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甲骨文"言"的上半部是舌头的象形,下半部是"口"的象形,"言"的基本义是言说。殷商时期,"言"是一种特定的祭名,可以将不同祭名的"言"、"告"、"舌"视为早期的文体萌芽。在《尚书》中,君王的教令常被称为"言"或者"某言"。《尚书》中有许多论说的成分,这些论说的成分主要包含在君王教令式的谈话("言")中。《尚书》中的一些被引用的语言基本都是格言警句,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简短凝练、具有论说性。  相似文献   

2.
传世文献中“作册”记录少见,但在商周出土材料中用例较丰富。“作册”一词的呈现形式和使用语境有较为明确的历时变化,殷商到西周早期,几乎均是“作册+名”的形式,自西周中期起出现了“作册内史”“作册尹”,多指册命仪式中的宣命史官。西周金文中,“作册”发展出两个义项:遗存的殷商职名和西周职名的组成部分。殷商职名“作册”在西周时代,经历了遗存、衰落、隐没的过程,反映了周人对殷商职官文化的改造取代。商周铭文中“作册”相关称谓形式和使用语境的历时变化,实际上是“作册”词语内涵转变发展的体现,究其原因,与西周政权针对殷遗贵族的怀柔统治政策,特别是对于殷商职官文化的转化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3.
两周金文共有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尔",它们的语法功能一直比较稳定。"余、朕、女、乃"和"我、尔"在殷商以前可能属于不同方言,后者之进入前者所在方言,可能就是为了补前者不表复数之不足。第二人称代词在殷商西周时可通用于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到东周春秋时期逐渐有了限制。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随着称谓礼仪的发展,称谓系统也发展得愈益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4.
金文的"萬"分为主要用作族名或所祭人的名号的"萬"和用作纪数的"萬"两类。前者较特殊,主要出现在殷商时期。后者字形分为单个的"萬"、"萬"与"(辵)"构成、"萬"与"彳"构成、"萬"与"止"构成、"萬"与"言"构成、"萬"与"土"构成、"萬"与"(〓)"构成七种。"萬"字的几种异构形体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是并存的,战国早期利下第一和第四种,到战国中后期只剩下由单个的"萬"字构成的这一种形体,即小篆"萬"的前身。金文中用为纪数的"萬"字均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5.
文献诠释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古人对文献诠释有系统的看法。在他们看来,文献诠释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空间隔,文献载体的变化所导致的对文献理解的困难,二是学术传承过程中对文献理解的不同。文献诠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恢复文献原貌,探知文献作者的"原意",二是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阐发蕴含在文献中的"道",并用之于社会实践。因为古今相通、人之性情相通、语言文字相通,使得文献诠释得以可能。"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由字以通词,由词以明道"以及排除"先见"是古代文献诠释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6.
从出土文献来看,第一人称代词"予"在汉代才出现.在此之前,"予"的前身是"舍".西周早期"舍"就从"余"中分化出来,承担"余"的本义"赐予、给予".大约在春秋晚期或战国时期,"舍"还成为与"余"有别的另一个人称代词,这个人称代词到了汉代写作"予"."予"的字形有两种来源,其中一种来源就是在"舍"下加"(O)"变成"舒",再由"舒"字分化出"予",即()."予"与"余"非同词异写的关系,二者在出现的时代和来源上都是不同的.今本<尚书>中有第一人称代词"予"不能证明周代就有第一人称"予".在出土文献空前丰富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依靠出土文献将汉语史的一些问题真正置于历史的时空当中,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西周以来的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德治"主义的构建促使了重言、记言传统的形成,由此自西周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语类文献。"语"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它载录的是"善言";从文体形态方面来说,上古语类文献主要包含言、语、事语这些类型。由于这些文体形式是历时性生成的,所以它们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及其生成方式是不同的,整体上来说,这些文体形式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史官群体其自身社会地位与传史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朕"主要用于殷商、西周汉语中,可以指代任何说话人。殷商汉语中的"朕"只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没有谦敬等语用功能;西周汉语中的"朕"具有了表尊敬义的语用功能。语境在"朕"语用涵义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西周汉语中的"朕+称谓+名字"模式对战国汉语仍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凤凰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符号,殷商时期就出现了代表祥瑞凤鸟的图案雏形,在西周青铜器上可以清晰的看出凤鸟形象从概念化图形逐渐具体明确的过程。战国帛画中凤鸟的形象已经趋于完整成型。东汉《说文解字》中对凤鸟描述为"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凤凰作为祥瑞鸟禽的记载也多次出现在文献典籍中如  相似文献   

