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以道家政治文化为基点,运用现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术语,从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的角度对其政治文化进行了新的探析.对道家政治文化中所蕴涵的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做了纲要式的厘定和梳理,并对其政治整合思想作了重点诠释.  相似文献   

2.
政治秩序的强力维系--法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的角度,对法家维系政治秩序的方式作了新的探析.在以文本解读为范本的基础上,纲要式地论析与清理了法家的政治冲突和政治整合思想,并对其政治整合思想作了重点诠释.  相似文献   

3.
妥协作为通过冲突各方都放弃自己的部分要求以解决争端和冲突的方法,具有容忍性、互利性、务实性和自愿性等特征.现代民主政治中的妥协原则既有其认识论、政治性根源,也有其经济的、文化的基础,并发挥着实现利益整合与造就和平政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家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流,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冲突思想。儒家认为:政治冲突产生的根源是阴阳间的对立、天道的创设和利益的不均;政治冲突治理的旨归是构建和谐社会;政治冲突治理的策略是以中庸为稳定器、以仁政为力量、以利益均平为动力、以理想政治秩序为愿景。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下政治冲突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墨家的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它曾经和儒学一起,一同并为达贵显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墨学的繁衍传承没有像其他诸子学说那样的款款绵延,但是,其"墨子精神"依然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无论何时墨学总有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究,也总能发掘出许多新的理论点,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就是一个墨学新探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政治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即:形上的逻辑根源和现实的社会根源.前者包括人性善恶的纠结和分异、经济利益的需求和差异、政治权力的诉求和争夺;后者包括社会结构变化、政府治理失灵、制度安排缺失、政治文化差异,深入分析这些根源对于有针对性地治理政治冲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法家政治文化精深而实效,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它的历史境遇却并不如意,由是,在现代语境下对之进行新视角的解读和观照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以文本解读为范本,运用现代的话语系统和政治术语对法家政治思想作了新的探析,重点是对其政治文化基线由之推导出的政治冲突、政治整合思想作了纲要式的论析与清理。  相似文献   

8.
从维护政治秩序这一目的出发,对政治秩序的基本理论作了初步的厘定,认为整合政治冲突是维护政治秩序的首要任务.由此,对维护政治秩序和实施整合的原因、整合原则及其判断标准作了一定探析.  相似文献   

9.
道家对于"人臣"所承担的职责看法,与西方一些现代政府职能理论颇为相近。臣下的"有为"是对人君"无为"的补充,臣下该如何"有为"自有其限定,因为臣下的妄为同样会损害政治的合理性。在君臣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以道相合的新师友型君臣关系。在人臣所执行的职责中,道家认为"为无为"的礼法度数只是一种次级价值,本源的在于本乎德性天理之所"为"。它将自化、自正、物适其性的自治观念带入政治生活,真正确立了重视个体价值的政治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政治冲突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冲突政治学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但早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就已在探寻政治冲突及其整合理论。乃至今日,虽然中国并没有突破传统的冲突功能取向,但却对中国形成较完整的政治冲突与整合理论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尽管中国的冲突政治学研究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对政治冲突的理解也未确定。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理论架构内,对中国古代政治冲突思想的演进轨迹进行系统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诸子之道与“无为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先秦一种流行的政治理念。道家从自然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去欲”、“去智”等手法实现“无为而治”。儒家从道德理想主义出发,主张通过道德教化、以身作则、贤人当政等途径实现“无为而治”。法家从权威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势治”、“术治”和“法治”途径实现“无为而治”。各家的“无为而治”理想都因其实现途径上的片面性而难以在现实中得以有效贯彻。  相似文献   

12.
元祐时代的政治形象,长期以来是在排斥新党、否定新法的研究思路中形成的.就对选举制度的论争看来,并未如其他新法那般明确地存在新法党与旧法党之间的对立.甚至,与其他新法如司马光的主张那样被废止不同,元祐诸臣围绕选举制度的“德行”、“经义”、“诗赋”、“法律”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各自意见,讨论结果却是朝向与司马光理念并不相容的方向.这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阔论“治国平天下”之姿的同时,其作为嗜好古典诗文的文人、读书人的气度.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不适应中国,我们应该用"法治认同"代替它。法治认同内含着对主体价值的尊重和权利的维护,它适应了中国公众法治素质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对中国法治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和长期性保持理性的认识。"法治认同"尤其要求当权者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有利于实现认同主体的普遍性;它为对抗现实生活中的"恶法亦法",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撑。市场经济对法治认同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对人们正当利益的承认和维护,是法治认同形成的现实基础;政治的秩序性、民主性、合法性,与法治认同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1997年之前的法治建设评价以目标责任制为形式,依附于政绩考核;1997年至2005年为法治建设评价的宏观设计阶段,立法后评估成为新的形式;以余杭法治指数的出台为标志;2005年之后法治建设评价进入全方位、地方实践的阶段。法治建设评价实践表明,法治中国建设评价宜采取体制性的路径,为“五位一体”的全方位评价,从服务于政绩评价走向独立的评价,从以内部法律责任为保障走向以政治责任为保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分别论述中国古典美学中道家和儒家的审美范畴“大”与西方美学中“崇高”概念的内容和特征,并对其相合与相异之处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儒道互补"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孕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互为补充的。儒家文化以时间性的存在方式和道家文化以空间型的存在方式提供了人真实的存在,构成了“儒道互补”思想的哲学基础;儒家重理性认知的“入世”思想和道家重自然无为的“出世”思想互为补充构成了人完整的心灵境界。儒道思想互为交融、补充,对构建本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用政治处理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有两种方式:政治逻辑与法律逻辑。社会的发展是逐渐从政治逻辑走向法律逻辑的过程。本文以规范分析的方法辅之以实证分析的方法,试图揭示出社会从政治逻辑走向法律逻辑的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