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使佛教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继承其师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印顺不断破斥历史上存在的佛教"鬼本论"、"神本论"和"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等学说,而提出其"人间佛教"思想。究其实质,这一过程是印顺立足"宗教"之本义,通过辨析儒佛、佛道、佛耶及佛教内部的多重关系而实现的。具体来说,印顺之"人间佛教"是以"信、智、慧"为"修持心要",以"法与律合一"为"理论原则",以实现人间成佛为目标的宗教。此为基础,印顺开启了以佛法为本位的佛教与其他宗教对话之可行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拉比约书亚与文喜禅师在对待神(佛)态度上的相似性为拉比犹太教和禅宗之间的宗教对话搭建了桥梁。拉比犹太教和禅宗都是高扬"人"的宗教,在人神关系上极力强调人的价值,从而使神(佛)作为信仰权威的色彩不断淡化,两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然而,两者在本质的人神(佛)关系中存在差异,拉比犹太教依然为神保留绝对至上的位置,通过语言逻辑无限趋近于上帝之道;而禅宗将人与佛的地位拉平,不仅消解佛、菩萨之无上权威,而且消解人佛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剔除了语言逻辑的作用。宗教对话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流实现彼此之间的深刻理解,而以相似性为开端进而挖掘两种宗教的本质区别这一过程,有效地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可以作为宗教对话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3.
“佛学第一入门书”《大乘起信论》在20世纪最初十年两度英译,也引起了教、学两界的关注,其中,李提摩太以耶释佛的翻译方式更是引起了众多关注和争议。文章探讨了译本以耶释佛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李氏以耶释佛的表现形式,并尝试以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考察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历史、文化语境,进而发掘和肯定了译本的文化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比较宗教学家南乐山(Robert. C. Neville)采用主题分析法,以基督教过程神学的核心范畴"创造"、"过程"与大乘佛学的"空无""因果"进行比照诠释,在佛耶比较的视域中论述了佛教中道、真俗、体用等范畴,凸显了佛教信仰、实践的特殊之处,揭示了佛教的价值和基础所在,彰显了佛耶两大宗教深入交流对话之可能,为佛学的全球化提供了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5.
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到科尼尔所言宗教对话之不可能性,都显示了一种宗教在人们身上的根深蒂固性.然而,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一系列事物对于信仰者的意义并非单纯,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话较易展开,而在其他方面却相对较难.人们对意义世界确定性的依赖和追求构成宗教对话的核心阻碍.但当代全球化形势下的宗教转型、信仰者的多元认同交叉和各种宗教对话理论的建构,为宗教对话障碍的消解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宗教对话是宗教界、学术界开展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以及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一般而言,宗教对话可分为教内对话、教际对话、圣(宗教)俗(社会)对话乃至宗教交往几个层面。本文所论耶伊对话,在强调宗教教义对话层面或宗教组织之间沟通活动的同时,亦特别关注以宗教信徒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交往关系,注重宗教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形式,注重考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是否存在真实交往的可能性和社会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往的社会及公共性特征,建构一种与宗教对话并行不悖的"宗教交往论"。最重要的是在民族与宗教信仰方式之间建构和重构国家认同、公民认同、民族与宗教认同,将三种认同叠合在一起,同时又不丧失任一认同的固有特征,成就一种"公民——民族——宗教"之间的"叠合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7.
宗教分为官方承认的合法宗教和未经官方承认的民间宗教两大类。中国古代的合法宗教主要是佛、道二教,民间宗教则种类繁多。合法宗教是正教,而民间宗教往往被视为邪教。中国古代的民间宗教源远流长,其形成并风行的原因主要是弱势人群需要有精神寄托,其教主可分为八种类型。根治民间宗教风行的办法是对百姓“富之”与“教之”,对于违法的邪教教主则应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和史铁生的散文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张承志坚守理想,愤世嫉俗,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而史铁生则宽容地对待世俗社会,把理想寄寓于世俗社会之中;张承志在哲合忍耶这种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而史铁生则皈依宗教精神而非宗教;张承志表达思想感情是“外放”的,激情喷发,其境界为“有我之境”,其风格近“豪”,而史铁生则是“内敛”的,冷静理智,其境界为“无我之境”,其风格近“旷”  相似文献   

9.
论宗教对话、世界和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和平需要宗教之间加强对话。宗教对话应重视借鉴“东方模式”的经验,那就是各种宗教之间长期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相促进。这种“东方模式”有着深厚的文化支撑、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家的法律保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对于促进世界宗教对话、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世界宗教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伴随着人类数千年的宗教,在进入21世纪的新情境后,它将向何处发展呢?主要有六种可能的趋势:即总体上平稳发展,两相背走向——世俗化和原教旨主义,多元化,宗教问冲突和对话增加,宗教加紧和科学的“对话”,多信仰“混合”。  相似文献   

