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伦理学的基本主题是社会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即"成人",成为具有道德蕴涵的人,这将导向现代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现代公民法律意识是社会共同体中个体追求权利、追求法律、追求法的目的的意识,这种法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意识,并进而升华为理性意志。新时代下,现代公民法律意识是保护个体权利的观念基础,捍卫法律权威的思想保证,实现社会正义的精神动力,并最终涵化为一种"心心相通"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对话哲学是一种以交互主体为核心的关系本体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交互与共生关系,体现了现代公民社会民主和谐的存在特点与人的主体性价值实现方式。用对话精神引领公民日常生活和交往行为,对塑造公民品质、培养公民技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3.
尽管对公民社会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未一致,但中外学者都认可公民社会是个突显个人权利、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具备了自治性、参与性、公开性和开放性的社会。正是由于公民社会具备了这些特性,说明公民社会的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是与公民主体性的内涵相切合的,也使得公民的个体性和自主意识能在公民社会中得以彰显。公民社会的构建促进了公民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就教育善的完全实现而言,教育的道德主体性有两个基本维度:教育系统的道德主体性和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前者旨在从整体意义上实现教育善,后者旨在从个体意义上实现教育善.就后者而言,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作为实现教育善的路径之一,是主体遵行规范、进行价值追求的活动.教育伦理建设应将规范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从道德主体性上培养教育者的教育德性和教育信念,为实现教育善提供内在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与公民主体性人格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要建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需要培育社会的主体——公民的主体性人格。公民主体性人格的培育,除了通过公民的实践与外在的教育外,还必须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性是现代公民社会之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具有开放、平等与社群的特性,通过特定共同体成员理性、自觉的交互主体性行为与结构性活动而得以存在。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危机”,集中表现为“文化公共性”理想的迷茫,是文化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认同的危机。真正为社会所共有、共享的公共性,是多元利益主体复杂博弈的产物,是确保公众与社会之间关系维系的一种平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日益呈现为市民/公民社会、市场与国家的分化情形,以社会公正为最高追求的社会公共性理念是否能够得以确立,或者已经确立的社会公共性理念究竟合理化与否等,直接影响着制度创新的理念、路径选择。对公共性的领悟与把握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氛围营造中民众心智不断健全、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主体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主体性研究不仅仅在于对主体的本质力量,价值与发展前途的关注和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更在于对改变现有的社会关系,为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创造客体条件的关注与探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解除了旧社会对主体性发展的窒息与羁绊,为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一系列具体机制和条件的保障。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正在于它为现阶段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最有效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现实途径,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使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主体利益得以实现,主体潜能得以施放。并使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有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校公民主体性教育与社团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呼唤公民的主体性,公民主体性应该体现主体性与主体际性的统一,包括主体对自身价值的确证。也包括主体对他人主体价值的肯认。社团由于其自主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力和行动力,以及形成交互主体性人格,在公民主体性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能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因此,高校应加强社团建设,使其成为青年公民主体性教育的有效场所。  相似文献   

9.
论公民人格的价值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人格现代化又是人的现代化的立足点。公民人格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成的并与之相匹配的独立人格形态,市场经济是公民人格的社会基础。公民人格的价值内涵就是指人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依附性的消除与独立性的获得,是公民社会价值范式与精神生态在公民个体身上的内化与展示,蕴涵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契约精神与德性精神的统一,多元范式与一元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复杂过程。个体的知、情、意、行等诸要素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的矛盾运动的复杂过程,构成了公民意识形成的内在机制。内在机制原理要求公民意识培育既要适应个体原有的意识结构水平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个体意识结构的现有基础,体现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要求。因此,在公民意识的培育过程中,要坚持主体性原则,把培育对象视为主体,引导其从他律走向自律;要遵循培育的基本规律,重点研究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意识形成规律;要结合个体特征和时代发展创新公民意识培育的方法;要优化和改善公民意识培育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为公民意识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里,个体主体性是实践生成的而非给定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间的互动关系机制是个体主体性历史生成的策源地,任何撇开具体的实践、社会和不断改造着的外部世界来谈论个体主体性及其生成问题都是抽象的、空洞的.从宏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方式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维度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从微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的知识增进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整合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能力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和谐社会与公民社会的本质内容与相互关系,指出培育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公民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对我国传统社会国民的依附性人格与现代社会公民的主体性人格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主体性人格的三个维度与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主体性的视域来定义,公民政治是具有政治主体资格的公民,在社会政治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升政治主体性来实现公共治理的生活方式与行动过程。公民政治以现实的、普遍的、平等的公民为目的,通过权利保障、权力限制、政治参与,保证和实现人的政治主体性,体现政治为人的正义性,从而使公民政治成为民主民生的权利政治、自主平等的参与政治、理性协商的文明政治、信任合作的责任政治和自由公平的正义政治。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主体性思潮的主要思想观点有 :主体是非理性的自为的自我 ;内在体验是价值判断的唯一尺度 ;人是绝对自由的 ,有无限制的创造性 ;人生之路就是成为你自己 ;认识和真理都是非理性的产物。大力弘扬非理性的个体主体性 ,是人本主义思潮的基本精神 ,但是 ,该思潮的思想理论却明显割裂了理性与非理性、个体主体性与群体主体性、主体性与客观制约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这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5.
道德责任感就是主体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尊重感。我国公民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是社会或他人赋予的职责和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主体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主体行善的巨大推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公民个体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我国公民的道德责任感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道德的教育,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也要营造以履行责任为荣,以不履行责任为耻的社会氛围,塑造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应的责任文化。  相似文献   

16.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民主权利保障上,必然要求实现从"以人为本"向"以公民为本"的价值转换。"以公民为本"是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诉求,也是人本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在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境中,提升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的个体政治主体性并凝聚社会共同主体性,乃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政治观的核心。放眼未来,推进"以公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途。中国"以公民为本"的公民政治发展一直内涵于人民民主的人民政治之中。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地落到实处,保障和实现每一位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促进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源自于古希腊的公民伦理蕴含着民主的萌芽.启蒙所确定的人的主体性,奠定了现代公民伦理的基本.公民伦理主要是建基于主体性之上的现代公民在宪政社会中所应具备的行为意识和规范.传统道德尽管不可或缺,但它和公民伦理是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文化体系之中的.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传统美德其价值取向是内向度的个人品德的追求,而现代公民伦理是外向度的政治权利的要求,二者在价值取向上颇有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臣民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顺从思想和"官本位"思想,造成臣民文化中人的主体性被抑制。公民文化是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以参与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政治文化。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以公民文化为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完善法制和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市场经济,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合理借鉴与吸收西方公民文化,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9.
公民教育乃是当代教育的基本主题。为了澄清今日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与目标,我们必须追本溯源。古希腊公民的德性完整地显现在自我灵魂的养成和城邦正义的实现过程中;中世纪的基督教对人的灵魂的救赎,就是为了把人从积极的政治生活中撤离出来;现代社会对个体自由的过分强调,使公共生活逐渐衰落,个体的权利诉求与社会法定的义务责任逐渐融入公民的品性之中。当前,学校公民教育应回到原点,重新培植公民教育的理念,以公共生活开启个体的公民教育,对个体实施在公共事务中践行自我德性的公民教育,使个体在学校生活中养成公民意识,把个体造就成明日公民;培养个体的公民实践品格,使个体在公共空间彰显公民的实践品格,积极地生活。  相似文献   

20.
公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居民身份证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了公民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公民是现代意义上的概念,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公民的主体性是指公民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这是构建民主政治社会的基础性问题,它使公民意识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公民的主体性意识应该包括:公民的权利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公民的平等意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