术。然而当前林业科技服务供给匮乏,林改后林业科技服务的供需矛盾更为激化。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大对林业科技服务的宣传,增加林业科技服务活动的频率和效率,加强林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和强化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共享经济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我国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已成为政府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在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治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供需不匹配、协同治理主体间职责不清等诸多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问题,提高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治理的有效性,借鉴共享经济中的组织管理理念和方式,并基于SFIC模型尝试构建一个共享经济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治理框架。在这一治理框架下,政府可以采取转变治理理念、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拓展多主体治理联动共享机制,以及强化协调和监督机制等策略推动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湖南省20个县(区)400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DEA分析方法,测算不同农地经营规模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农地规模和农地生产效率并不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土地制度改革中不应过分强调土地流转的制度供给因素,而应大力刺激土地流转市场上的农业主体的“有效需求”,重视土地流转后的农业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以及由此引致的对新型专业农民的培养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等需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农民对农技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供给体制难以满足农民的有效需求。以陕西"大荔模式"为样本,分析和探索新形势下构建多元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途径,探讨有效发挥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促进作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首先对财政金融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协同性内涵及实现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与财政金融服务协同性测度基础上,分析了不协同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财政金融服务协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中国既有的财政金融支农服务体系是在适应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财政金融服务的需求与农户存在巨大差异,使得现有的财政金融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存在较大的不协同性,客观需要促进财政金融服务创新,使财政金融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需求相协同,而这种协同,实质上追求的是一种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供求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发展漳州现代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为此,本文以漳州农业科技创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角度,提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对福建农村公共科技服务基本情况和主要途径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福建县域农村公共科技服务公平度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活动费用与农业技术人员等资源配置的均衡度在不断提高,县域之间公平度有所下降。据此提出增加农村公共科技服务供给,公平、合理地优化农村公共科技资源配置,更加注重农业科技人员配置的公平性,加强农村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竹农参与技术创新:沟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桥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权改革后,竹农成为竹资源培育业的经营主体,但竹农固有的农民特性和目前科研体制存在的问题,使技术供给与竹农的技术需求产生了矛盾,即技术供给的“缺位”和竹农的技术需求呈现“若隐若现”状态,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是竹农直接参与技术创新。在参考学者对国际上农民参与技术创新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竹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之间的技术关联性,认为各个利益群体之间与竹农形成一种“断层”关系,而竹农参与技术创新就是把这种“断层”关系“接续”起来,即让竹农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各利益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内在化的技术关联性,并阐述了竹农主动参与技术创新的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