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主客体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方案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制定政策方案、执行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方案的依据和标准。对于公共政策目标形成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公共政策的规制和引领,政策目标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分析政策主体的需要和政策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明确政策共同体中的利益相关者如何进行博弈。通过协调政策子系统之间的低碳政策信仰、构建政策主体之间及政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低碳对话机制、引导低碳舆论融合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并非无条件地永恒不变。由于政策环境任务和目标的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及政策偏差和负作用的产生,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及执行任务完成后,需要根据信息反馈对原政策方案作必要的补充或修正,即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因此,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不是任意的,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它的及时性、民主性、科学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人们通常比较关注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但对为什么有些问题成为政策问题而不是其他,以及为什么有些问题和意见被排斥在决策议程之外则知之甚少。公共政策"前决策过程"概念及其特性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并试图在协商民主的视域中为公共政策前决策过程改进提供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工作职业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关。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持续性过程,它需要公共政策为其提供依据、保障和驱动。从政策分析的视野看,中国实施社会工作职业化战略正面临着公共政策的结构不健全、运行环节存在缺陷、工具保障功能虚弱等现实难题。当前,实施社会工作职业化战略的公共政策途径是:优化公共政策的系统结构,保证系统功能得到充分有效展现;畅通公共政策的动态运行,确保政策过程能够实现良性循环;搞好公共政策的战略管理,促使政策建设不断取得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5.
渐进决策模型足一种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从而逐渐实现决策目标的一种决策过程范式。通过对高校扩招政策的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政府的决策应该尽量采取渐进的方式,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民主化与透明度;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应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信息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中的一个基础性子系统,其基本运作原理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和发布,政策信息系统运行影响整个政策过程的运行效果甚至直接影响一项公共政策的成败。电子化政府是信息通讯技术与公共管理的有机结合,电子化政府建设对于公共政策信息系统的功能价值就在于通过促进政策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信息传递的电子参与、政策信息分析处理过程中的电子咨询和政策信息存储的电子服务促进政策信息系统的优化,但由于“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制约了电子信息的公共获取、“数字鸿沟”限制了电子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信息不对称”影响了电子咨询的有效实施以及“信息孤岛”制约信息系统的整合与一体化,因而电子化政府优化政策信息系统的功能具有其现实限度。在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坚持信息公开、消弭信息鸿沟、扩大电子咨询和打通信息孤岛等主要路径,促进公共政策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绩效损失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将"什邡决策困局"作为研究对象,回答了"什邡钼铜项目"决策绩效损失产生的过程、原因与内在机制等理论问题。研究首先梳理了"什邡钼铜项目"决策绩效损失的产生过程,即由认知分歧一利益分歧—街头抗议—绩效损失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关于公共决策绩效损失的理论:界定了公共政策绩效损失的涵义并说明了其研究价值;发现公共价值建构不足是导致政策绩效损失的根本原因;发现认知分歧、共享现实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公共政策绩效损失产生的内在机制性因素;发现绩效领导力以及合作生产理念不足是公共政策绩效损失的主要原因;认为政府必须重视和应对社会认知场所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在执行了一段时间后都应当、也能够成为政策评估的客体。因此,我国的政策评估理论普遍没有将确定“可评估性”或“评估能力评价”(evaluability assessment)作为评估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纳入研究的视野,政策评估的客体似乎只是公共政策的投入、效率、效益和效应等。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均未能科学地反映并解释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对当代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考察任务,就是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政策与决策的基本理念.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基于社会发展的态势与规律,当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取向,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当代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公共利益的评价及其标准则无疑是当代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10.
政策范式是决策主体的政策思维与政策风格的反映,是近年来公共政策研究中兴起的重要分析方法。以政策文本分析方法为基础,围绕政策问题、政策价值取向、政策工具与政策话语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市民化政策范式变迁进行研究,发现农民市民化政策不仅在话语措辞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在政策问题认定、政策目标定位、政策工具选择层面也经历了渐进的变迁过程。总体而言,农民市民化政策范式渐趋包容性、公平性与人本性,不断彰显农民与市民共生进化的理念将成为市民化政策的重要特点与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11.
