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和Super-SBM模型分别测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刻画其时空演化格局,进一步采用双变量LISA模型探究二者的空间联合演化趋势,以及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系统探究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1)时间层面上,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均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空间层面上,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表现为东部地区较高、东北地区较低且降幅明显、西部地区增幅最大。(2)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在研究基期具有正向空间关联性,到研究末期则逐渐转为负向空间关联性,区域异质性增大;高高集聚型集聚区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型集聚区片状分布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新型城镇化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具有非线性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东部地区的正向作用较西部地区薄弱。据此提出,应进一步筑牢环保意识以推进高质量发展,立足区域优势以实现差异化发展,加强技术创新以发挥减排效应等,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契合高质量发展理念对中国区域环境效率加以非参数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时空特征和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区域环境效率整体改善呈由东至西逐渐递减的空间不平衡分布,但该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仍是导致空间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效率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而低效率区则分布于西部内陆省份;强制型环境规制、自愿型环境规制和城镇化对区域环境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分权抑制了区域环境效率的改善,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影响并不显著;自愿型环境规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则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收费公路行业内部债务治理与外部减税降费均要求收费公路运营降本增效。为了探析收费公路运营效率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使用SBM模型测度了2014—2020年29个省份收费公路运营效率,进而采用泰尔指数和Moran's I指数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认为:收费公路运营存在着效率较低且在时间维度上没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收费公路运营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差异,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平均达到81.578%; 收费公路运营效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特征,运营效率较高的省份对相邻省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各省针对相邻省份或最近省份的运营效率现状,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探索产业升级或者物流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相邻省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对本省收费公路运营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建立起收费公路跨区域合作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极化涓滴效应运用到能源经济学领域,对中国工业能源效率是否存在空间交互效应进行收敛性和莫兰指数检验,采用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轨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H-H集聚和L-L集聚的特征明显,样本期以来工业能源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渐趋稳定;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样的指标在不同的区域作用轨迹不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的兼容性将进一步增强,提升工业能源效率除了经济自身的内在动力外,还应注意工业节能目标的确定应该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各省的节能目标和节能约束监管应该是一个逆向的组合;在不同区域的工业节能政策组合设计上,要考虑发展阶段、增长模式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将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自然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排放视为"环境压力".基于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窗口分析法构造环境压力产生技术前沿,测度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而分析效率的地区差异性与演进趋势;将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各省份的"整体生态效率"分解为"组别生态效率"与"管理生态效率",找到各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采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两种分析方法考察全国与三大区域生态效率的敛散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的潜力巨大,生态效率分布地域性较强,呈现出鲜明的"东部-中部-西部"梯度发展特征,抑制不同区域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全国及三大区域内各省份生态效率之间的差距均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计量研究方法对中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时空分析,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政府关注度、科技发展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对外开放度、义务教育规模和城乡人口结构等六个因素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 显示:中国整体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发展不均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资源配置同类型的省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集聚区域呈扩张趋势;区域间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依赖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演进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全面把握中国流通产业发展质量,文章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深入探究了中国流通效率问题.基于对既有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优化,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了流通效率测度指标权重,得到了2003-2013年全国31个省份的流通效率水平,并运用多种区域差异测度指标对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动态测度.实证结果显示,2003-2013年,全国各省份流通效率均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其绝对增量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增量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流通效率区域相对差异缓慢缩小,但绝对差异的持续扩大仍应引起高度重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的流通效率差异程度各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程度始终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流通效率的区域内差异明显高于区域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反映农业生产中水利用和粮食产出的相对变化,关系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粮食生产水足迹作为水资源投入指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全要素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进行科学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展开分析。结果表明:①2001-2019年31省份粮食生产水足迹平均增长4.5%,其中玉米、水稻生产水足迹呈上升态势,增幅主要来自中部地区;②区域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呈东、西、中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西南地区与南部沿海较高,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较低,省域水资源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向“高耗水—低效率”和“低耗水—高效率”水平跃迁的态势;③节水技术、水土匹配度、城镇化水平和化肥价格对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供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则显著为负,这些因素的区域异质性是造成用水效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④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可通过技术溢出、要素流动、生产集聚和价格传导产生空间相互关联和溢出。据此,提出深挖用水效率提升潜力,充分发挥区域互馈效应,实现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协同提升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选取2000-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我国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区域差异的收敛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规模效率是当前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但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才是我国未来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根本出路;我国技术创新效率"东高西低"格局依然存在,且大部分区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全国仅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国旅游业效率进行研究的同时,考虑了其存在普通投入、普通产出,以及不可任意支配的投入,构建了相应的考虑存在不可支配投入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评价了中国31个省市地区"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业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和不同地区的效率差异.研究发现:全国旅游业总体发展不均衡,且平均效率较低;各地区旅游无效的根源不同,部分来源于纯技术无效,部分来源于规模无效;全国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减小;多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相对平稳,仅个别地区旅游业发展波动较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旅游效率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在“双碳”目标下客观识别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合理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于优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构建纳入旅游产业碳排放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分布动态法、面板分位数回归等方法,从全国、区域尺度及时间、空间层面揭示了中国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演进规律及其主要成因,并利用二次指数平滑法、ARIMA模型等对“双碳”目标下中国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预测。