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智慧教育秉持“学为中心”“能力为先”的理念,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智慧型人才。智慧教育驱动基础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胜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教师胜任力是教师实施智慧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价值理念与专业态度的集中体现,其中智慧教学理念与动机、智慧教学环境构建与应用能力、智慧教学组织创新能力、智慧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智慧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等核心要素是教师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以及教育实践,构建涵盖多个核心要素的教师胜任力模型,对提升基础教育教师胜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教师胜任力主要有以下途径:重塑教师职业角色,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构建智慧学习共同体,加强智慧资源共享;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这些途径培养智慧型教师,更好地回应基础教育改革,推动智慧教育发展,服务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师胜任力是跨学科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以工科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和问卷调查,确定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特征指标;运用德尔菲法,提出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的教学、实践、科研、环境行为四维度能力,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构建跨学科教育视角下高校工科教师胜任力模型;以胜任力4个维度为标准,将成熟度划分为由低到高的初始级、成长级、基本胜任级、胜任级、卓越级5个等级,建立教师教学胜任力成熟度二维模型.  相似文献   

3.
以艺术教育专业教师及艺术专业学生为被试,利用笔者自编的"艺术教育专业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得出结论,与自我意识有关的自信与成就导向是艺术教育专业教师最重要的胜任力,最不重要的胜任力是与工作及他人有关的职权运用、发展他人及组织觉悟。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幼儿园师资的培养重任。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学前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该如何习得?本文认为:学前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可以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而获得,实践性知识学习本质上意味着师范生的一段学习旅程和经历,最终促进其综合实践素养的形成。依据著名学习理论专家阿斯汀的"I-E-O学习评估理论"模型,将学前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学习从"意向、参与、素养"三个维度加以设计"。意向"是学习的逻辑起点",参与"是学习的过程,参与程度是学习效果的关键要素",素养"是学习的最终收获。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一种反思性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性反思"即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反思性思维,让大学生学会"实践性反思",在实践性反思过程中探求真理,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行自我教育,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胜任力以及胜任力模型,更加强调取得高绩效的员工个人的行为和技能,其对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的成功产生关键影响,特别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影响。虽然企业通过培训的方式促进员工进行胜任力的学习,但是从认知角度出发针对个人是如何学习胜任力的研究很少,本文从认知角度来探讨个人胜任力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语言类教师作为培养语言类专业人才的师资条件,必须具备较强的胜任力,而胜任力则是决定语言类教师成功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并取得教育绩效的关键。文章针对语言类教师胜任力的三个维度,即专业知识维度、专业技能维度和职业道德维度进行论述,并就语言类教师胜任力培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需要在比较"教育"与"灌输"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教育中的灌输"与"灌输式教育",贯彻"教育中的灌输"这一根本原则。"教育中的灌输"主张以生为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教育中的灌输"重视人的理性精神和综合素质,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丰富性;"教育中的灌输"反对"强制"、"填鸭"和放任自流,提倡"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学前儿童STEM教育是由儿童、环境、教师等构建的科学素养取向、儿童本位取向和实践取向的全方位、立体化整合系统。整合作为学前儿童STEM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构成要素上呈现为以知识概念融通为核心基础,以情境因应为外驱力,以儿童的学习思维为内驱力,以学习共同体的交往实践为助推力,在理念上凸显批判性和假设性的知识观,实践性和交往性的学习观,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教学观以及真实性与虚拟性的情境观。学前儿童STEM教育的本土化应在分析共性教育要素的基础上应扎根历史文化,从价值重塑,本体重构和认知重建三个维度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10.
