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焦作市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资料,通过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图形处理显示,设计并实现了以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基于WebGIS的焦作市生态功能区划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网上地图的基本操作、图文双向查询及专题地图制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该系统还为探索利用WebGIS进行生态功能区划信息发布与管理的技术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科学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目前大部分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都是一套指标,相同标准,既忽略了各地区生态系统特征、资源环境本底、社会经济基础和人类活动形式的区域异质性,也尚未体现其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特定的功能和定位.新时期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路径也不同,建立差异化、精准化、现代化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更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协调统一.从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区域分异客观规律和地域功能适宜性出发,构建包括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五个维度,分区分类的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机制,推动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落地提供了补充和参考.最后,建议优化调整现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制度,提高资源环境基础数据质量以及建立健全差异化配套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发现都存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民生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匹配的问题,认为这也是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保护生态环境目标不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生态环境脆弱,是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安全、边疆安全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地区。文章在分析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补偿状况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经济效应。研究发现:生态补偿对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虽在一定程度有促进作用,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加,但影响不显著,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退牧还草补偿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导致居民收入减少,生态补偿"组合体"、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退耕还林补偿、退牧还草补偿的"城镇"效应挤占"农村"效应。因此,需建立生态补偿主体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的多样化格局以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新疆产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属于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的构想,高原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分布广泛,它们的主体功能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同时又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面临着提供生态功能区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所以.该地区的保护和重建应采取包括广泛宣传青藏高原保护与重建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建立健全财政支持体制和生态补偿机制、适度进行生态移民以及创设土地发展权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态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激励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探讨生态转移支付实施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通过构建中央政府是否考虑县级政府生态保护能力异质性的信号发送模型,分析生态保护能力异质性的影响,认为中央政府根据县级政府生态保护能力的异质性提供相应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激励效应,并选用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区域,对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十分重要.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应从理顺相应的法律关系着手.目前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关系成立的规范性依据主要是一些法规与规章;而事实依据包括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利益损失、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惠益以及损失与惠益之间的因果关系.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以“区域”为尺度,其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恒为区域利益与行为的“代言人”——政府;客体为区域供给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主要内容为补偿主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按照协议的约定、围绕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持续供给活动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8.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四川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分布比较广泛,其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所以,四川生态脆弱地区在建设生态功能区的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来协调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包括促进发展的财政支持体制和生态补偿机制、适度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和生态产业、适度进行生态移民以及相关评价指标和绩效考核体系的健全.  相似文献   

9.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城镇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末《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复,大小兴安岭建设生态功能区的意义也从一省的区域经济规划升级成国家战略。在建设功能区的过程中减少居民对环境直接破坏是保护的主要思路,而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对城镇化在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针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正当性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术界已形成通说的生态补偿正当性理论有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鉴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效益或生态服务功能无法予以科学确定,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各类大规模开发行为的禁止或限制到底是为了"防止损害"还是"增进利益"难以界定,生态补偿的一般正当性理论在解释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上存在论证缺陷,难以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正当性提供支撑。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是伴随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战略的实施而出现的新兴事物,它实质上是土地用途管制下的行政补偿。行政补偿理论、土地发展权理论及特别牺牲理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安多藏区有着众多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更具有上令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区域功能。文章通过对清代前期实施于此处的藏传佛教政策"威德"两方面的考察,可知其政策形式上虽然万端变化,但"宗旨"不变,即,便于其有效地管理藏区、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当代滇藏民间贸易发展的驱动机制、滇藏民间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滇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前景、如何进一步构建促进其发展的机制等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滇藏民间贸易不仅是促进云南和康藏地区区际经济联系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动力,而且也是滇、藏、川、青等中国西部相邻民族省份间互动发展、共同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对藏区的大力援助,为藏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藏区旅游业的历史毕竟太短,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冲击较为迅猛,致使人们无暇思考旅游业应该怎样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逐渐显露,问题不断凸现,开始影响到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藏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推进四川藏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藏传佛教文化,如何科学保护利用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以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丰富独具特色但开发相对滞后的四川康北地区为例,通过分析康北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及滞后原因,提出科学推进康北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藏族的国家认同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由外在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明代,中央政府通过在河洮岷地区实施卫所制度、分封与朝贡、茶马互市等军事、政治、经济政策,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在“国家”政治框架内,藏族群体在民族重构与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国家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建构和强化国家认同。从建构过程来看,既有国家权力的强力介入,也有藏族群体的自觉融入。由外在因素的推动最终内化为一种民族自发意识,体现出藏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机制具有强制性、主动性和自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藏传佛教对辽宁阜新蒙古贞地区的影响,在一定史料、资料及当地文化现象的基础上,采用两点论的方法,对藏传佛教对蒙古贞地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藏传佛教对蒙古贞地区的影响不仅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对其应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谜语是一种以猜测某种事物为目的的韵文类口头作品。谜语除了其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让人难以释怀外,它的地域乡土特征和语言文学特征同样引人入胜。综观青藏地区的谜语,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迷醉留恋,其隽永的文学意蕴耐人寻味,至于别开生面的藏族谜语更是夺人眼目。  相似文献   

18.
青藏地区的儿童生活在多民族并存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其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要支持促进民族地区儿童发展,需要以其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作为活动设计的基础之一,在藏汉混居地,幼儿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立足于儿童生活的藏汉两种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因此,此地区学前教育教师,需具备藏汉“双文化”教育的态度和理念、实施藏汉民族文化教育的能力和藏汉民族文化知识,由此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本地区学前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9.
四川藏区小学教育办学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藏区自然环境恶劣 ,经济落后 ,社会分工不发达 ,文化以传统为主。小学教育以走读制为主。长期的办学经验表明 :走读制不适应四川藏区的特殊情况。因为走读制在四川藏区的实施产生出大量师生极少的单班学校。单班学校对四川藏区现代教育造成四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1)教育经费更加紧张 ;(2 )人才流失 ,师资质量下降 ;(3)未能形成基于班级授课制的规模化学校 ;(4)社会教育环节薄弱。若能实施以寄宿制为主的办学模式 ,则可解决走读制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藏族历史发展的开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开放与藏族历史发展中的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从吐蕃时代到明、清之际,藏族历史上每一大发展和大转折的时期,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其最为开放的时期。文章还对藏族历史开放之阶段性、特点及促成开放的原因等做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