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依赖语言的导向来实现。以宗教语言的体认观为视角,积极探索引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路径:从宗教语言的概念功能层面把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哲学范式,引领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从宗教语言的人际功能层面调试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认知心理,引领其寻求实在替代依恋对象;从宗教语言的语篇功能层面疏导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认知手段,引领其隐喻思维走向实在客体。  相似文献   

2.
语言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本文以英语和汉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地域因素对这两种语言词汇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文坛曾出现了一次文学语言的革新浪潮,我们称为“语言实验”。文章以这股浪潮中的小说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言精神和语言本体两个层面,分析了语言实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近百年来饱受质疑,其定义下的语言系统,既是其立论的基础,也是争议的主要焦点。受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索绪尔对语言研究对象作了一系列的刻意限制:限于结构主义之内、基于语言的共时层面,以及仅关注单个语符的音义层面。任意性是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自然结果,它只是一个局部适用的有限原则,同时也是一个虚构的原则,较之于其对立面——理据性而言,任意性没有任何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
语言经济学应在制度框架内研究语言,这是很多经济学家和语言学家所主张的,但这种研究的合理性没有被明确地论证过。考察和梳理语言学中对语言的典型定义和制度经济学中对制度的典型定义,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路径等层面,比较两者的联系与不同,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从制度视角来研究和评价语言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和"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外语教学法等相关理论,概括总结了"和"的来源与定义,阐述了"和"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指出文化与语言在二外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交际中当理解上产生疑惑或信息把握不准时,对言语的表达常责之以模糊,或笼统、含糊,认识上将模糊、笼统、含糊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言语活动(包括语言和言语)中不同层面上的三种不同性质的特征。它们各有自己的语言形式和逻辑表现。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是指语言中词语所表达的中心意义明确而词义所反映对象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热点分支。国内语言模因论相关研究起步虽然比较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模因学的研究,其系统性和理论化的特点已日渐成为这一学科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但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尚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对于语言模因论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还缺乏系统的界定;在微观层面,研究的类别还不够宽;在宏观层面,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理论语言学理论的借鉴还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9.
控制结构是生成语法中的一种句法现象,自Chomsky1981年提出控制理论三十多年来,控制结构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控制结构研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理论成果,对比分析了控制结构的跨语言对比研究,认为控制结构这一句法现象不但具有普遍语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证实了语言是共性与个性并存的事实。并指出控制结构的研究尚存在四方面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不够完善;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不够深入;在宏观层面,研究视角交错纷乱;在微观层面,研究范围不够宽,研究对象分类标准不一。  相似文献   

10.
名词性概念词汇表征是指语言在词汇层面赋予名词性概念以俗名的语言现象。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的名词性概念在词汇表征方面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各种差异。不同语言名词性概念词汇表征的差异虽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但深入、系统的研究尚显缺乏。文章旨在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框架下探讨汉英名词性概念词汇表征差异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的"可说与不可说"的划分是对语言与意义之内在关联的典型呈现。立足于"类"之别探讨语言与意义之关系,认为在"全类"的意义上,语言与意义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而又相互关联——语言的实现领域为意义奠定基础,意义领域的明确则为语言逻辑的使用提供保障;在"空类"的意义上,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异质性和非对称性区别表达语言之可说与意义之不可说的界限;在对这一关联和界限把握的基础上探索"可说"的语言如何为"不可说"的意义寻求新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语言能够表达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但是语言往往又不能准确传达人的所思所想和内心体验。在以语言游戏为主要方式的后现代语境下,语言由工具转变为主体,语言本身即是意义,或是消解了意义。然而语言游戏消解的只是一般的、严肃的意义,却转向了特殊的、鄙俗的意义。语言游戏虽然致力于语言技巧的探索,但“言不尽意”的矛盾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3.
"言意之辨"是我国古代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它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论的一些问题,而且涉及到"道不可言"、"言不尽意"、"意不称物"等重要的有关语言局限的问题.本文着重从"言不尽意"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它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等方面,来认识人类语言在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言说体验之境并显示其中蕴涵的人生意义,既是文学言说的追求所在,也是文学言说的困境所在。不过言意矛盾并非仅仅体现为欲说之“意”难以转化为传达之“言”,其间的矛盾至少包括三种形态:“意”的丰饶与“言”的贫乏;语言本身固有的含义遮蔽了意义的表达;以及先于个体存在的语言对思维的限制。因此,言意矛盾实际上存在于两个过程之中:“意”向“言”的转化和“言”对“思”的禁锢,后者乃是更深刻也更根本的言意矛盾。  相似文献   

15.
自然语言逻辑或曰语言逻辑,是逻辑回归于自然语言以后所产生的结果。语言奠基于意识,意识活动的意向性特征,又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意义。因此,人们如果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意义以及意义规则,那么,言语交际的效果,或者说语效,就会不如人意。本文在分析了思维与语言、话语意义与指称的基础上,探究了语言逻辑视域中的意义,以及意义规则及其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广雅疏证》中有大量的“对文异、散文通”,这种现象体现了在不同语境中言语义和语言义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反映了王念孙父子对语言义和言语义的认识。《广雅疏证》中的“对文异散文通”有两种类型:一组近义词的全部或部分词语的意义在“散文”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陆机《文赋》与文艺学的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机《文斌》探讨了文章创作中意、物、文三者的关系 ,其思想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关意、象、言关系的理论。在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中心灵、世界、语言三角相对照的基础上 ,论述了意、物、文关系是文艺学的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词义发展演变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戏曲行业语为研究对象,以新旧词义为比照,通过观察分析戏曲行业语词义演变的两种类型,发现第一种是增加新义项,即通过多种引申方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义项;第二种是新义取代旧义,即通过词义扩大、词义转移等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新义,旧义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9.
“会意语言”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民族的哲学语言潜在地规范着该民族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象征意义的汉语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显现出了中国哲学语言的"会意性",这种"会意语言"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切,各个时代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都十分关注语言的意义问题,本文依次考察了古希腊、中世纪、近现代的哲学家们对语言的意义问题的探讨,阐述了意义理论由语词意义—语句意义—语境考察—言语行为的发展之路,证明了逻辑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