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子弟书是清代八旗子弟创造的说唱艺术,从雍乾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沈阳、天津传播。根据目前最早的子弟书版本,可以断定子弟书于雍乾时期在北京诞生。从嘉庆到光绪中期,子弟书在八旗子弟之间十分流行。光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子弟书渐渐衰落,湮灭不闻。  相似文献   

2.
子弟书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北京八旗子弟创造的一种说唱文学,其内容有78%来自明清时期流行的戏曲和小说,22%为八旗子弟的原创作品。这一结果与清代八旗子弟对汉文小说、戏曲的痴迷有重要的关系,他们对故事艺术效果的重视,也提高了其作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清代八旗说唱文学的重要一支,是中国鼓词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追源溯流,概述了八旗子弟们初期创编说唱子弟书的盛况及其后来的发展情形,是研究子弟书的创作缘起、发展过程以及兴盛而衰的重要参考资料。以期从文献的角度形成对子弟书源流嬗变的系统认识,力求对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做出理性的阐释研究,希望从中寻找一种新理念、新启迪,为我们民族说唱文学的的传承与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子弟书是清代北方特有的说唱曲种 ,许多篇章生动地刻画了“八旗子弟”形象。这些形象是兼具满汉两种民族特性的“文化融合体” ,呈现出三种性格维度 :武艺卓荦 ,气概超凡 ;弦诵经文 ,翰墨飘香 ;繁华表象 ,虚无灵魂。这三方面又相互交错 ,展现了民族交融过程中个体生命的多彩及八旗子弟没落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5.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流传时间既久地域亦广,文本众多,妇孺皆知,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中都有以白蛇传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子弟书是满族八旗子弟创作的说唱文学形式,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白蛇传故事。子弟书继承了白蛇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对其细节进行改编。艺术上,子弟书具有善抒情、善叙事的表现手法,韵文诗化的语言,突出了故事的现场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中国鼓词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性产物,是以清代“旗人”阶层为社会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曲艺曲种。文章以前人成果为鉴,补前人收录之缺,是对此前百年来清代八旗子弟书曲本进行的一次系统爬梳整理。通过曲文补遗,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子弟书稀见文本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7.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中国鼓词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性产物,以清代"旗人"阶层为社会基础产生的一种民间曲艺。自清中叶以来二百多年间,子弟书的创作、研究、编辑、出版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子弟书目录文本的传抄和发行。二是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子弟书的长足发展和研究领域的百家争鸣。三是20世纪末以来:子弟书研究成为融贯中西的国际性学问。  相似文献   

8.
论清代八旗蒙古子弟的普通学校教育张永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朝覆亡以来,八旗子弟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几同于纨子弟,人们进而推想清代的八旗子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至少认为他们所接受的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有清一代,对旗人子弟的教育是相...  相似文献   

9.
子弟书目录与版本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弟书为清代曲艺的一种,属北方鼓曲。子弟书目录分为坊抄,私抄及刻本几大系统。其中以前两种最具价值。通过对不同抄本的比较,可整理出子弟书的总体篇数及散佚篇目。子弟书版本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其版本以北京为中心,向北扩至沈阳,向南至天津,这三地出版或流传的子弟书版本最多,几乎占了现存子弟书总数的绝大部分,俨然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10.
王美雨 《东方论坛》2013,(1):106-109
受作者民族的影响,车王府藏子弟书中有大量的满语词。子弟书的语言形式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语言形式的子弟书中主要使用了满语音译词,意义分属明确,为我们了解清代中后期满语的使用及社会风俗提供了说唱文学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诏除郎是在制度规定的拜郎之外,由皇帝临时特诏拜除的郎官。东汉官吏荫任子弟为郎非硬性规定的例拜,而是由于皇帝临时性的恩拜或特诏拜除,与西汉的任子制有异;皇帝从上计吏中拜郎与否,也全凭自己一时之兴,"一切之诏",没有一个制度化的规定存在。因而东汉的荫任除郎与计吏拜郎均为诏除郎。诏除郎体现了皇权在郎官外朝化过程中力图保持郎官家臣性质的努力,它的存在使三署中形成了诏除郎与孝廉郎的区分,其背后的根源则来自于皇权与官僚政治的博弈。  相似文献   

