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黄宗羲、吕留良之交恶是清初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购买澹生堂藏书即是两人交恶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祖望对此事经过论述甚详。但全祖望是黄门后学,偏袒黄宗羲而贬抑吕留良,所述经过谬误颇多。后世学者有承袭全氏之误者,亦有滋生新谬误者。本文从原始文献出发,通过严密考证,力图还原黄、吕交恶的真实图景,也试图阐发交恶背后的性情之争与学术差异。  相似文献   

2.
全祖望是清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这是全祖望生前和此后学者的共识。但作为有成就的教育家,学界却鲜有论及。全祖望生前曾主教戢山、端溪两书院,有着丰富的施教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因此,全祖望既有教育实践,又有教育思想,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有比较丰富的古籍收藏,其蒐藏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区。五十年代初期,又曾接受多方调拨、捐赠和大量选购,累积四十余万册。其中包括大量早期刻本、稀见本、名家递藏本和批校本。在目前中国古籍收藏最为集中的北京地区,人大图书馆也要推为主要收藏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4.
《天问阁集》跋一《天问阁集》,明达州李长祥撰.长祥事迹见全祖望所撰《前侍郎达州李公研斋行状》.①生平著作《杜诗编年》存,《易经参伍错综图》未见.是集行世者有二本:一为清光绪间赵之谦所刻《(?)斋丛书》本,计三卷,第三卷之附录,名存实亡,实存仅十七篇,而题存文佚者,居十八篇,赵氏跋云:“此集原题《天问阁明季杂稿》,为吴羌山民旧藏.前有题字二段,不署姓氏.后三行字迹绝类张南漪(熷),岂即全氏所见本耶?”今全撰《行状》中有记文莺请为黄夫人代死,及炮击飞龙两事,此本题存《文莺传》及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古今小说无其匹,故其版本之多、评者之众亦无有出其右者。在《红楼梦》之众多版本、评语中,四川大学图书馆所藏《红楼梦》嘉庆十九年东观阁本(以下简称川大本)及所附徐癯之批语颇具特色,值得学术界加以重视。 川大本为小字巾箱本,共百二十回,首有绣像二十四幅,封面题“嘉庆甲戍重镌绣像红楼梦”,次高鹗叙,次目录,次绣像,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此本即日本学者伊藤漱平所谓嘉庆十九年本。伊藤氏未指明此即东观阁的重刻本,盖因此本并无东观阁刻之明显证据。我  相似文献   

6.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严可均《铁桥漫稿·全绍衣传》指出:“祖望经学、史学、诗文,雅擅众长”。全祖望是清代“康乾盛世”著名的经史学家和文学家,但诚如李慈铭《越缦堂笔记》所说,谢山以“诗为馀事”。深为全祖望所景仰的李绂,在《藤花(?)七垒前韵赠全谢山》诗中亦谓:“其古学所富,其艳文可酬。不知文学外,更有吾所求。”全祖望之诗,在有清一代称不上是名家,但其诗作有鲜明的个性色  相似文献   

7.
全祖望为清代浙东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其题跋文涉猎广博,内容丰富,涉及时间、地点、背景、版本、考证等方面,贯通经史,治学平实,覃思深究,勇于决断,贵专家之学,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全祖望题跋文既传达了经史文三位一体的学术主张,又展示了全祖望的文献学成就与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8.
谢枋得所撰《注解唐诗绝句》是一部评注著作,见解独到,其评点方法为后世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其宋本已佚,国内现存两种明刊本。此书四库未收,清本有清同治二年望三益斋刊本、宛委别藏本、清光绪八年《谢叠山先生评注四种合刻》本。此书在日本广为流传,写本及刻本颇多,国内现存的民国胡光国重刊本据日本弘化丁未长满连刻本重刊,奉天学务公所铅印版《唐诗绝句注解》底本为日本吉田勿来明治戊申刻本。  相似文献   

9.
陈斐 《南都学坛》2010,30(1):79-84
《唐僧弘秀集》除日本江户刻本为3卷外,我国历代著录、版刻皆10卷。南宋书棚本为后世一切版本之祖本。明黄鲁曾刻本与书棚本文字接近。沈春泽在常熟时先据何季穆藏抄本刻成秋雪堂本,后将版片携至白门校改后重印。毛晋刻本底本或为秋雪堂本。毛?在其父毛晋刻本的基础上,参校宋本重刻。四库本即源于毛?刻本。另有香港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藏明刻本,上海图书馆、静嘉堂文库藏抄本,日本国会藏江户刻本传世。  相似文献   

10.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的案语主要致力于学术源流、师承关系、事迹史实及乡邦文献诸方面的探讨.全祖望在序录中建构了完整的宋元儒学思想史体系,并且探讨了思想与政治文化等客观环境间的互动影响关系,贯穿着推崇学术创见,道德与学问并重,以及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史观.在师承关系的考察上,全祖望基于兼顾史实与思想传承的立场,在承认客观师承关系的同时,又认为不能夸大其在学者思想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史学考证上,全祖望坚持知人论世的优良传统,并继承了黄宗羲以诗证史的"诗史观",扩展了史料的范围.在乡邦文献的阐发上,全祖望致力于表彰浙东先贤的学术思想,发掘了大量宋元时期的乡邦文献,从而填补了思想史上的诸多空白.  相似文献   

