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文学是对抗压抑的文学,现代性源于压抑。父权文化的桎梏、严酷的生存环境的压抑及资本对人的束缚、女权主义的诞生都是现代知识分子压抑产生的根源。京派从一个方面提供了关于压抑的文学样本,揭示出这是一种现代所固有的压抑,是随着现代历史和现代机制的生成而产生的。男性知识分子的压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流派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是它本身却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精神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然而 ,在仔细阅读现代文学中有关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时 ,我们很难找到具有独立人格和健全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也很难感受到作家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热烈欢呼和现代理性精神烛照下的乐观与自信。相反 ,作品一再表现出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工业文明压抑下人性裂变的创痛感 ,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工业文明的惶惑和排拒。基于此 ,对中国现代文学性质的基本判断应该是 :中国文学虽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但现代性尚未完全到来 ,现代文学只是中国文学现代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实现文学的现代性任重而道远。现代性问题是现代文学研究界需要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革命加恋爱"文本的解读,从而剖析出处于当时的青年作家正处于"转型再生"期,在这一转型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然形成对个人情感的压抑,而对个人情感的压抑而产生的焦虑是作家创作"革命加恋爱"文本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乡土想像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母题,它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中洞察到其中的弊端,进而又对现代性和民族性进行了反思,乡土想像表现了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追求与犹疑的双重态度。  相似文献   

5.
《奔月》是鲁敏对"生存者与现代性焦虑"这一社会性关系的诠释和思考。文章通过文本将目光聚焦于眼下,关注社会现代性产生的焦虑,并重点使居于其间的人通过自救和他救的途径最终生成新的认识,达成与现代性的和解。从生存者与现代性焦虑达成和解的角度解读文本,揭示作家对当下现代性社会的反思以及对生存者的内在理性热烈而真挚的肯定意味。  相似文献   

6.
《百年孤独》在新时期中国引发了接受热潮,它的译介和迅速经典化在于其将"拿来"的欧美文学经验与本土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契合了当时中国对文学现代性的整体想像与要求,由此引发了中国作家从形式、手法到内容、题材乃至观念、精神的全方位的借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误读,当然这种误读也可看做是中国读者抵制经典的巨大影响焦虑,发挥自己自主创造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文学中的生态书写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映,也是对生态危机发生根源的一种探索与反思。陕西当代文学中,涌现了像贾平凹、叶广芩和红柯等以生态叙事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以生态为视角反思现代城市化进程对乡土文明的冲击与挤压,在动物伦理叙事中展开对人类片面主体性的批判,以崇尚自然、敬畏神性为药方来救治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焦虑、压抑,为世俗人性招魂。现代性反思成为了陕西当代文学生态书写的主调。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当下人情感天地的“沦陷”危机:爱情在消亡,亲情在沦丧,人间真情发生了变异。新写实小说中的情感叙事是作家们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的审美表达,是内心深处的现代性焦虑的压抑性表露。  相似文献   

9.
与五四新文学呼唤、追赶现代性的时间诉求不同,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空间焦虑.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焦虑来自于东西方"冷战"而形成的空间对立,其政治化想象、权力的集中与话语的统一、社会主义话语与民族主体性话语统一的追求,体现了与西方文学对立抗衡的姿态.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是全球文化的综合趋势与各民族文化独立发展冲突的产物,在文化问题超越了政治问题的语境中,寻根文学表现出一种民族现代性的文化身份焦虑,"寻根"的空间焦虑陷入现代性的时间尴尬境地.90年代以来,在相对主义的语境中,现代性从历史进程中被提取,呈现为一种空间结构性的存在,文学的"现在进行时"状态,透露出失却历史价值支撑的焦虑与无奈.  相似文献   