12.
作为后金(清)崛起的重要战役,萨尔浒之战被清朝历代皇帝所追述,而对于其战争场景的文学表述却各有侧重。《萨尔浒山之战书事》(下简称《书事》)是一篇乾隆帝为记述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萨尔浒一战以少胜多的追忆文章。文章以乾隆帝《书事》为中心,通过比较萨尔浒之战亲生经历者的追忆(《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和清帝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皇帝康熙的追述(《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从文体选择、文章结构和文本内容三个方面,可以窥探乾隆帝在《书事》中看似平常的战争描写背后关于维护正统地位、理顺君臣关系、警示子孙及八旗将士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3.
国内农民战争的冲击使绿营兵制几近崩溃。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决心整顿绿营,其整军措施有二:一是补充兵额,充实编制;二是实力整顿,提高战力。总之以维持绿营经制军地位于不坠为归宿。然而绿营的强化在相当程度上并非“上(朝廷)下(督抚)同欲”之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转变为“裁兵以练兵,节饷以裕饷”的整军路径,部分绿营军队虽然提高了待遇,改善了装备,却是通过裁减兵额而实现的,实际上是绿营内部资源的腾挪和挹注。清政府整顿绿营的行动最终演化成一场裁兵潮。  相似文献   

14.
这份满文档案可作为清朝政府晚期管辖西藏的历史见证。其主要内容反映了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与清朝政府一直友好相处,遵奉咸丰皇帝上谕,为大行皇太后诵经,祈求冥福,深得咸丰皇帝的肯定并赏赐礼品。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关后,清政府对旗人采取了"恩养"政策,然而随着旗人人口的增加与旗丁的奢侈腐化,八旗生计问题便日渐成为朝廷的负担和社会的累赘。为此,清政府自康熙朝始,历雍正到乾隆朝耗费巨多帑项,采取汉军出旗、八旗非正身旗人出旗为民、设立井田、赏赐银两、赎回民典旗地、设立养育兵制度等诸多措施,以求解决、维系这种制度,均收效甚微。乾隆初年,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提出了移驻京旗闲散回至东北屯田的思想,并在随后付诸实施,直至清末。虽然这一政策最终未能完全实现统治者的最初目的,但确有相当部分的京旗子弟留在了回屯地。  相似文献   

16.
畅春园是清康熙帝在明朝武清侯清华园遗址的基础上建造的,作为清朝帝王在北京西郊兴建的第一座皇家苑圊。前后存在了二百多年,其建造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政治意图和造园艺术融合在一起,使畅春园的造园艺术呈现独特色彩,表现出浓厚的风水意识、虽有人造、宛自天开的景观、因地制宜、追求淳朴的风格以及皇权至尊的政治体现等建造理念,无不彰显出帝王苑囿的气派。从畅春园建筑艺术的特色中,领会到民间造园艺术家伟大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时期,政府为了充实国库实行了一系列的财经政策,通过与《管子》一书中的轻重学说相对比不难看出,这些财经政策正是以轻重学说为理论渊源的;同时,轻重学说中法家思想的渗透也决定了汉武帝财经政策中具有浓厚的法家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8.
"满蒙联姻"政策是清代的国策,尤其以科尔沁部的达尔罕亲王与清公主姻亲次数最多、比例最大。通过统计科尔沁部历代达尔罕亲王与清公主及宗室女姻亲状况,以此为范例说明这一政策在清朝的实施情况及这种姻亲的政治属性,并分析这一政策对清政府、蒙古王公、公主各方的利益得失。  相似文献   

19.
在明清社会,稳婆拥有服务宫廷、供职官府的职能,她们的存在具有长久的合法性。近代以来,尽管稳婆受到诸多因素的质疑与挑战,但在清末民初的法令条规与地方档案的记载中,北京城的稳婆不仅拥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还受雇于官府、参与办案,这些都表明稳婆延续了自身的合法性。由此可知,在过渡时期,传统女性职业因应时代的局限而继续存在,仍然发挥着原有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