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冰心追求“尽责于作者”、处处为读者考虑的翻译观,保持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平衡,体现了翻译诸主体之间共生互生、和谐统一的存在关系;读有所好、译有所选的选材思想,有助于维护语言与文化的整体平衡,表现出强烈的生态整体性意识;翻译与文学创作互为促进,相得益彰,体现了整体性生态和谐稳定、平衡美丽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
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的核心概念入手,探讨翻译伦理对冰心翻译思想和实践的阐释力,从而得出伦理视角下的冰心翻译体现出她在译本选材上厚亚非薄欧美,并且追求对原作、原作者忠诚的伦理。在翻译论述中,以中庸思想努力寻求翻译策略的平衡点,追求尽责于读者、"致中和"的规范伦理。在翻译实践中,以实践至诚之道追求跨语言文化的交际伦理思想,从而彰显冰心深刻的翻译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家李文俊在翻译取材上兼顾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现了翻译生态整体观;他边创作,边翻译,边研究,三事共举,实现了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它的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杜威对哲学中的心物区分论的批判也体现在他的经验论美学中,他从心灵和自然界的连续性揭示心灵与身体的整体关联,论述了心灵对于身体存在的内在性和超越性特征,从而揭示了心身互动共融的生态整体性。经验本来就是作为"活的生物"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身心结合的产物,而审美经验和艺术更是心身互动融合的生命状态的最充分而生动的表现。认识心身互动共生的生态整体性对于美学理论的生态化调整,包括身体美学理论的建构,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威廉·戈尔丁在《蝇王》中将人类生存状况融入到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中书写,揭示了以现代性为核心的现代西方伦理价值体系对生态道德的忽视,表现出一种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生态伦理意识。小说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非二元对立的生态整体性,批判了破坏生态整体性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指出现代科技由于缺乏生态伦理维度而导致了更大的生态灾难,贯穿着对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的崇尚。小说所蕴含的前瞻性生态伦理意识,在生态问题严峻、生态道德缺失的今天,尤为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呼唤全球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不同生态文明之间的对话,以及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独特生态智慧的儒家生态伦理学思想的出场。而如果说儒家生态伦理学思想作为儒家在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是以"仁"为核心,以"亲亲"为基础,以"爱物"为指向,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思想进路和关系原理的生态伦理学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的话,那么,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来看,其核心价值则主要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以"仁"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人文化成"的和谐共生之道等三个方面。要使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真正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并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当前,首先,必须切实加强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资料的全面整理和系统研究,努力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必须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度研究与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努力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场提供更为现实化的科学路径;再次,必须切实加强与其他生态伦理思想的对话、交流和交锋,努力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场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凝结,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最新注解。"生命共同体"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根本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以及共进共荣关系,以此回应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争论,并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境遇倡导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构路径来看,"生命共同体"理念主张从认识论层面破除极端主客体主义的弊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在发展论层面主张推进"绿色化"的发展方式,在方法论层面主张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加塔利的生态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系统地反映在以多元性为特征的生态世界观、伦理美学范式与生态智慧三个维度。以"多"及"一"的生态世界观,将人类生态系统纳入一种"多"元共生的机器式装配关系中,彻底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走向一元论的彻底融合、以"一"生"多"的伦理美学范式,以混沌互渗作为本体论依据,倡导通过伦理规范下的审美创造走向异质性和多元性,以"美学-本体"论颠覆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以"多"对"一"的生态智慧,以主体性生产为目标,倡导以多元价值逻辑和多元化生活方式("多")作为对抗以物欲为中心的单一价值逻辑("一")的生态救赎之道。加塔利生态美学思想究其实质是一种通过顺遂人性来尊重物性的减法智慧。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智慧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成果,其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也在生态文明层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论证和科学回答,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西式现代化道路,在现实的实践领域实现了二者的逻辑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下开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同时,更是立足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提出了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这是以马克思哲学生态思想为理论依据的。马克思哲学把以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其生态思想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依据揭示了生态问题的成因和解决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了方向。在新的历史实践背景下深入挖掘马克思哲学生态思想,有助于在理论上消除对马克思哲学理解存在的偏差和误解,在实践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诠释了许渊冲的诗词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研究表明,许渊冲诗词翻译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了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弱汰强留"、以及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等生态翻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翻译生态单位或翻译学功能单位,翻译生态系统是认识翻译学和翻译现象的有效途径。翻译生态系统的存在可理解为科学问题,抑或是生态哲学问题。翻译生态系统坚持一种整体思维观,将翻译关联的译者-社会-自然看作一个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有利于促进翻译生态平衡和翻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女性译者代表的冰心在文学翻译方面的成绩十分卓著.在国内外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影响下,她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自己的理解.通过分析冰心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结合她在《园丁集》译文中的翻译实践能更好帮助读者理解冰心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道”是老子生态智慧的本体论基础。“道”的本源性、自然性、虚无性、整体性、无私性、回复性以及实践性等基本特性,蕴含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平等价值观和内在价值论。道的本源性揭示了生态价值的本体依据,自然性展现了生态世界的存在方式,虚无性表明了生态价值的非功利性,整体性说明了生态世界的多样统一,无私性体现了生态价值的平等性质,回复性蕴涵了生态世界的存在之道,实践性展示了生态智慧的深远功效。  相似文献   

15.
冰心无疑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之一,而她辉煌的翻译成就却长期被忽略.这体现在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和翻译文学史里.以最新翻译研究成果译介学为方法论,清本溯源,证实冰心在中国现当代翻译史上的地位,意义非常.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介绍生态哲学研究的多元范式,分析不同范式的思想实质和理论局限,得出建构当代中国生态哲学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态哲学的实质这一结论。发展是解决所有生态问题的关键,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也是建构当代中国生态哲学的关键。生态实践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以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人地协调发展为价值旨归和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根本动力的物质性活动。当代发展是当代中国最主要的实践和现实。生态哲学的现实性来自人们的生态实践活动。当代中国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石是以发展为主线的生态实践。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张爱玲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期望对张爱玲翻译研究提供帮助,并引起更多学者探析张爱玲翻译行为.本研究表明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1)翻译行为的“适应”;(2)翻译行为的“选择”;(3)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探讨了它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当代实现形式的观点,认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实践的整体性、可持续性、人文性和实践过程的和谐共生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9.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齐物”思想中万物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在同一个生态共同体的根基下互通、共融,相互依存。庄子强调万事万物在生态自然中的平等关系,故而体现出其思想中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蕴。“齐物”是庄子用生态智慧的逻辑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思考万物的平等性,通过“吾丧我”打破人类自视高贵的狭隘,也是庄子通过生态间性视域审视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侵占自然本性而实现生态存在的“自喻适志”,更是庄子冥合于道所追求的生态共生境界,最终实现“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理想。庄子通过“齐物”观念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从而进入生态共生共融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无差别的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