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主要阐明了毛泽东实践观对于研究当代历史观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尽管毛泽东十分重视主观能动性在社会规律运行中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由此推论出社会规律具有合目的性的结论。他仍然坚持社会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本身是不可能具有合目的性的。同时,在关于社会进步的问题上,毛泽东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明确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及其实现的根本条件,非常重视以人性的健康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极力强调通过人类自身努力实现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这样两个目标。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有规律的历史,其前进发展遵循着特定的历史逻辑。在历史潮流中把握历史脉络,追寻历史规律,提升历史自觉,推动历史前进,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把握规律、按规律实践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以来就重视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和遵循,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走历史必由之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持和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三大规律”的基本论断,也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历史实践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更进一步提升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奇迹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视阈下,"底线"是量变和质变的节点,"底线思维"是被动向主动的转化。传统工业文明在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导下,出现了人的物质需求缺底线、人的伦理道德失底线和人类破坏自然无底线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是一种具有底线思维的最新文明形式,在人类个体价值上坚持集体主义,反映了人作为群的动物的社会伦理底线;在人类价值追求内容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反映出人追求意义的精神底线;在人类的类价值上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统一,反映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智慧底线。坚持以底线思维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强社会制度设计,切实保障人的生存底线;调适个人价值目标,坚守人的社会道德底线;反省人与自然关系,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相似文献   

4.
指类句是指明某一类事物的某一特征的句子,规律指类句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类。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规律指类句指的是事物的经常性的规律性表现;多用于刻画和表达某一类事物的某一特征和属性,常见于科普文献、启蒙教材和人文著述之中;常用基本范畴词汇来指代"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典型和美的规律的理论,照亮了蔡仪先生的美学之路。典型的规律和美的规律的统一构成蔡仪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在艺术美与文学美的创造中,特别是在叙事文学与造型艺术美的创造中,典型的规律与美的规律的统一是具有真理性的。由于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典型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美的规律又是发展的,多层次的,具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区别,因此在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的典型是美的,但丑的、恶的、假的事物的典型,则不能说是美的,典型的规律与美的规律又有其不同一的一面。蔡仪先生美学思想的批判精神和从客观现实出发的方法论原则,自有其现实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世界是万物一体的存在,其真象由万物一体关系所形成的显现与隐蔽、有限与无限构成的无穷景域所呈现。因此,世界的本质不能被科学求证的方式所证实,也不能被黑格尔式的概念所定义,人类不能只是立足于事物本身,进而将事物还原为事物而与世界割裂,而只能从人与世界一体相通的关系中予以呈现。艺术审美超越经验形态和认识形态,具有无限自由和不断升华的特殊的精神形态,是人类精神的"灵明"与世界的无限性融汇相通的产物,是人展示世界、体悟世界真象的重要方式。艺术审美用"物"的方式敞亮着世界和启示着人对世界真象的体悟。  相似文献   

7.
一认识过程中存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的认识对象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事物有无限的层次,即向宏观延伸着无限层次,又向微观延伸着无限层次。人虽然不能一下子完全认识事物,却能不断地无休止地认识事物,人在每一次认识活动中,往往是忽略对当前认识来说并不紧迫的大部分事物,而集中精力认识其中某一件事物;同时可以暂且忽略此事物其它无关紧要的种种性质,而集中精力探讨其某一特定性质。譬如,要认识事物的逻辑性质,就可以忽略其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态、形态、社会、经济……等方面性  相似文献   

8.
规律的客观性与物质的客观性是有区别的,规律无可感性,规律通过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对静止点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规律是由事物的基本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它与事物同时产生、发展,它不是既成的先定的趋势。主体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可根据实践的需要利用它,加速、延缓事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整体性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特征,但直到现在,对它一直缺乏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指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有许多个首尾相连的近似“圆圈”的否定之否定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长过程,可以概括表述为螺旋式上升。正确理解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和终点,是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整体性特征的关键性环节。螺旋式上升表现为连续性、循环上升性和开放的周期性这样三个特点。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互不分离的一个整体;在这三大规律之中,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整体上概括所有事物发展过程的“唯一的运动规律”,另外两个规律是它的某种部分。  相似文献   