10.
王德威评价晚清小说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一说,近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考察其"现代性"理论和观照文学的方式,发现其中存有一种理解上的文化错位,也就是说,王德威在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化中的情感想象印记,事实上造成了对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双重误读.在这种情况下,较为有效的对话途径是,从文学语言这一角度,切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辨清晚清、"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1.
晚明"性灵"文学思想,产生干人性压抑与反压抑的语境."性灵"不同于"性情",它是在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出现的,具有去伦理、反理性、追求绝对自由的意味.晚明时期,国家和知识分子之间在生产关系上的裂缝,导致知识分子游离国家意志,在文学领域中倡导"独抒性灵",使得"性灵"文学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冲击力,促使明代文坛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对新时期尤其是 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历史审视,认为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越来越显得纷繁驳杂,将"现代性"看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百宝箱,这就有违对学术名词科学界定的逻辑性了.对此,提出了回归 80年代王瑶先生对"现代性"的诠释,重要的是掌握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主体内涵民主、科学、启蒙、进化、进步、先锋性、社会主义等.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问题研究,开始注意的是起点问题,是起于"五四"还是起于晚清,后来逐渐将视角投入晚清至"五四"这一历史链条上,结合文化思潮、作家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分别论析晚清和"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形态,显示了"现代性"研究的深入、深化.针对以往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进化论、国民性、颓废、反现代主义、先锋性等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审美现代性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和重点作家作品的现代性品格,则缺乏深入研究,故提出除了注重"现代性"的"外在批评",还应该加强文学"现代性"的"内在批评",尤其是文本的审美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文学运动和思潮中 ,2 0世纪中国文学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民间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积极倡导和重视民间语言在作家文学中的运用。在民间语言的文学价值被发现和重视的历史过程中 ,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权力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等呈现出新的特征。民间语言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广泛运用 ,对促进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术信息     
消费时代的焦虑申霞艳在《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这个欲望飞扬的消费社会,文学根本无法挣脱消费这种新的时代伦理,大多数作家有意无意地与商业合谋;当文学失去感召力之后,部分相对严肃的创作选择淡出。越来越少作家是因循内心深处的神秘召唤而写作的,孤独地坚守精神高地还是与喧嚣的商业合谋的抉择将文学逼入尴尬的处境。她通过对2004年在期刊上所发表作品的审视,指出在如今的消费时代,文学作品存在着现代性的焦虑,情感的焦虑和身份的焦虑三种焦虑。她又指出现今文学创作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高产,有些作家盲目追求速度而降低了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深受社会进化论的线性时间观念影响,对于中国作为"现代性"追随者的身份颇为焦虑。作为一种象征性解决方案,"未来"被赋予了重要地位,以使中国人能够暂时摆脱现实的纠缠,并从中体会到一种更有保障的"超越感",从而减轻心灵的痛苦。问题是,中国的"现代性"焦虑的产生,更多地来自于线性时间观念本身。因此,要纾解中国的"现代性焦虑",走出追随者的地位,就必须对产生这种地位的根源加以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非现代性特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文学运动规律的混乱无序性以及文学独立品格的人为淡化,使其完全背离了它所刻意追求的西方现代文学模式。不同时期所宣扬的西方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都明显流露出儒家入世哲学的浓重色彩。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一种现代汉语包装形式,它无法根绝自己独特的历史遗传性,同时也难以融入西方现代文学的话语系统。所以,中国现代作家那苍凉而悲壮的启蒙呐喊,集中体现着他们对于“现代性”的困惑与焦虑。  相似文献   

17.
就文学中的重庆形象而言,抗战时期作家的书写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庆是当时大后方文化运动的中心,它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批知识分子、文人、艺术家纷至沓来,它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城市文化性格引发了作家小说叙事的个人欲望,他们对它再现、表述、塑形,对它进行不同程度的书写,形成各自关于重庆的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的提出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对于进一步明确现代文学的学科特性、重构现代文学研究体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必然会涉及到对作家、作品以及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与评判.有关现代性的研究除了要对文学内部多种文学成份的现代性因素进行考察,还应对种种有关文学活动的外部因素进行审视与观照.  相似文献   

19.
王金胜 《东方论坛》2011,(4):94-101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面临着严峻的认同危机和现代性焦虑。这种危机和焦虑体现在叙事语言上主要是:首先,语言的日常化、生活化,经验主义色彩突出。其次,语言的世俗化、感官化、符号化。在小说叙事语言的背后,体现着作家对自身所处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复杂生存境遇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