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2.
先秦道家并非单线发展,不可将老庄道家看做是前期道家而将黄老道家看做晚期道家.老庄道家以庄子之学的形成为标志,黄老道家虽没有明确的形成时间,但其产生并不后于老庄道家.老庄和黄老是先秦道家中独立发展的两派,两派思想同源于老子,但又各有侧重.老庄道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论中形而上学的一面,无意于政治理论方面的建构;黄老道家则试图以道论为形上依据而建立一个以道统摄仁义、礼法、刑名的政治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老庄论辨     
老庄以道为哲学根基。老子是道本原论者,道在物外,庄子之道兼具本原、本体双重意蕴,道在物之内外;老庄的认识对象是道,老子“虚”、“静”倾向于向外认知,庄子“心斋”倾向于向内认知;老子哲学主体是圣人,以治世、治外救世,庄子哲学主体是神人、真人、圣人等,以治己、治内救世  相似文献   

4.
《老子》首章在老子哲学及老子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宗明义道出老子道论三个基本问题:一、道言之辨,从道言关系诠释了“道”的形上本体意义;二、有无之辨,从“有”和“无”的关系揭示道之超越性、实存性及其统一性;三、道物之辨,用“众妙之门”隐喻道生生不息的本源性及道生万物、万物尊道的道物关系。这三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命世界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样一个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这是古今哲学安顿生命意义的逻辑前提,也是哲学所论究的最根本的问题。老子用“玄牝之门”隐喻道体只是为了借助隐喻的直觉性穿透“道言间隔”,把远古生殖崇拜内含的生命体验衍化成深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文化发展来看,人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老子》正是通过对宇宙自然的思考亦即其道论开始他的人学思考的,依照“天人之学”这一内在的逻辑展开他的人学思想。以“道”论作为本体论根据、以性自然论作为人性论基础,在探究“天人之际”的理论背景中敞开其全新的人学视界,最后归人生最高境界于“道”的境界。文章认为,这是《老子》人学思想展开的基本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老庄生命境界的特点,采用对比的方法,由老庄的核心概念"道"入手,指出老庄的"道"实质是生命之"道",但这生命之道在老庄思想中又是有差异的,此种差异造成老庄生命境界的不同.老子由生命之常道,重视生命客观法则的探寻和贯彻,其生命境界处于全生之境;庄子由生命之道的"通"、"化",重视生命精神层面的转变,以精神自由为最高之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7.
从《老子》文本的文字训解入手,一改前人对其书中宇宙观的基本解释。以“道”为实际因果性,“名”为语词概念。“无名天地之始”的“始”是包括现在的未来,而未来为无。“有”是固定了的过去,是实在。“玄”是现在瞬刻。《淮南子》曲解老庄宇宙观的有和无为宇宙创生论,而先秦的荀子和《易.系辞》继承老庄,没有曲解。  相似文献   

8.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道之两种状态与物之两种形态——兼及道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老子之道论首重“自然”,谓万物皆具自然之性,海德格尔论“存在”,以“此在”为某种规约,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从整体结构还是义理看,“自然”与“此在”皆为各自理论之关键,而且皆通过“三位一体”结构加以展开,使老子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得以高度契合。通过对老子之道论与海德格尔之存在论进行比较分析,并试图阐明“自然”与“此在”在其本体论中的属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道"是老庄思想的核心范畴,究竟何为"道",古今有诸多观点。本文试图用"玉米"和"白菜"类比识别老庄之"道"。天道观中,老子侧重"道"为宇宙万物本源,庄子凸现"道"的世界万物整体;致知论中,老子视"道"为追思存在,庄子悟"道"为自由世界体验。天道观、致知论,老子强调"道"不同于物,俨如"玉米",留给大家美好的期望;而庄子强调"道"不与物二致,俨如"白菜",叶子与白菜同为一体,不舍不弃。"玉米"与"白菜"的区别可能就是老庄"道"之差异。  相似文献   