11.
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一文中,首次明确了从宋明陆王学直到乾嘉时期浙东学术的传承谱系,其中认为"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这表明全祖望在浙东学术史上应具有一席之地。文章试从分析全氏经史学术研究的具体成就及其对乾嘉学术风气转移之具体影响的多维角度,来证明其在浙东学术史乃至整个清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是沈光文接受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为沈光文作品的搜集、保存以及沈光文事迹的评介、宣扬作出了重要贡献。《沈太仆传》是继季麒光《沈光文传》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篇沈光文传记,该传对沈光文生平事迹的叙述更为细致、生动,增补了此前沈光文传所缺载的信息,揄扬了沈光文的遗民气节,奠定了沈光文“台湾文献初祖”的崇高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沈光文接受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
清初学者黄宗羲晚年撰著的《宋元儒学案》属未定稿。他从理学之儒观念表述宋元理学的宗传历史, 计完成三十一个学案, 并有数十则关于理学家为学宗旨和理学问题探讨的案语。此稿经其季子黄百家的补充纂辑, 是为“黄氏原本”。全祖望对此著进行重新编订和修补, 即是今传之百卷本《宋元学案》。全氏修补本完全违背黄宗羲原意, 未贯彻理学之儒的观念, 致使此著芜杂散乱, 淹没了原本之学术水平。因此, 按黄宗羲的观念与体例恢复《宋元儒学案》之“黄氏原本”应是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明代戏剧家沈自征其性格和气质颇具游侠色彩。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袭扰北京,沈自征奉大司马之命前往袁崇焕军营侦之,劝其入朝拜见崇祯帝。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否定沈自征曾有入“袁营”的经历。但据各种史料看,沈自征的确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的经历反映了明末的一段史实。  相似文献   

15.
《宋元学案》的成书可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地各阶段编纂者的分工及其案语内容也各不相同。第一阶段“黄氏原本”的主要编纂者黄氏父子主要致力于哲学思想的阐释与评价;第二阶段“全氏修补本”的编纂者全祖望主要致力于思想史的构建;第三阶段最后的编纂者王梓材与冯云濠主要致力于文献的校订。其中黄百家作为黄宗羲学术思想的忠实继承者,贯彻其定下的编纂原则与思想史观,在编纂《宋元学案》的过程中进行了文献的整理与考订、师承关系的辨析、历史记载的考证、思想源流的梳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将其成果记录在案语中。这些案语提高了全书的学术价值,并为研究黄百家本人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毛彰《闇斋和杜诗》三卷,结合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收录毛彰之诗,使我们对其生平及其创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据此认定毛彰是清代甬上的第一代诗人,其创作诗歌已入康熙朝,是清初甬上致力于学杜的代表诗人。毛彰的学杜诗歌,标志着甬上诗坛学杜趣尚的改变,同时也代表了唐风的延续,而与清初的宗宋派诗风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7.
李君羡谋反案件发生于贞观二十二年。但是,在武则天时代,为了武周革命的论证需要,武则天朝廷同意了李君羡后人的解释,认为是武则天天命暴露,而李君羡之死是充当了武则天的替罪羔羊。这一说法在武则天时代写入唐朝的国史,并被后代史书如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沿袭,流传甚广。《资治通鉴》不仅沿袭这个说法,还把李淳风劝杀的故事也纳入李君羡案件的解释中,从而完成了李君羡案件的再度阐释。本文仔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遭遇的阐释历程,认为除了武则天政治的需要以外,古代历史学家的政治天命观念也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百首》及其自注中,对礼器碑、史晨碑、张猛龙碑、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陆机平复帖、王伯远帖、智永千字文墨迹、颜真卿瀛州帖、杜牧张好好诗、万岁通天帖、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历代碑帖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了摩崖缺乏精刻,寻求汉隶笔法、刀法应从碑版入手,南北书派无鸿沟之判,观看六朝碑刻要善于“透过刀锋看笔锋”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批判了明代祝允明等人盲目佞古的现象和清代阮元的南北书派论。  相似文献   

19.
《送侯权秀才序》是白居易写给昔日同窗侯权的赠序,除了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引述外,至今没有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该序全文不足三百字,却于尺幅之中尽显非凡的腕力,篇幅短小却含蕴丰厚、意味无穷。除文体内涵丰富外,其抒写手法亦十分精妙,且包涵深广的社会内容。既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又有极强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刘子》,是儒道兼宗的著作。该书《明权》篇阐述了"反经合道"说,权变"反归"说,权变"道理"说,权变"大义"说和权变"贤哲"说。《刘子》权说承袭的是汉儒解经传统,而与宋儒朱熹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