11.
许地山与宗教文化之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之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半个世纪以来许地山与宗教文化之关系问题的研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考察 :从 192 1年到 194 1年为第一个时期 ,期间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此后直至 1978年 ,研究进入沉寂期 ,只有美籍学者夏志清先生从宗教精神方面肯定了许地山的价值 ,颇有特色 ;新时期的研究以 1984年为标志 ,逐渐步入宗教与文学本体 ,从佛、道、耶每种宗教及宏观的宗教文化入手对许地山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 ,在大范围的研究中 ,也存在部分问题和有特开掘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时髦话题,这个话题原本是在基督宗教的主导下提出来的,但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响应.不过,"宗教对话"本身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印度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时便主张"宗教对话",而以大乘佛教为基础的中国佛教在"宗教对话"的思想和实践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分析了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宗教对话"思想以及依据<法华经>而成立的天台宗调和大小乘以及会通儒佛的"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基督宗教的"宗教对话"思想是应景的、外置的,因为<圣经>中并没有什么"宗教对话"思想,而大乘佛教的"宗教对话"思想则是内在于佛经因而就是佛教教义本身.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缺乏对宗教对话理论本身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令人欣慰的是,段德智教授在《宗教概论》中,以存有的层次性理论解析了宗教的层次性结构,进而从宗教的层次性结构推导出宗教对话的层次性,提出从文化对话到宗教信仰层面对话的现实途径。该宗教对话理论既立足于中西宗教对话的实践,又凸显了中国传统对存有层次性和统一性并重的文化特色,构建了一种融入了东方智慧的宗教对话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们一直积极推进“文明间对话”、“宗教间对话”活动。在宗教史上,经常会出现盲信与不宽容的一面,这完全游离了对话精神。抛开教义信条,进行满溢自律和理性的对话,才是宗教的生命线。背离对话,则可以说是宗教的自杀行为。因此我们SGI在推广以佛法为基础的人性主义时,无论遇到多少疯狂、自以为是和不信任等障碍,也绝不降下“对话”这一人性主义的黄金旗帜。  相似文献   

15.
唐君毅不赞成通常的宗教意识,认为它们是功利的实用的,是对真正宗教精神的"误解".在探讨真正的宗教精神的基础上,唐君毅主张,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物化"倾向,必须对科学这把"双刃剑"的发展施以一个统领方向,而宗教便可担当这个统领方向的责任.不过,能够担当此责任的并非既存之宗教,而是一奠基于真正宗教精神之上的新宗教.在唐君毅看来,这一新宗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以"人伦人文"为宗旨的宗教,亦是能够欣赏"异教"之价值即可以将各家各派宗教揖于一堂的新宗教.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的宗教对话理论模式当中,希克的宗教多元主义理论首先在宗教哲学层面把诸宗教传统置于同一地位,并试图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推动宗教间对话之真实实现,这无异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理论模型。然而,希克的宗教多元主义理论始终在理论和现实的张力中游弋,多元主义自身包含的或然性在场投射到宗教哲学中必然映照出来自其内部和外部的众多困难。  相似文献   

17.
晚清基督新教传教士李提摩太最早将《西游记》较为完整地介绍到西方世界。在宗教对话成全模式之下,李提摩太虽然对以大乘佛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表现出更加宽容的气度,但他仍然坚持基督教信仰的优越性,故而其翻译也都打上了深刻的基督教烙印。作为李氏唯一的一部文学译著,《西游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李提摩太一生的宗教理想,这无论从他翻译《西游记》的动机和意图,还是从他对《西游记》作者丘处机的认识与推崇上都可见一斑。虽然他始终站在基督教立场上阐发《西游记》的文学价值和宗教文化意义,但他的这种努力,无疑对西方世界理解和关注中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都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代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方法论问题,巴伯最大的贡献正是在重新梳理传统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过程中引入了批判实在论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把科学与宗教作为两种社会建制进行类比研究。批判实在论类比模式也是巴伯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四分说”(冲突、无关、对话、整合)的思想来源。巴伯对批判实在论的新突破在于尝试运用过程范畴思想对类比模式的融合进行新型本体论上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佛教从诞生之初,即面临着如何妥善处理宗教间的关系的问题.佛陀圆满地处理了种种复杂的关系,对今日的宗教对话仍有启发.本文试图以<维摩诘经>为中心探讨佛教(尤其大乘佛教)在宗教对话中表现出的两大特色:无诤与圆融,并进一步讨论佛教如何基于自身的理论特色在今日的全球宗教对话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文章认为实相(真理)是全体展现,世问存在的一切皆有其合理性,一种宗教只有既认识到自身和他者存在的合理性,才有可能趋近最高的善与实相.任何一种存在都既是作为终极意义上的全体,又是作为现实中的部分存在着,共同构成全体.同时,大乘空观可以理解为是对骄傲与固执,或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彻底的治疗.互即互入,这也是诸法平等,心、佛、众生平等的深义所在.这样一种理念--"不二"成为当代宗教对话的重要思想资源.最后,面对现代世俗社会的不舍理现象,如何塑造人生的意义、价值与生活目标,是各传统宗教、文化的主要课题.也正是在这一维度上,各宗教之间的对话才有可实质性的展开,乃至发展出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费希特的道德宗教观与人性尊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费希特早期、耶拿时期和晚期的宗教哲学思想 ,指出费希特的先验哲学从不反对信仰上帝 ,而是不同意传统神学对上帝的解释。他在耶拿时期形成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泛神论是近代德意志宗教哲学理性主义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而他晚年试图把知识与信仰、道德与宗教结合起来的主张 ,既有辩证法道理 ,也有宗教热情。费希特所阐述的道德宗教之理念 ,维护了人在信仰宗教时理应具有的尊严 ,对西方后来的宗教哲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