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在国际教师专业化运动和我国目前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压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本文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对于改善这种现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编辑职业是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倦怠已成为该行业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工作特点与压力、人际沟通障碍、主体缺少角色认同以及自身的认知等因素.要克服工作中的倦怠,就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创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改善落后的评价体系,并且编辑自己也要改变角色认知,调节心理状态,规划职业生涯等.  相似文献   

3.
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女教师职业倦怠有相对特殊的成因.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广大女教师安教乐教、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女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包括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职业压力因素、学校管理评价因素、女教师自身性别因素.缓解女教师职业倦怠,女教师应当主动寻求广泛支持、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开展有效的职业培训,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4.
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角色冲突和模糊等个体因素都可能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而职业压力通过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造成教师社会支持水平降低,进一步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组织环境是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压力源,它通过教学要求,教学科研资源分配,教师间、上下级间的合作与支持水平,教师对学校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预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与学校评价及其带来的学生问题、工作负荷、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均从社会环境层面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可从教师改变自身不合理观念、接受心理调适技能训练入手,通过建立并完善更人性化的制度,进行科学的校内人事管理,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提供在职学习机会等方式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另外,转变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不合理期望,完善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增加教学投入,建立并完善教师心理援助系统,可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压力过度现象分析及压力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和高教改革全面推进的当今时代,高校教师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文章在介绍压力的内涵、形成原因和两极性特点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的压力过度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造成高校教师压力的六方面因素,并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压力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安全化是主体间性的互动过程,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安全化涉及宗教性安全威胁和政教关系的变化。在"安全化"语境中,宗教非政府组织一方面受外部环境压力,迫使自身组织结构和文化发生改变,另一方面通过发起或参与社会运动对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教师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应有一定的话语权,然而在实践中,教师的话语权却面临着"失语"的状态。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的生态,其根本在于教师身份、角色、地位的模糊与不明确,在于行政、学术等外在的压力,也在于教师自身主体地位的欠缺与懈怠。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落实教师言说地位;其次要进行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开发教师领导力;第三要做强自己,用专业赢得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影响教师“职业枯竭”心理疾患的内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称之为心理枯竭。目前,国内有关职业枯竭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外部原因上,即由于外部环境压力过大导致了职业枯竭。然而,职业枯竭不只是由于外部压力过大才会出现,教师自身的一些内在因素也是导致职业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针对国内这一研究的片面性,通过检索、整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提出了影响教师职业枯竭心理疾患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具体阐述了这些内外因素是如何导致教师产生职业枯竭的。其中内部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匮乏以及性别和年龄三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教师工作的特性以及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两个方面。只有从内外因两个方面来考虑职业枯竭出现的原因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抑制我国社会充分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政府正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劳动者就业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形势严峻,究其原因既有客观体制的因素,又有运行机制的原因,还有微观主体失业者自身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进一步稳定.  相似文献   

10.
西部开发与西部人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人是西部开发的主体,目前西部人素质较低,对西部开发产生诸多制约因素,因此,要改变西部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加强文化教育,尽快提高西部人素质.  相似文献   

11.
从政府社会管理的视角探讨教师职业压力管理问题是个空缺领域。文章通过对转型时期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及缺位现状的分析,提出政府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减缓教师职业压力的管理策略:提高社会地位和待遇,缓解生存压力;完善人事制度改革,舒缓心理压力;建立合理期望值,减轻责任压力;卸减工作重负,释放身体压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自我发展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税费改革之后,媒体成为农民获取政策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上级政府的政策信息以大众传播的模式通过传媒的政策报道、典型报道、批评报道及常规新闻节目直接向农民受众传递。村民与基层干部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基于不同的利益角度对这些“直达”的政策精神做出的不同解释,使得基层治理中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权威,增加了基层政权采取作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农村公共品自我供给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政体设计是其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民主共和的追求 ,在革命的两个阶段 ,提出了两套国家政体设计方案 ,但是都被历史残酷地否定了。他的悲剧之源不在于其政体设计本身 ,而在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成长为成熟有力的政党 ,不能以建立强大的政府扼制住中国的政治衰败 ,从而推动这些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期,政府通过教学工作量将大学教师职业划分为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两种类型。当时,大学盛行聘请兼任教师及专任教师在外校兼课,兼任教师和专任教师之间的区别不明显。这种现象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批评,此后,中国的学界、大学和政府逐渐限制兼任教师:学界注重构筑官职和学术职业的界限,限制大学专任教师兼任官职|大学约束本校教师外出兼课|政府限制大学聘请过多的兼任教师。到民国后期,中国大学学术职业的专任程度逐步提高。这一历程反映了大学由注重教学绩效向关注学术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生活、工作、学习、身体健康四个方面对农村女教师的生存状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女教师面临着双重角色冲突、人际交往局限、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满意度不高、专业发展受限、身体状况不容乐观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学校、农村女教师三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对策,改善农村女教师目前的生存状况,促进她们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教师公共品格的担当对大学教师与社会事务至关重要,其具体意蕴包括:以坚守学术为业的底线精神为根本基础、以守护社会良知的责任情怀为核心特征、以服务公共利益的崇高品质为最终旨归。当下,大学教师公共品格的担当面临学术坚守动摇、社会良知欠缺和公共关怀弱化等诸多困境。为突破该困境,提振大学教师公共品格,需政府、大学与大学教师不同层面主体各司其职、携手合作,即政府层面着力于激发大学教师的公共关怀意识、推动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前台与注重大学教师的责任伦理;大学层面做到精神坚守与柔性管理;大学教师层面致力于提升精神境界、坚守研究旨趣与接续原典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是杜诗登览诗作的精品。其中 ,东岳诗偏于表现青年杜甫的豪情志向 ,西岳诗则偏于表现中年杜甫忧谗畏讥 ,遭贬以后重新济身朝班参与政治的希望 ,而南岳诗则偏于表现老年杜甫冀望统治者修明政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来自教学、科研、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职业发展的机制与环境、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策略应从学校管理制度、评价机制、青年教师身心等多角度加以考虑。文章在对浙江师范大学261名青年教师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就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现状和缓解策略问题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教师自身出发,通过主动调节来缓解和抵制职业倦怠的不利影响,从四个方面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效果: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体育信心;坚定教育信念;进一步挖掘学校体育的价值内涵,提高师生对体育的价值认同;通过体育这一载体开展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校合并重组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教师带来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本文指出:在调整了的高校格局中,教师要从观念、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调适。调适的目的就是以个人的深刻变革适应机构层面的变革,设计出一种通往深刻变革和重振活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