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 ,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 ,从高职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三个模式进行了探讨 ,力争摸索出一条培养能力型高职人才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和支撑,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结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供给,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多元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实用型、市场需求型人才,这对高职院校中基础化学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依据高职院校中涉及到基础化学教育的专业特点,建议从教材、教学方法手段、实训教学及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改革,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探索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行业所需的专门技能型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是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就业难的关键,金融行业在未来将会成为吸引高职人才就业的一个主要领域,而为金融行业培养专门性人才则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偏差问题,导致这一偏差的直接原因是课程模式。本文针对高职教育课程模式问题,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计必须遵循的五大基本原则.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文章阐述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更好地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的课程是指某一专业教学的总体方案及其实施过程。高职课程的改革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的任务。这一新任务,迫使俄语教师对本专业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做认真的理论思考。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本文通过课程设置的探讨,论述了俄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时代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企业学院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的适应现在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它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深度校企融合的企业学院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核心应用能力为主体的专业教学特色,得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现状分析,构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1+1"弹性化课程设置体系。面向专业需求整合课程内容,实行模块式教学,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现了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在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宗旨,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关键,以致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目标的独特性要求高职教学须以能力为本位.  相似文献   

11.
走向分权的课程决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特别是课程政治学的研究成果 ,主要从哲学层面探讨了课程决策中权力运作的价值取向问题。指出 ,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已形成一种很难扭转的趋势 ,课程决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根除集权制的决策形式 ,并对我国三级课程决策主体的权限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大学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研究.大体来说,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课程概念的争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探讨、课程的本土化问题、课程的设置、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发展的趋势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大学课程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关于课程概念的混乱造成课程实践的混乱;课程指导思想的缺失造成课程研究的零散、片面;课程个性的缺失造成课程研究的僵化、单一、盲目趋同.可以说,对大学课程所进行的研究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隐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将眼光重新聚焦于具体的教育情境。众多幼儿园试图通过“课程审议”的方式探索实践中课程开发思路,本文通过诠释幼儿园课程审议的内涵、形式,课程审议艺术、过程以及课程审议实施中的关键点等,对幼儿园课程开发中“课程审议”的实践进行探讨,以期对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课程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对象,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则是人们研究课程的基本理论视角。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课程的研究主要在哲学与心理学基础上进行,社会学视野中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课程改革的争议此起彼伏,这与人们对学校课程的不同认识有关。论文从社会学视角对课程的来源、课程的决定、课程的落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大家重新省思自己对学校课程的看法,并建构出对学校课程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从2001年9月首批国家38个实验区启动以来,新课程的实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取得初步成效.在教育部对全国部分实验区进行实验工作评估中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资源严重缺乏;培训内容与形式缺乏实践性;评价制度与方法滞后等.为此,笔者提出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进一步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施;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指导,及时评估,稳步推进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考察近代以来“课程”概念演变的过程。着重分析“课程”一词在不同社会一文化中使用情况,现代“课程”概念的变化,并对“课程”一词多义现象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7.
课程文化自觉命题的提出,是课程历史经验的总结,是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当今课程研究之必然。坚持课程文化自觉,对和谐课程文化建设和科学课程发展观的建立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要真正走向课程文化自觉,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批判的关系,走基于本土化的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意蕴、价值与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性课程“润物无声”,它注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高等学校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当前高校过于重视显性课程建设,对于隐性课程的建设则相对认识不足。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论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学校课程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获得的课程权力,它体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在学校一级的延续和深入.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中需要以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变革理论、学校现状和学校愿景为基础,对学校的课程愿景、组织团队以及课程的诸多方案做出规划.规划学校课程可以采取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等策略进行.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课程规划同样重要,是学校课程理想与学校现状不断磨合的过程.它需要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为提升这些因素做出努力,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渗透研究、评价与调整等行为,以进一步拓展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20.
“人性本位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对知识本位课程呈现出人性异化现象的扬弃,它试图重建课程概念,正确理解课程的功能,把课程同人的本体———一个无限丰富、不断生长和活动的生命联系起来,把知识的获得和人格的完善视为人的精神生命在课程实施中的拓展。该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对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