10.
河套地区汉代墓葬出土的陶制鸮壶以其独特的形制和特殊的用途引起人们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河套地区汉墓出土鸮壶共计37件,与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鸮壶(俑)在形制和年代上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鸮,即通常所说的猫头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成为"神鸟",殷商时尤为百姓所爱,但自西周始,鸮变成了人们心中的"恶鸟"。河套地区汉墓中的鸮壶,则蕴含了避邪、象征富足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叹词是汉语词类系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小类,甲骨文中是否已见,各家尚有不同意见。西周金文已可肯定有叹词( 、乌虖、 、已),唯个体数量和出现频率均有限。先秦十二部传世文献中计有30个叹词,出现261次。就出现频率看,除"呜呼"很多见,"於、咨、嗟、俞、噫、嘻、嗟乎、吁"略多见外,其余各词均在10次以下(多数只一两见)。就分布看,除"呜呼"见于七部典籍,"吁、嘻、嗟"见于四部典籍中外,其余各词基本只见于一两部典籍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从典籍的角度看,《尚书》(10词109见)《诗经》(12词90见)是叹词个数和出现频率均很高的两部文献,《庄子》次之(10词31见),其余则个体数量和出现频率都很有限。  相似文献   

12.
〈古谣谚〉主要辑录了自先秦至明代的谣谚.该书为人们考察一些古代语言现象的演变提供了很好的语料.书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侬".其中,"我"使用的数量最高,"吾"排第二,其余依次为"子"、"余"、"侬".从句法功能看,〈古谣谚〉中"我"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兼语;而"吾"只用于主语、定语;"予"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宾语和定语;"余"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兼语;"侬"只是作定语和介词"为"的宾语.从称数来看,"我"、"吾"单、复数都有使用,"余"、"予"、"侬"则多用于单数.本书中,"我"字的句法功能不管是使用数量上还是功能的完备上明显较其他的第一人称代词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3.
"不穀"为古代王侯自称之词,但对其本字及本义相关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至今尚无定论。厘清"不穀"的本义及用法对梳理上古君王称谓体系具有一定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左传》中"不穀"凡20条用例进行穷尽性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考论,认为"不穀"本字即为"不穀",是上古楚地方言词,本义为"不养",为王侯自谦之辞。  相似文献   

14.
人民的分量     
孔见 《中华魂》2014,(13):56-57
在《尚书·五子之歌》中有一句名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今天人们经常引用的一句话。这篇文章的《小序》说此文作于夏初的太康时代,这显然是靠不住的。因为别说夏代,就是商初,甚至殷商的早期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民本思想。那时候,商人殷人眼里只有"帝"(或日"上帝"),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一切都是"帝"赐给的,因此大事小情都要请示"帝"。至于"民",那不过是可以任意役使、杀戮、送人或拿来跟别人进行交换的、会说话的"牛羊"而已。  相似文献   

15.
陆游的战略思想史美珩陆游(公元1125年-1210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这为大家所公认.但有时他自称是战略家,对此后人多不敢苟同。如朱东润先生在《陆游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序言里一开头就说:"有时他自认为是战略家,这一点还没有得到证实"。迄...  相似文献   

16.
大野 《中华魂》2012,(17):28-28
今年4月,河南陕县一法官在审判一起致3人死亡、2人受伤的交通肇事案时,在受害人家属没有得到任何赔偿的情况下,却以"被告人积极赔偿受害人家属部分经济损失90余万元"为重要依据,对肇事司机从轻发落。此案被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面对责问,该法官自称"眼花"错判。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痛斥说,该法官不是"眼花"了,而是"心黑"了。  相似文献   

17.
谜语角     
萨拉 《山西老年》2014,(2):42-42,66
1.水重二斤整。(打一字) 2.左撇下边一人站,拨开有点是君王。(打一字)  相似文献   

18.
以往研究汉语史的论著,都认为"尔"、"汝"在战国时期是表示贱称,而通过考察战国、秦、西汉出土文献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的用法,得出战国、秦、西汉时期,只有封建文人或士大夫言语对称使用"尔"、"汝"才可能有谦敬功能,在老百姓实际口语中,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一直都是通称形式,没有谦敬功能。对此认为:以往学者依据的语料是文人或士大夫的作品,而出土文献中有第二人称代词的例句多是当时人的口语,士大夫用语与百姓口语对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自唐代以来的文献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在中韩日三国的近海都曾存在着被称为"竹岛"的岛屿。在韩国的西海岸有被称为"竹岛"的岛屿,其东海岸的郁陵岛也曾被称为"竹岛";而在日本鹿儿岛附近也有被称为"竹岛"的岛屿。因此"竹岛"这一名称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称。现由韩国实际控制的独岛(竹岛)附近海域在历史上是韩国渔民的传统渔场,日俄战争时日本政府才乘机将其改称为"竹岛"并划归岛根县管辖。所谓"竹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主张根本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20.
西周金文是西周时期的同时材料,内容丰富且真实可靠。其词汇研究是构建上古汉语词汇必不可少的。西周军事动词由大部分殷商时期的词和一小部分西周产生的新词组成。词的来源主要有继承、借用字形、借用一部分旧有成分和完全创造新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