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中低与中高效率占比大、低效率与高效率占比小的“纺锤型”特征,并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东北、西部及中部地区递减的发展态势;中国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特征与马太效应,效率较高的省份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形成高效率趋同,低效率省份则产生一定的负向反馈作用,形成低效率趋同,两种现象间的两极分化特征形成显著的马太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集聚是全国及区域层面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演进的核心因素,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强度、旅游企业规模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预测期内中国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东部地区具有带动整体效率提升的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30个省市区1995-2015年工业生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SBM模型测算碳排放约束下我国省际工业生产效率值,然后运用Moran指数对省际工业生产效率进行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碳排放约束下我国省际工业生产效率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到了2015年,各省市区工业生产都处在效率前沿上;2013年之前,“1值单元”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且“1值单元”的省份随着年份增加呈现增加趋势;各省市区的工业生产效率空间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东部省份主要呈现高高型聚集特征,西部省份呈现低低型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具备大转动能力的2-PUR-PSPR并联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边际分析法和拓展的C-D生产函数构建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测度模型,探讨中国2000—2016年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及变化特征,针对性提出土地资源错配纠正策略。结果表明:2000—2016年中国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率损失从3.29%下降到0.56%,空间错配效率损失则由9.34%下降到4.60%;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指数小于空间错配指数,但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率损失值大于空间错配;中国土地资源错配类型、成因、损失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中西部错配程度较大,但效率损失值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负相关关系。主要结论:中国土地资源错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损失依然比较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减轻土地资源错配损失;提升农地边际收益是纠正土地资源部门错配的根本路径;差别化区域发展战略与用地政策是纠正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有效且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域构建了环境治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DEA模型与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的可能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呈现出波动改善且空间不平衡的时空特征;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自愿型环境规制显著提升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而强制性环境规制和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影响并不显著;城镇化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存在显著积极影响,但财政分权却存在显著负向影响;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为此,本文提出了改善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成效,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DEA-Malmquist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中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效率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涨幅存在一定波动性,且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效率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中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效率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技术创新能力、经济规模、劳动力规模、产业结构均可促进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且这一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此,应以技术进步为导向,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体系;以均衡发展为目标,破除技术开发共享体制机制障碍;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通数字技术人才上升渠道。  相似文献   

16.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11个省市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分布,再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根据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下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效率集中在下游和上游地区,低效率集中在中游地区,呈现由“外围”向“中心”延伸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影响作用不大。产业结构、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4—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等,实证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时空差异、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分布特征;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运行效率的绝对差异呈现出缩小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有所改善,中部地区的两极分化现象消失,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逐步缩小,但出现了两级分化现象。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区域差异化策略、完善社保基金扩充计划、开展参保人员扩面工作等,以提升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进而推进社会保障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厘清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与趋势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北京居首广西最末,相比2005年所有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贵州增幅最大;2020年农业碳排放效率以天津居首山西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余下29个省份效率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青海增幅最大。(2)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以北京最高新疆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29个省份耦合协调度都有显著提升,且其中27个省份实现了层级跨越。总体看,截至202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等级达到了中级及以上水平。(3)在整个考察期内,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即高值省份通常与一个或多个高值省份相邻,而低值省份周边一般伴有一个或多个低值省份。同时,当前全国仍以低-低集聚为主,中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处于落后态势。(4)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在短时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耦合协调等级的稳定性已有动摇趋势,且极易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出现。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重力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黄河流域10年间的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以11.3%的增长率上升;2)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为进步型;3)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08年间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特征,在2011—2012年间呈现出中间高东西低的格局,2015—2016年除山东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他省份均呈现负增长;4)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总体上先偏东北再向东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地区,呈现先扩散后趋于集聚态势;5)旅游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各省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0.
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主要动力,研究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传统的测算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DEA模型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和要素“松弛”的情况,本文以2008~2017年各省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结合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评价研究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静态和动态变化,并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与纯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区域间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认为,各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区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总体处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纯技术创新效率要优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大多数省份的绿色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并且技术进步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效应,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低效率的L L象限和高效率的H-H象限;完善技术市场环境机制、扩大经济对外开放、优化产业结构对提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对创新效率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环境政策在短期内造成的挤出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