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意义论中,最关键的工作是找出语言里不可再被分析与归约的基本意义单位及其意义的来源和性质。罗素主张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同构映射关系。世界的终极构成要素为殊相(particulars),性质与关系,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原子事实;与此相应,语言的终极构成要素是专名(或逻辑专名),谓词与原子命题,它们同时也就是语言中最小的意义单位。由于原子命题本身由专名和谓词构成,后两者的意义如何确定便成为其意义论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专名问题从柏拉图起就困扰着哲学家们,现代逻辑与语言哲学对此给予了更大关注。现代逻辑的专名理论肇端于弥尔(John Stvarf Mill 1806—1873)。弗莱格(Gotllob Frege 1848—1925)与他直接对立,罗素(Berfrand Russell 1872—1972)却在二人之间妥协,后来塞尔(John Searle 1932~)、林斯基(Leonard LinsKy)等人对弗莱格和罗素的专名理论进行了修正,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专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说认为,专名有涵义,涵义决定指称。刻里普克(Saul KripKe 1941~)、唐纳兰(Keifh Donnellan)等人批评了罗素的摹状词说,复兴了弥尔关于专名的观点,他们的因果历史理论认为,专名无涵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伯奇( Tyler Burge)提出并论证了“专名是一种特殊的谓词”的观点,以此来批评关于专名在形式语义学中的两种经典观点.伯奇对“缩略”观点的批判是有说服力的,但对“个体常元”观点的批判却基于对“真正的专名的用法”与“伪专名的用法”的混淆.就“真正的专名用法”而言,将专名视为形式语义理论中的“个体常元”,仍是最有说服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伯奇(TylerBurge)提出并论证了“专名是一种特殊的谓词”的观点,以此来批评关于专名在形式语义学中的两种经典观点.伯奇对“缩略”观点的批判是有说服力的,但对“个体常元”观点的批判却基于对“真正的专名的用法”与“伪专名的用法”的混淆.就“真正的专名用法”而言,将专名视为形式语义理论中的“个体常元”,仍是最有说服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奥卡姆的认知理论中,对个体事物的直接经验把握如何与概念性的思想相关联是一个重要问题。就直觉是心灵的真实性质而言,它也是一种心灵表征;同时,由于直觉可以作为心灵命题的主词或谓词,并且可以在此心灵命题中指代某物,因此,对奥卡姆而言,这一表征就是一种指号。根据奥卡姆关于意谓的一般理论,范畴指号被认为首先意谓它们所真实关联之物,除了这种首要意谓,“暗含”词项同时具有次意谓,因为它们间接指称某些事物。直觉行为要么作为一个心灵命题的主词或谓词单独发生,要么附属于一个概念而形成复合心灵表达式,这个复合心灵表达式同样能够作为心灵命题的主词或谓词。在这两种情况下,直觉行为都是通过纯粹的非概念方式来指派其单称指称物。奥卡姆这种特殊的基础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这些直觉认知被看作是指号,并且可以在心灵命题中发生。  相似文献   

6.
实验哲学是近年来新近兴起的一场哲学运动。它试图运用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实证方法探究普通大众对一些具有普遍共识的哲学命题或理论的直觉判断,通过经验数据的分析,或质疑或验证这些命题或理论的合理性。传统知识论认为,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盖梯尔问题的提出,引发人们对传统知识定义的争论;实验哲学家也加入到争论中来,认为传统知识论赖以立论的基础是人们直觉的普遍性、可靠性,而他们运用实验方法证实,人们的直觉具有易变性、多样性,从而挑战了部分知识论观点。  相似文献   

7.
克里普克关于后验必然命题的论证基于"专名是严格指示词"这样一个前提,而"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只是一种模态直觉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前提是先验的.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具有了先验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普通本体论证明从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概念推出绝对必然存在者的存有,认为取消其存有会导致该概念自相矛盾。强化版证明继承了这一论证策略,但增加了“最最实在的存在者概念”和一个三段论推理:第一,有一个可能的、最最实在的存在者,它包含了一切实在性;第二,在一切实在性中也包含了存有;第三,存有寓于一个可能之物的概念中。康德对强化版证明作出了总体性回应,表明它自相矛盾和同义反复,说明取消实存不会导致矛盾。他针对小前提混淆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而提出Sein不是实在谓词,针对结论中同义反复的实存而提出实存概念的精确规定,针对大前提含糊的可能性而提出逻辑可能性不等于实在可能性。实在谓词与实存谓词具有异质性,流行解读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实在谓词理解为综合命题的谓词,把先验的实在谓词与经验的实存谓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汉、英语“方位成分+存在谓词+存在主体”的语言形式表示“某地方存在某人或某物”的意义.人们用不同的句式和语词来表达“存在性”或“存在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这一语词根本不同于“存在者”、“存在物”,“存在”是一阶语言的谓词,用来断言一个一阶语言的主词是属于外延语词还是内涵语词.因此,“存在物存在”的错误在于混淆了语言的阶.  相似文献   

