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2.
心灵哲学家们围绕心身问题提出了多种理论,但在心灵本质问题上并未取得关键性突破。麦金认为,心灵之神秘根源于人类认知结构的封闭性,解决心灵问题必须在弄清意识自相的基础上进行激进的概念革命,而把以前水火不相容的自然主义与二元论结合起来则是他倡导的“革命”的主要操作,其结果就是“新神秘主义”这一新型的充满科学情趣的心灵哲学理论的诞生。毫无疑问,这种理论深刻触及了科学成果的心灵哲学解读、心灵的理解方式、认知能力的界限及概念图式的作用等复杂问题,具有重要的心灵-认知哲学意蕴,值得我们在破解意识之谜的过程中予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行为主义范式对于心灵本质的认识,及其方法论在当代又完成了新的变式——功能主义,并在科学心理学领域嬗变出三种亚变式:人工智能论、信息加工论、认知主义。“目前,功能主义在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1]89。然而,作为主流心理学的当代科学心理学在解释心灵本质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诟病与质疑。功能主义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哲学基调,忽视心灵的意识本质,是导致科学心理学研究窘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学风是对待科学理论的态度,本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学风,这既是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理论创新的前提。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转变作风,树立良好学风,切实改进文风。  相似文献   

5.
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创新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的技术哲学研究较少涉及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绝大部分技术哲学研究者都只是对“技术”,而不是对“技术创新”展开哲学研究。实际上,技术哲学应首先关注技术创新的哲学问题,它既是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技术哲学乃至哲学发展的要求。从技术创新与技术的关系来看,要真正揭示出技术的哲学本质,必须从揭示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入手。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现象学经历了从本质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再到生活世界现象学的发展阶段,苏格拉底哲学也经历了从自然哲学到心灵哲学再到政治哲学的转向.本文试图在古典政治哲学的背景上揭示胡塞尔现象学以及一般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目前 ,伦理学成了一门显学 ,但是要做出有创造性并富有成果的理论建构 ,却是非常难得的。教化论思路却提供了这个可能。詹世友教授的最新专著《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时代》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本以教化哲学为基础 ,系统阐述道德教化理论的专著。道德本质上是对人的尊严和精神力量的理解 ,也就是说 ,道德的本质不仅仅是道德规范 ,仿佛遵守了道德规范就有了道德 ;也不仅仅是先验的道德价值观念 ,仿佛确定了道德观念 ,给人们以价值启示 ,人们就有了道德。道德的本质是教化而成的美德和人格。人受到道德教化 ,其实质是人的精神、心灵受到了实实在在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观念必须深入反思的实质问题。探讨当代中国发展观念的理论实质及其范式前提,从根本上说,是要实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哲学范式的根本转换和思维方式的历史转变。其实质。是要转变传统教科书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和阐释的自然主义哲学范式和客观主义思维方式.确立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范式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其关键,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事实思维与价值思维之双重思维向度。按照马克思的社会观念和发展理论:社会生活和人的存在、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现实的人与其社会生活之间的存在和展现、活动和方式、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表现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不是自然界,也不是所谓神,而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的人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意味着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中心、目的和实质,社会发展则是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形式、手段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传播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现实性,它把哲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往的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形而上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表现为"世界之外的遐想",在语言上深奥难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实现"改变世界"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在传播形式上要通俗化,更重要的是内容上要中国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本质之争”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哲学评价上把黑格尔哲学当作唯一的标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崭新的哲学形态,已经无法再用传统的哲学评价标准来衡量.因而,解决“马克思哲学本质之争”的根本途径,并不在于如何在传统哲学的框架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修正和变通,而是要跳出传统哲学评价标准的局限,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表现形式——理论和实际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关系的高度,确立哲学基本形态的划分标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1.
在心性论上,朱熹理学与佛学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的关系。儒佛在心性论上的根本不同是儒家以"善恶"论人性,而佛教以"清净"论佛性。朱熹丙戌之悟期间的观点是"性体心用"说,佛教在理论上的错误主要在于误心为性,导致"作用是性"。在心性情关系上,朱熹主张性体情用,而佛教最终走向是去情复性。  相似文献   

12.
模块性理论为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从乔姆斯基提出模块性理论到福多的心理模块性,模块性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模块论者把心理和图灵机进行类比,认为心理本质上是符号操纵装置,认知运算是依据句法结构进行的。通过与图灵机原理进行类比,对句法加工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句法加工是模块性的。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与思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论,批判现代的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在场的形而上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的思想解放.但是后现代主义由于错误解读解构与建构、理论与实践、真理与谬误、同一与差异、本质与现象、异议与共识的关系,又使人陷入迷茫.只有辩证地处理好这些关系,人才能真正赢得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4.
由于城乡文化差异,农民工由农村到城市,会经历一个城市文化适应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文化迁徙或文化交往过程.它受文化适应原理和文化维模原理的制约,遵循文化进化规律和优势扩散原理,因此,农民工要想适应城市,就应当改变其农村文化心理中不适应城市文化的部分,而这种转变会受到其原有农村文化心理的牢固程度、变动的频次、对原有农村心理的轻视乃至鄙弃、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和高傲心理等影响.基于此,农民工应当采取整合策略、主动改变策略、学习策略、消极心理消除策略等.  相似文献   

15.
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隐喻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一篇有着文化人类学色彩的比较文化论文。首先 ,它从两个英语单词anthology和florilegium出发 ,提出了一个问题 ,即为什么在中西文化中花往往成为“精华”的隐喻。其次 ,它运用大量来自于宗教典籍、哲学、人类学、民俗学、医学、文学和语言学著作的材料 ,以论证在古代中西民族的思维中曾经存在着一条认知链 ,即花 =(红色 ) =血 =生命 (灵魂 ) =精华。最后 ,它指出上述五项等式中项之间的任何一次顺序位移 ,基本上都依赖于原逻辑的一条本质规律 ,即假同一律  相似文献   

16.
语言发生学分析是探讨心灵本质和起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朱利安.杰恩斯通过追溯心理语言的起源,得出了如下结论:心理语言是借助于隐喻、类比从物理语言中转化产生的;心灵是真实世界的类似物;心理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前提。我们认为,物理语言以及类比、隐喻不是心理语言产生的充分条件,除此之外,还要有表达真实存在的内部过程的需要。揭示心灵的本质和起源,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心理语言、心理观念和心理实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书院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求真,求善,求美是书院文化的基本内涵,其精髓是正心明德。正心在求真问学、不以一己之是非为是非;明德在发扬自身光明之德,践履匡济天下之任。唯有找准书院文化的精髓并将其用于当下,才能为除时代之弊解高等教育之困提供真正借鉴。由正心而明德的书院养成教育理念是书院文化之于当代教育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家族本位的形成原因.文章指出长期形成的家族本位的存在形式虽已基本瓦解,但家庭本位的思想仍或多或少地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在人们头脑中仍有相当遗留,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秩序之维度展开他的理论思考与奂践批判;而舍勒从资本主义人心价值秩序之维着手他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两者的反思与批判殊途且异归,但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病根,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和蓝图。分析马克思和舍勒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同维度,吸收各自的思想精华,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秩序的构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对于真德秀,很多学者认为其思想摇摆于朱子理学与象山心学之间,甚至视其为朱陆合流的源头。而从理学与心学在心论上的根本分歧来看,真德秀始终严守了朱子知觉之心的基本立场,没有出现将心形上化与本体化,从而使心与性在本质上相同一的思想倾向。就此来说,其思想系统只能属于朱子学,并不具有心学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