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了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极差,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加大了实践性教学,在艺术设计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的教学中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介绍了20世纪美国主要教育思想流派。传统派强调教育的强制性和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实践派注重教育的实践性;革命派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具有独立见解的人生观。本文的目的是希望我国教育界人士从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实证研究即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实证研究体现了以理性为基础,以怀疑、独立、公益、变革等为内涵的思想精神,具有客观性、可量化、有定论和可验证等鲜明特点。教育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在知识积累方面有共同的条件和特点。这些共同之处表现为知识累积的曲折性、知识累积的竞争性、知识累积的循环性以及人的复杂性。教育研究的发现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教育学要加快教育科学知识增长,必须聚焦科学问题并不断深化问题,加强实证研究。教育科学知识的增长需要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教育实证研究对增长教育科学知识、认识教育规律和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规律的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加强数字时代的教育治理研究,加强教育实证研究,加强因果推论研究,进而使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西方实验教育学派和欧美教育革新实验传入中国的历史,论述近代西方教育实验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客观评价了这一传播过程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变革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所起的历史作用。同时,文章还以教育实验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为切入口,指出:教育实验作为一种舶来品应该在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走向本土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验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仍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教育美学观构建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分别是对应于应试教育、灌输教育而言的,而教育美学观则是对应于教育异化而言。教育美学观是一种不同于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抑或是对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总结与超越。教育美学观主张创造教育美,强调学生审美学习活动,并实现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关注教育的人生观照、心理关怀,重视教育的超越意味,是教育美学观得以实现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5.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本质的理性化的洞见、理想和信念,国家教育发展的国策性理念是国家基本政策制定实施层面的教育理念。教育优先发展国策性理念包含教育大政方针制定、规划制定、公共财政投入、人才储备四个优先性的确立。教育人本国策性理念视人为教育的中心,关注教育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统一、促进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发展。教育公平国策性理念注重受教育者平等教育权的维护、得到公正对待及学教育质量的平等。教育优质国策性理念关注全面质量和高质量的双重提升。素质教育国策性理念关注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终身教育国策性理念关注建构基于现有教育体系又超越现有教育体系的大体系。各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国策性理念具有不同的教育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构主义知识观在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其所强调的知识具有情境性、建构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征已经得到论证,也给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的视野。反思目前大学课程改革,可从设立以人为本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动态化的课程建构过程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知识的实在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根本价值上讲 ,知识不是为自身而是为人的实践而存在的。教育知识的实在化 ,就是把教育知识变为新的教育实践。客观真实性使得教育知识取得了实在化的资格 ,但要真正地实在化 ,还需要求助于教育者 ,他们是教育知识实在化的实际承担者。教育知识的实在化 ,在操作意义上 ,是教育知识从静态走向动态、从思想形态走向行动形态的基本运动。具体表现为 :1 教育知识以传播或认识的方式被教育者理解、掌握 ,这是教育知识的类机械运动 ;2 教育知识在教育者的头脑中转化为观念 ,这是教育知识的心理运动 ;3 教育者把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这是教育知识的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育史的研究热点,它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借鉴,在改革的中国,我们的教育思想的发展似乎正在沿着一条与当年文艺复兴极为相似的道路,从本世纪初新学堂的建立时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复古倾向到现在强调个性化,主体化的创新教育,从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科举式应考教育到强调自由发展的素质教育,这其中的艰辛历程无不包含着教育改革者和教育思想者的不断创新与斗争。本文正是依据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演变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其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初期寻找古代的人文与科学,二是中期通过细致的教育组织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三是后期教育思想走向世俗化。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实践变革以问题解决为取向,指向于人的发展,人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教育实践变革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反映,也是人的需要的表达,它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特征。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变革的一部分,在其中能够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其学科逻辑、言说方式等都要与教育实践变革相一致,以此消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变革之间的裂缝。为此,教育理论的意义要在实践中构建,丰富阐释教育活动的方式,形成本土化的教育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20.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伦理道德教育具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和谐发展之人的根本。这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德育目标立足于“本”,凸现成人之道;德育内容根植于“仁”,成就完美德性;德育方法取向于“活”,注重内化与自律;德育过程寓教于“情”,追求知情意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