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在把促进社会和谐列入本次大会的主题的同时,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的任务,报告特别论述和提出了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产生与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赋予了社会建设丰富的内涵,同时指出了建设的重点,其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和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力发展民生、切实保障民生、全力服务民生。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点,必须重视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权的有效保障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核心理念,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依托人的主体性,以人为目的。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现实基础,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人权保障的价值基点,必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制度建设,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民生始终是社会主义不变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民生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改善农村民生,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民生问题。而要改善农村民生,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好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还必须要求党和政府增强公仆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理念,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胡锦涛提出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为民”思想和共同建设、成果共享的民生理念,从执政为民、科学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建设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形成了与时俱进又独具特色的民生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针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改善民生的价值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战略是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策略是必须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论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七大的理论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概念,有力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明确界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有力地回答了在21世纪头20年“怎么举好旗,怎么走好路”的基本问题;突出强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力地回答了“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9.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十二道民生“考题”,成为今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陆仁权 《中华魂》2008,(8):51-52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中心话题。西柏坡精神就饱含着党的关注民生的传统和精神。今天,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大力弘扬和实践西柏坡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民生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张 “精准脱贫”的扶贫方略改善农村基本生存型民生,通过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建构农村发展型民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推进农村普惠型民生,布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对农村民生的理论创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这成为全党在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我国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总结建国60年来中国经济学管理经验,中国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思想基础,必须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出发,关注中国民生,揭示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和着力改善民生.改革开放30年,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但我们仍应认识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民生的问题突显,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经济学当为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但是社会主义实践面临众多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信仰有弱化的趋势。必须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百姓的基本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五有"新目标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美好愿景,我们要以"五有"新目标为要求,加快推进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今年的"两会"将民生问题列为中心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民生一向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解决的主要问题。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民以食为天是陈云经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以民生为核心的陈云经济学理论。文章详尽地分析了陈云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把改善民生、关注民生始终作为我们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重温陈云关心民生问题的精神,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民心才安,民心安,社会才能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国防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也才能谈得上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首次将民生问题置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之下,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视为追求的最终目标,从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为出发点,形成了以解决民生为导向的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史,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民生建设,再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大力推进民生建设,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对国家、社会、个人,文化民生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重视文化民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保障文化民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改善文化民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前提.  相似文献   

18.
针对集体行动的困境而提出的社会资本理论为生态民生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社会资本与生态民生建设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社会资本是生态民生建设的必备资源,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由于社会资本的缺失使生态民生建设面临一系列困境。要突破这些困境,促进生态民生建设,必须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民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带头作用、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民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加强环保立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等途径,进行社会资本的创新和培育来完成。  相似文献   

19.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业民生思想,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工业民生思想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三者的民生思想内容及其实践的成败,对今天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当代发展有着独特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总的来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当代发展主要体现为三种建构理路,即走向自主、自立社会理论构建,走向过程、生活社会理论构建以及走向关系、整合的社会理论构建,分别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