10.
规律的客观性与物质的客观性是有区别的,规律无可感性,规律通过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对静止点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规律是由事物的基本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它与事物同时产生、发展,它不是既成的先定的趋势.主体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可根据实践的需要利用它,加速、延缓事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章韶华同志在《走出哲学的误区》一书中首次提出决定反决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重要规律。然而,笔者认为,决定反决定规律是片面的和先验的,其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事物之间联系的性质,完全是对事物联系性质的一种歪曲。按照辩证法原则,内因(内部联系)与外因(外部联系)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并不存在单独具有孤立内因或孤立外因的情况。事物只有首先具备内因决定性作用,然后才能表现出对他事物的外因决定性作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外因决定性关系,并不存在一事物作为内因永远决定另一事物,而另一事物只能对该事物起外因反决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有限 ,即以有限的事物显现无限。艺术表面上离开了有限事物本身 ,实际上却更深入了事物所蕴涵的无限深层内容 ,更接近了事物的真实。艺术品由于超越有限而显现了惟一宇宙的无限内涵 ,故能使鉴赏者具有共通感 ,对鉴赏者具有魅力。艺术品之超越有限物的特点 ,还能使它在不同观赏者那里和在不同时代的人那里不断更新、丰富和深化自身的内容和含义。本文所强调的超越有限 ,不止于超越感性的东西 ,以表现典型概念 ,而且更着重于超越作为感性物与理性物相统一的有限在场者以显现无限的不在场者 ,这不在场者也是感性的东西与理性的东西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观点,人类将对自然改造的实践中所生成的形式感觉上升到美的规律并运用到造物之中,因而人类制造的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美的规律"论对现代设计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纯艺术家和设计艺术家在现代社会进行了新的联合,现代设计艺术是发展人的形式感觉和审美能力的最大众化最普遍也是最有力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思维是人作为集体的观念运动,它是按客观规律运行的,周期演进规律就是社会思维遵循的重要规律之一。研究和认识社会思维的周期演进规律,对推动社会思维和群体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周期演进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无限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特点。所谓周期演进是指事物的发展按照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的方式进行。就是说,事物在辩证发展的全过程中,经过两度否定、两次质变以后,会重复出发点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周期。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按否定之否定规律周期演进的,社会思维也…  相似文献   

15.
规律和物质的客观性在是否可感、有无内容上的要素点方面有所区别。规律存在于事物的全过程 ,但并不否认相对静止点规律的存在。无论对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 ,规律都是“既不能创造 ,也不能消灭”。  相似文献   

16.
西方形式美学在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充分暴露出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为脱离人的现实生活,认为美在于物体的单纯的抽象形式,不管人们是否发现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把人看作纯粹的自然的人,或者夸大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轻视物体形式的作用。事实上,审美活动是主客体互动的结果;美不是由抽象形式结构单一决定的,对称、和谐、整一、秩序的物体形式不能单纯地决定事物的美与不美;美不是某些事物固有的属性,美感的产生离不开人的积极主动性,美感仅是人对事物的评价,它无法摆脱人的心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它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深化了对三个重要规律的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否定之否定规律适合于事物自我完善的运动,是事物自我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不能作为事物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事物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是通过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出来的一物对它物的否定。发展是一个从纵向来看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过程,从横向来看则是由点到面的辐射过程。只要是有利于事物向有序化、复杂化方向的运动都是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内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对否定之否定过程,常用"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来加以概括,这种概括是不正确的.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但辩证的否定并非仅存在于事物发展从肯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和从否定阶段进入否定之否定阶段的转折点上,也存在于事物发展整个过程的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三个阶段中;事物所经历的辩证否定,并非只有"两次",而是存在多次.从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内在联系看,对"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论加以肯定,就对立统一规律而言,必然会导致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否定;就质量互变规律而言,必然会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联系,导致对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原理的否定.这极易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造成不协调乃至混乱.  相似文献   

20.
审美体验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具有超越时空、超越现实的特性。艺术乃是通过有限的事物显现无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是有限的,对无限境界的追求,只有在审美体验中才可获得。审美体验是艺术之源,没有审美体验,艺术便失去了生命。艺术作品就是在创作者和鉴赏者的体验中构造自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