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发要素是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城市舒适性是现阶段影响研发要素选址的重要因素。在深入考察城市舒适性差异引致研发要素流动,进而影响区域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6—2018年中国大陆243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和空间动态β收敛分析技术,实证检验城市舒适性、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质量空间收敛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创新质量在地区间呈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此作用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舒适性能够通过影响研发人员的流向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质量的空间收敛,而城市舒适性通过影响研发资本流向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2.
从西部大开发的实践反思民族地区财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投资,投资是技术进步的源泉,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东部开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特殊政策环境下形成的市场化投资机制.西部大开发的实践表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并不显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财政投资和税收优惠并没有催生市场化的投资格局.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西部偏远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范围内又属于劣势区域,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创新财税政策,充分利用市场与非市场因素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向民族地区,防止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双重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贸易溢出模型的扩展,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技术溢出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出影响各区域技术进步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区域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国内研发资本的溢出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国际技术溢出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地区技术进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FDI对中部地区技术进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技术进步依靠国内外资本的注入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内外先进技术溢出都对东北地区技术进步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实证研究结果为实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4—2014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在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地方政府竞争对资本要素的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对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地方政府竞争主要通过资本要素扩张来促进经济增长。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与技术进步正相关,中西部地区与技术进步负相关,且西部地区负向效应更加明显。这表明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已逐步偏向于创新驱动型,中西部地区仍倾向于要素驱动型。  相似文献   

5.
金融集聚通过金融功能的强化以及集聚效应的发挥,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遵循“机理分析-路径分析-模型分析”的研究思路,归纳出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规模经济、信息溢出、知识溢出、创新催化、结构调整以及自我强化效应;基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视角分析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因果反馈路径;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进行仿真模拟和政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优于法律制度的完善,而创新支持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据此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1998—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构建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测度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存在低水平聚集的现象。控制工业化率、资本劳动比以及人均农业总产值等变量,邻接权重和经济权重下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在区域内部、区域间及总溢出效应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需谨防工业化虹吸效应的不利影响,中西部地区需保障区域内部合理的经济结构比例、降低技术外溢的区域间距离。  相似文献   

7.
资本构成决定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方向,而在资本内部作用效应下,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情况也会引起资本构成变动,因此,有必要研究区域经济视角下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的抑制效应。首先以两期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得出资本构成变动关系的假设;其次使用全国2009~2018年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不存在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投资抑制作用;由于存在劳动力流失引发的人力资本流失,中西部地区从长期来看存在人力资本对物资资本投资的显著抑制作用。因此,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中央财政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扶持力度,减缓人力资本的抑制效应,同时各地方政府应改进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从而突破经济发展瓶颈期。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2005-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从高铁开通和高铁网络两个视角,实证检验高铁建设对区域创新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差距具有显著的缩小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差距的缩小效应对西部地区的作用更大,且在二线以上城市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高铁建设影响区域创新差距的中介路径,且后者的作用更大;社会网络分析则认为,城市在高铁网络中的联系广度和中心性越高,高铁对区域创新差距的缩小效应越强。基于此,文章从优化高铁网络配置、改善要素流动机制和制定区域创新发展策略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但东部地区在财政收入与支出、固定资产投资、FDI、对外投资、银行存款与贷款余额五方面均存在差别。加上东部各省市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外资利用情况,各省市经济的发展呈现较大差异。实证检验证明:东部地区资本流动省际差异巨大,从银行存贷资金来看,东部地区均是资金流出地;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各地区的经济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也导致了财政收支和FDI对经济影响的差异;人均存贷差对东部整体影响的不显著,说明了东部地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无效率,但人均存贷差对东部三个区域却存在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2003-2012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在分析各地区创新要素集聚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的估计发现:对东部地区来说,R&D人员的集聚能够带来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西部地区的R&D人员集聚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就大部分省市来说,R&D经费集聚并没有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反而因为集聚度过低,无法发挥集聚效应,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政府支持能显著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规模经济效应的前提和基础,规模经济效应反映了产业集聚的效率水平。