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与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实施7年来,始终未能解决个人金融服务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政策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本文结合功能金融理论,在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适应性、稳定性与效率性现状,进而提出构建基于“功能观”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路径,并进行了相应的政策诠释。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的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着绩效低、成本大、制度设计不完善等问题。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本文依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路径依赖相关理论,针对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个案调查、模型预测等方法,通过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环境分析,建立高校助学贷款目标体系的评估摸型,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的规划与实施控制办法一同时提出了助学贷款割度的路径选择:政府要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制度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方案: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构建市场信用体系,以取代政府信用体系;尽快完善国家信用查询系统。  相似文献   

3.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实施的五年中,弊端日益显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国家、银行、学校、借教人等方面着手,通过建立个人金融信用制度,发行助学贷款彩票或教育彩票为其筹集建立担保基金,同时可通过在借款人的生源地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改变担保方式等方法来降低银行风险,从而使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所涉及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层面,对国家助学贷款理念、制度形式、制度目的、制度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究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特征的思想与实践体系,以及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相似文献   

5.
助学贷款制度是政府弥补资本市场失效、干预教育领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目前,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金融违约(贷款拖欠),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助学贷款金融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从借款者个人效用最大化角度出发,构建了助学贷款的金融违约模型,并分析了影响金融违约的各个因素指标,给出了化解学生助学贷款违约金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补充,是后者运行欠佳背景下探索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新形式;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在贷款条件、利息、额度、用途、贴息、风险补偿和还贷时间等方面与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相同,同时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包括贷款对象、贷款发放办法与贷款条件,贷款的用途、额度、期限、利率,贷款的担保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以来,尽管国家对贷款政策做出重大改革,但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工作存在贷款管理责任不清、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偏高、政策性目标与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目标难以一致、大学生征信体系尚未确立、银行还贷约束机制不健全的主要问题。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始终面临着学生违约率高、银行“惜贷”等问题。因此,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加快建设全国个人资信征询系统;建立健全助学贷款制度,不断完善助学贷款体系;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建设个人资信征询系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大批的贫困学生需要得到国家助学贷款,商业银行有巨额闲置资金需要发放出去,但银行就是不放助学贷款,需与求之间形成了一个“死结”。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助学贷款的发展?政府应该运用制度创新架起商业银行与贫困学生之间的桥梁。让贫困学生能上学,银行资金也能保证安全。  相似文献   

9.
从信贷市场运行规律角度论证了国家助学贷款陷入困境的根源。文章认为,信贷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国家助学贷款的目标冲突,导致了高校助学贷款陷入困境。解决的办法是在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原则基础上,重新设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学费越高,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比例就越大。因此,基于成本分担理论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价值取向应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形成我国以支付能力为判定依据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而在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设计与安排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国用司是南宋时期宰执兼领中央财政,以筹措军资的京局.作为在尚书省户部之上设立的理财机构,它是中央财政机构的主要决策部门.通过对其设置背景、机构组织和具体职责的研究,可以窥见当时中央财政运作状况,发现南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是以金融“机构观”为理论基础,从而使农村融资制度的每一次变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调整来展开。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融资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金融浅化”趋势日趋明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问题不在现行的信贷政策,也不在现有的金融机构,更不在9亿中国农户,而是在基于“机构观”所架构起来的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因此,以金融“功能观”来重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整体思路,这才是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江西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从理论上探讨构建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金融体系的路径,最后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体系发展战略、农村金融整体布局、农村金融业务结构、农村金融组织创新以及农村金融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重构江西新农村建设金融体系的思路,以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欧美与非洲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合作金融机构比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更强,但是非洲合作金融机构抵御金融危机的优势却不如欧美那么明显。原因在于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目标的非营利性、资金筹集的特殊性和管理控制的民主性,以及欧美的合作金融机构比非洲的运作更规范、制度更健全。中国、非洲等国家只有坚持按照合作制原则,改革并规范基层合作金融机构、健全不同层级的合作金融联合机构和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合作金融立法,才能充分发挥合作金融机构的价值和功能,彰显其相对于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现代金融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两分法已经失去了对金融发展的概括力,需要寻求对金融体系的重新分类。从合约本质看,“银行”与“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功能的两种基本制度安排。银行以封闭性金融合约为基础,以一体化的方式实现金融功能;而金融市场以开放性金融合约为基础,以交易和价格(利率)机制配置金融资源,对一体化于银行的金融功能进行分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合约的完全性也不断加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逐渐向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演化。  相似文献   

16.
论文首先提出了农户消费的“居民化”趋势这一新的金融需求分析视角,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户消费性融资的“民间性”、“无息性”和“互助性”等特征,揭示了农户消费性金融的发展路径和取向。接着通过农户消费性融资需求与农户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性,证明了收入差距是造成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陷于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了各类农户的消费融资需求特征并将其分为四种类型,指出农户的消费性“融资”需求并非完全是金融性需求,它还包括了救济性的、财政性的需求等多个层面。得出的基本发展思路是:农户消费性金融问题的最终解决,依靠的是高度专业化的金融形式、规模化的运作方式和城乡消费金融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SCP分析范式在金融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有着与一般工业行业不同的特征,在应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进行研究时,不宜直接套用,而需进行修正,充分考虑制度、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将制度引入SCP范式并作为金融产业组织的研究方法,不仅具备较强的可行性,而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转轨经济背景下的中国金融业研究尤具重要应用价值.现有研究已尝试提出一些分析框架如ICP、ISCP等,但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以及基本结论等方面均有待深化,并需重视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及其主要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整个金融领域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促进了金融机构创新,提升了其竞争意识,完善了资本市场监管制度,而且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发展。但同时,互联网金融给传统的金融形式和金融理念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结构特点以及新兴业务模式,阐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从观念更新、调整转型以及模式创新方面提出传统金融业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二元制"财务机构设置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学关于管理职能的理论是财务机构设置的理论基础,在对该理论阐述的基础详细地分析了会计属于企业的服务子系统,而财务属于企业的支持子系统,作为企业服务子系统的会计和作为支持子系统的财务有其各自的职能领域,所以应该在实践中将其有效地分开,即财务机构必须进行二元制的设置,并通过东西方企业实际情况的对比和所进行的社会调查,提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的二元制结构是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必然的选择,并且进一步提出了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各自的职责权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