围绕中央《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扶贫机制与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的科学论断,从政策科学和政策发展的角度论证了精准扶贫对政策设计的"未来性"诉求,提出基于内生性政策发展的扶贫政策系统观点;突显了政策行动者的主体能动性功效,主张扶贫系统兼顾"存在"特质和"生成"机制的双重特征;充分考虑政策设计的情境性和多样性,以及相应的容错机制和竞争/选择机制的融入;"超常思维"下的政策创新应锁定扶贫的主体与客体二元性、贫困性质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扶贫时限的长与短、扶贫范围的点与面,以及扶贫理论与救助实践的实质性结合,进而实现扶贫政策的延伸,保障救助工具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使扶贫政策不断地在"渐进精准、动态修偏"的进程中得到修正和创生。  相似文献   

12.
浅论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手段。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公共政策包括制定和执行等若干阶段。其中,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公共政策的执行机关将公共政策方案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过程[1]。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最直接、最重要、最经常的行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共政策问题能否解决、方案能否实现以及解决和实现的程度和范围。如果公共政策只做出决策而没有真正采取行动加以实施,那么这项公共政策就毫无意义。正如美国政策学家艾利森所说的:“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统筹兼顾: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共政策制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以统筹兼顾作为方法论依据,实质上就是运用统筹兼顾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来支配公共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的选择,指导公共政策主体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策方案,从而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具体落实。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存在着未能始终贯彻统筹兼顾方法论的影响因素。因此,必须以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作为根本依据,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更加注重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不断提高政策制定者统筹兼顾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不断调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收入分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何调节收入分配,需要在以往政策及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政策工具微观化,从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和传导渠道上入手,实现降低收入分配差距的初衷与目标。市场在担任初次分配任务时,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要在劳动者保护、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配合,使得以往扭曲的收入分配体系得到改善,进而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不能仅仅从调节入手,需要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良性的竞争和发展环境,让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成果通过制度化的设计来保证全民能共享增长红利。  相似文献   

15.
间断-平衡理论被西方学者广泛用来研究政策制定和政策变迁模式,分析政策变迁长期渐进平衡与短期间断突变的糅合。运用此理论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变迁,发现其历经政策平衡期(1978—1985)—政策间断期(1986—1999)—政策平衡期(2000—2005)—政策间断期(2006—2012)—政策平衡期(2013年至今)五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间断式平衡发展脉络。在我国稳定的政治制度与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双重基础之上,宏观政治领导人的更替、社会舆论的影响、焦点的未成年人案件和“局外人”动员成为决策系统注意力转移的触发因素,政策图景的变化、注意力的转移和政策制定者的路径依赖均能有效推动政策垄断的建立与崩溃,最终形成未成年人保护政策的间断式平衡变迁。间断-平衡理论解释中国公共政策问题还存在理论局限,应合理修正,从而使之更有效解释中国公共政策变迁规律与动力。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过度偏离”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我国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功能出现了障碍,尤其是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政策执行活动不当甚至非法“偏离”政策目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本文在假定我国政府的决策是合法正确的前提下,主要探讨当前中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过度偏离”政策目标,进而导致不当甚至非法的政策执行现象,从公共政策的决策体系、执行主体、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城市房价持续上涨。除了高速城镇化引致房价上涨的客观原因外,房地产调控政策与不断高涨的房价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决策逻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问题。基于1998—2013年间的相关政策文本,通过对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决策的逻辑起点、监督逻辑、外部回应逻辑以及政策选择逻辑等方面的探讨,可以提供一个关于中央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决策逻辑的理论解释:转型社会进程中,央地利益博弈格局下中央政府谋求治理绩效最大化的渐进产物。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改革30年:策略转向与路线生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渐进改革主张采取温和、稳健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实现改革,把改革理解为一个修正、充实、完善和提高的波浪式前进过程。首先,基础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决定了渐进改革的必要性;其次,渐进改革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本土化"进程。因此,30年基础教育的改革策略转向渐进,有其必然性。渐进改革的思想根基是"有限理性"。30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理论研究者、改革决策者和基层实践者等多方改革利益主体应通过对话形成均势,即"在互动中制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述公共政策一般制定机制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政策议程阶段呈现出"内输入"的特征;政策规划阶段呈现出"单方案决策"的特征;政策合法化阶段呈现出"合法化程序不够规范和完善"的特征,并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改进与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我国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利益调控器的作用;要建设具有回应性、代表性、责任性的政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主导作用;要加强政策执行者能力、责任、道德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在政策执行中的主力作用;要扩大目标团体参与决策的空间,充分发挥其在政策执行中的协同作用;要完善公共政策执行的监控、评估、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其公共政策执行中的督导作用,从而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