鉴于我国旅游业空间集聚的现实情况,在通过赫芬达尔指数和区位熵指数衡量我国旅游业集聚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前提下,利用2007—2016年31个省份的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旅游业规模经济效应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和西南地区旅游业呈现规模经济效应,东北地区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2.空间集聚促进规模经济实现,但不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充分条件;3.我国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的回波效应大于辐射扩散效应;4.政策因素在我国旅游业区域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研发强度指标所形成的目标导向效应,对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以首次设立“研发强度目标”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反事实视角下的合成控制法研究研发强度目标导向对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强度目标导向整体上实现了碳排放强度降低以及工业废气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下降,并显著提高了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研发强度目标导向对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产生的政策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继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后,研发全球化成为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中关村因其独特的研发优势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集聚地,跨国公司研发通过促进知识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提高中关村区域创新能力,完善中关村区域创新系统.阐述了中关村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情况,并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中关村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创新的内在本质,对创新行为、创新过程以及商业模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数字经济影响创新的作用机制、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与创新的关系以及数字经济对区域异质性创新的影响等角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增加企业内部研发支出进而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并且数字产业化对区域创新的促进效应显著大于产业数字化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东部和沿海地区创新的正向效应显著大于中西部和内陆地区,而西部地区将发明专利转化为新产品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效率显著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塑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从集聚力和分散力视角并结合技术成本约束,构建数字经济影响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框架,进而从区域、行业以及双重异质性方面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异质性下,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东部、南方、北方地区的服务业集聚水平,而对中西部地区服务业集聚水平的作用为负;行业异质性下,数字经济与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而与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双重异质性下,区域和行业的交互特征使数字经济对相应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呈现出较大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需求赋能和创新赋能影响了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这一影响的异质性与行业对需求和创新的偏好相关。据此提出,在通过数字经济的需求和创新赋能效应助力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优化时,政府也须着力改善地区间的“数字鸿沟”问题,进而缩小数字经济下服务业集聚效益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创新创业发展对于促进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实现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城市面板数据, 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 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示范区政策的创新创业效应。研究发现: 示范区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的创新创业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都证明了本文结论的可靠性; 从集聚经济的视角来看,示范区政策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集聚,进而激发创新创业; 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区位、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政策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而城市群内城市的政策效果则显著高于群外城市; 从创新创业分项指标来看, 示范区政策对创新指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而对创业指标的作用稍有欠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11年重庆市27个制造业的全要素产率进行测算,并实证检验重庆市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以及研发投入、外资直接投资和产业性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6.7%;重庆制造产业集聚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研发投入正向调节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外商直接投资负向调节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建立区域自主创新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归一化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权重,利用改进二次加权法计算2001—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自主创新实力加权平均值,进行动态评价与分类比较分析。研究表明:2001—2010年期间中国区域自主创新实力从评价值排序看,地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较强,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较弱。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的资金、政策、人才和创新载体的优势,中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企业创新理念的制约以及西部经济、教育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认为:自主创新实力较弱的区域可以通过增加R&D投入、引进创新型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创新扶持政策、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手段,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19.
国际智力流动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并验证了海外智力资本回国后,存在一个以省域为考察对象的流向性问题,且这种空间流动与通常预期的阶梯状动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引进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海外智力回流后的空间聚集效应,在考虑了空间依赖性与规模经济的前提下,研究发现:各地区政府的研发投入、经济主体对于科研活动的生产性投入,以及海外回流智力资本的知识溢出,三者的增长率与该地区知识研发的产出效果成正向相关关系,来自政府投资的效果最明显,经济主体的研发投入次之,智力资本空间溢出则效果较弱.为此,提出应鼓励海归人才均衡流动,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对海归人员的吸引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出于均衡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之目的,文章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区域差异及影响该效应发挥的各类门槛因素.拓展的C-H动态面板模型GMM检验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但存在区域差异.通过拓展的Borensztein门槛模型检验显示不同省份所受到约束门槛不同.东部省份主要受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市场结构及金融发展等门槛因素约束;中、西部省份除了受到前述约束外,还受到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及教育投入等门槛限制.文章指出,除了进一步支持吸收能力较强省份对研发资本存量较高的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寻求型投资外,还应当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积累,以便早日越过“门槛”,更多获益于逆向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