14.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开端,以庄子为发展和高潮。它具有如此的魅力,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老庄精神,对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理机质、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取向都起到了非凡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之魂。本文所要论述的,也就是这样的问题。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于老庄哲学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道”的范畴。他一开始就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认为道是一种非实非虚、非有非无的结合体,并且“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  相似文献   

15.
孙以楷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道论完全源于现实,不应把道玄虚化、神秘化。老子开辟了中国人寻求天地万物本原本体的致思方向,提供了本体论理论、体系架构和范畴。李霞认为老子是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以深具生命意蕴的“道”作为核心范畴,以生命崇拜意识为根本观念,建立了一个以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生命本质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存在论、生命修养论以及生命境界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哲学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陆建华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有物与无物两种状态,老子之物亦有道中之物与道外之物两种形态。所谓道物关系表现为道之“有物”状态、有物之道与道中之物、道外之物的关系。徐小跃认为分析和挖掘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其任务就是看这一思想在何种程序上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本质、社会的本性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老子思想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给出了符合人性的解释,而人也只有在与自然合一的状态才能完成关系双方各自的价值和性命之情,老子以“返本还原”的回归意识给人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1 全部《老子》关于道、德的议论,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述“道”的基本特征,讲明君德应该配“道”,即侯王须法道、守道。一是从“道”之作用与表现的角度论述“道”与“德”的本质联系,即二者的本然同一,以及在这一前提下提出的修养理论。《老子》所论“道”之特征,可概括为三:从其作为实体存在说,“道”的特征是:“无名”,“无极”;从其产生天地万物的作用说,“道”的特征是“自然”、“无为”;从其作为运动过程说,“道”的“特征”是“周行”和“逝曰远,远曰反”。关于第一个方面,《老子》十四章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  相似文献   

17.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其道论密切相关。老子思想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和政治学,“道”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老子那里,“道”具有宇宙发生论和本体形而上学的意义,既是万物发生之始源,又是万物存在之根据,还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以及社会人生的法则和准绳。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万物因而也以自然为本性,社会治理、政治方略和人生行为、道德修养同样以自然为宗旨。在生死问题上,老子强调顺应自然之道,其“贵身”论主张安命自足、柔弱居下以得享天年,反对刻意强为和纵欲争利。老子的生死观追求的是效法天长地久之道,生死任其自然,从而做到“死而不亡者寿”。  相似文献   

18.
老子乃“周守藏室之史”,其史职特征奠定了《老子》写作的基础。在先秦众多的实用类文体中,箴句式整饬,声调和谐,是极具训诫性、经验性等特征的权威性文体,《老子》八十一章具有箴言体特征。从形式上说,《老子》箴言以四言、三言为主,多用韵语,借礼乐、《诗》乐之“势”,以庄重凝练之语自重其道;从内容上说,老子经常引用、借用已有的箴言,又大量自作箴言,包括以道之名作箴言、以圣人之名作箴言、以侯王之名作箴言、以“上者”口吻作箴言等四种形式。《老子》箴言体的表达形式,与其思想内容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老子思想的传播力,使《老子》在后世成为道家、道教的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大一统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老子的大一统思想,指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指导,从“自然”之“道”(天道)推及人和社会之“道”(人道)的认识体系。“道”是核心,一切皆统一于“道”,并在“道”的规范下演变发展。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政治思想上,着眼于中国自然主义的政治和伦理,探求解决社会矛盾和对立的根本原则,希望通过返朴归真的规劝和改良使充满矛盾与对立的“天下”复归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创造心境是思维中的斯芬克斯之迷 ,历来众说纷纭。从先秦老庄的“虚静”说到清末王国维的“出入”说 ,人们对创作过程诸阶段 ,即审美认识、艺术构思、物化表现中创作心境的认识 ,逐渐趋于辩证 ,从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审美关系 ,开始注意到主体自身也有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这是对创造心境认识的一个深入。“虚静”是老子关于认识状态的基本观点。老子主张以无为本 ,认为没有“无”就没有“有” ,有无相生 ,无可以化生万物 ,作用无穷(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义 )。老子这种含有对立统一因素的宇宙观表现在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 ,而在认识状态上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