10.
“以”“为”在古汉语中常常连写,构成“……以为……”或“……以为”格式。把连用的“以为”当作一个词来分析、研究其语法作用,始于《马氏文通》。马氏认为:“‘以为’二字有两解:一作谓词者,则‘以为’二字必连用;一作以此为彼者,则‘以为’二字可拆用。”这里所说的“谓词”就是谓语。“以此为彼”就是“以……为……”的意思,这种意义的“以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句中的“以”后无省略成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数理逻辑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认为它能完全取代自然语言的逻辑。但是,随着日常语言学派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这种奢望正在逐步打消。逻辑研究出现了以弗雷格为代表,将逻辑句法等同于人工语言句法的建构主义,和继承亚里士多德传统,坚持认为逻辑句法隐含在自然语言句法中的自然主义。建构主义者对自然语言持不信任态度。他们批评传统逻辑本质上无法达到可与弗雷格逻辑媲美的推理形式化。自然主义者则反对把所谓的逻辑形式强加给自然语言,主张修复传统逻辑,重新确立自然语言语法的地位。但未能建立起可与现代谓词逻辑媲美的逻辑系统,因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道德基本概念的"善"是一个二元谓词,即当且仅当X满足了Y的道德需要或者X履行了Y制定的道德规范时,X才是善的.由于道德关系的客体X、主体Y自身也是含有空位的命题函项(谓词),这表明"善"同时还是一个二阶或高阶谓词,当X、Y取不同值时,"善"也具有不同的值,这就导致了"善"恶"不确定性的困惑.运用现代逻辑的谓词理论,找到消解"善"的困惑的方法并得出"善"的困惑不可消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克里普克个体指称理论的疑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个体指称的实践中,通过建立专名与摹状词的对应链来实现有效指称,这是一种基本方式。对简单专名作索引解码,实际上就是寻找与其相应的摹状词以建立对应链。要辨认对象就要刻画对象,要刻画对象不用摹状词是不可能的。在克里普克所谓的命名仪式和命名传递链中也不可能完全排斥摹状词。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难以解决“共用专名”的顽症。为解决“共用专名”引起的指称含混性,人们通常在专名前加上修饰语,以显现专名所指对象的特征或专名的涵义。这种内涵显示法是对专名指称明晰化处理的有效方法。作为指示词,专名与摹状词都是特指词,在特定的可能世界中具有外延唯一性。他关于专名与摹状词区别的论证并非完美无缺。他在作同一替换中,混淆了不同的可能“世界”,从而在其理论中出现了逻辑矛盾。以往的专名-摹状词理论实质上只是现实世界个体指称理论,这是一种同世界个体指称理论,有别于可能世界个体指称理论。可能世界个体指称理论的构建,不必以葬送现实世界个体指称理论的有效性为代价,修正后的专名摹状词理论仍会在其相应的论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弗雷格认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真。在逻辑学中,真既可以做谓词,也可以做形容词,并且与句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为了获得真,他开创了一种形式语言的方法,从而为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奠定了研究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传统的名字理论出发,对历史上关于专名是否有含义的争论作了评述.主张专名无含义者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难题,其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主张专名有含义者建立的摹状词理论虽然解决了这些难题,但其理论仍有不足之处,笔者坚持专名有含义的观点,认为摹状词理论经过不断发展而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6.
审美认知长期被公认为是直觉而非逻辑的 ,因此而与科学认知形成明显分界线。然而从所谓逻辑的本质看 ,其与联系、规律等概念有着高度内在的同一性。任何复杂事物包括美与审美现象都是有着普遍联系的、有规律可循的、因而是有逻辑可循的 ,因而审美认知也应当是有逻辑的。打破传统二值逻辑构架而建立在多值逻辑基础上的现代逻辑学 ,以及与此相照应的现代计算机原理与技术、现代艺术和审美实践等都充分证明 :审美逻辑是现代多值逻辑最典型、也最极端的存在式。承认并研究审美的逻辑问题 ,发现审美———这一人类精神或心理世界最为复杂现象与活动独具的逻辑面貌 ,及其独具的定律、演算系统 ,对于丰富和健全认知心理学理论 ,建立科学的审美教育和整个教育的审美化体系 ,从而真正实现用“美的规律”去“建造物体”和塑造人类自身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反驳各种逻辑谬误离不开对矛盾式的认识和理解.为此,构建了一个直观的包含所有矛盾式的一阶谓词逻辑反驳演算的自然推理系统;根据定义的语义解释,考察了该系统的一些元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一阶谓词逻辑反驳演算系统和证明系统的关系,证明了两个重要结果:(1)谓词逻辑反驳演算系统中的任一矛盾式都对应于经典谓词逻辑证明系统中的有效式;(2)谓词逻辑反驳演算系统包含经典谓词逻辑的证明系统,即通常的谓词逻辑公理系统是反驳演算的一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8.
在模态谓词逻辑语义学构建的过程中,巴坎公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自由逻辑为基础的模态谓词逻辑是对经典模态谓词逻辑的改造。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宽容度,它可以容纳经典谓词逻辑。用自由逻辑系统解读巴坎公式,增加扩展公理和收缩公理,可以获得常域选择下的模态谓词逻辑。但这种逻辑仍有谜团需要我们去化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科学审美直觉信念是科学研究与创造的强烈动机和强大动力;科学审美直觉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是研究者十分宝贵的心理品质;科学审美直觉的启发功能使研究者在瞬间产生跳跃式的创造性的自由联想;科学审美直觉的预测功能使研究者正确地预见到科学发展的趋向,并作出结论性的科学猜想;科学审美直觉选择功能帮助研究者对科学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决策进行抉择,科学审美直觉还有助于研究者寻找研究对象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论文还就科学审美直觉的局限性及其克服进行了探讨,认为科学研究者欲要有效地利用科学审美直觉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具有广博而深刻的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注重理性的引导;进行逻辑论证和科学实验检验。  相似文献   

20.
四谓词是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第一个逻辑理论。在四谓词理论中,"本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划分四类谓词的两个标准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四类谓词中,属和定义谓述主词的本质,而偶性和特性不谓述主词的本质;本质指的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属性;而判断一个谓词是否谓述本质的标准是是否"更在先的"和"更清楚的"。在四谓词中,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类的本质,而非个体的本质。本质在四谓词理论中既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又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本质的双重性质,决定了亚里士多德四谓词理论的失败,也体现了现代哲学中本质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