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深深嵌入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有其特殊的仪式流程、文化内容与内涵。从现代视角透视,可见其尊重自然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生态价值、推动湘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文化价值、增进生死观念的认识和推动社会关系整合的社会价值、弘扬孝道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在1930年前后创作的一批“浪漫传奇小说”,在沈从文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它们强烈、浪漫地表达了沈从文“理想的人生形式”,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化观念的内核。创作这批“浪漫传奇小说”,是沈从文寻找湘西苗族文化“传统”、建设湘苗文化主体性的一种努力。沈从文通过对汉语中心霸权的颠覆和改写,获得了苗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肯定,“发现”、重塑了湘西苗族的“人性”,以此建立起他的“人性的小庙”,并且,沈从文试图从湘西苗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发展出普遍性,用以对抗汉族和西方的文化普遍主义(现代性),以“人性的小庙”作为边缘文化反抗“现代性”的抵抗性话语。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湘西小说整体上呈现出一道建立在区域文化历史演变和作者文学虚构双重基础之上的地缘道德景观。在这个宏大叙事结构内,地貌变化和文化、道德面貌变化存在着系统对应:从西部高山的苗族部落文化到河谷丘陵地带的汉苗混合文化,再到沅江下游的汉族儒家封建文化,随着地势的递减,社会道德相应堕落。湘西小说所描绘的汉苗对照、城乡对立受此总体格局的影响。纵向看,湘西小说继承发扬了中国悠久的地缘思维传统;横向看,沈从文作品同20世纪初兴起的西方现代主义遥相呼应,显示出同五四新文学主流迥异的文学趣味和品格。总体上,湘西小说表现出共时性或历史空间化、多元杂糅性、包容性和延展性、单篇作品相对独立性和各篇章之间的关联互动性、传统性,以及包括现代主义的现代性等特点。湘西小说还带有鲜明的地缘文化政治的色彩,是沈从文建构个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原本存显干苗族传统生活空间中的湘西苗歌,受制于社会、文化、资本和传媒等多重文化逻辑力量的影响,一改其传统的文化功能意义,去除其本身浓厚的文化习俗色彩,从而置身于象征现代文化力量的都市广场中,于广场空间中进行展演的湘西苗歌,在抒情格式、演述程式、演述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异于传统样式的改变,呈现出舞台化表演特征和大众审美文化特征,湘西苗歌因此获得了广场娱乐的文化意义,同时,湘西苗歌也因此重塑一种新的主体意识,实现了一种文化和审美的统一,也在传统和现代的时空压缩式的置换中实现一种现代性幻想。  相似文献   

5.
湘西苗族历史记忆的载体传统上以古歌、史话为主,直至清朝改土归流后才出现汉字撰写的家谱。龙、吴两姓家谱通过追溯共同祖先、移民化家族历史、措置时间的叙事,部分内容虽与地方史志记载不相一致,但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框架下,国家、地方、修谱者等不同行为主体出于统治、发展、权力等因素考量的复杂互动。湘西苗族在与以汉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中,自发或自觉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自我身份认同从家族、苗族向中华民族的扩展。从历史记忆的视角来看,湘西苗族家谱的建构反映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程。历史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奠定基础,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外在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也为历史记忆建构提供了更普遍的社会框架。  相似文献   

6.
百年来,湘西苗族婚姻文化在国家话语的主导下发生了巨大变迁,主要表现在婚姻缔结方式、婚姻仪式与通婚规划等方面.湘西苗族婚姻文化的百年变迁,折射出国家与民族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围绕着国家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国家阶段性地调整文化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不断地对民族文化实施"有计划的变迁";另一方面.面对国家话语自...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家庭教育是苗族社会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推动苗族社会进步发展,培养和规范人们的道德意识,维护苗族地区社会和平安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学校教育出现之后,它仍是苗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功能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以湘西苗族为例分析家庭教育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方式,取得的成效,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提出加强家庭教育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 民族传统意识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形成并沿袭下来的思想感情、文化艺术、性格气质、道德、兴趣和风俗习惯等各种心里过程的总和.传统意识既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人的行动,指导着人的实践.纵览古今,横观中外,没有一次社会改变不是以社会意识的转变作为先导.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重新审视一下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的传统意识,针对其进步与不足,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这对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加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文化方案与现代性经济方案、政治方案之间应当是相向而行、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现代性文化方案必须观照人的内在价值结构秩序,即观照人的信仰与终极价值、道德人格、精神气质等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其中,道德人格是其链条上最关键的环节。现代性文化方案滞后造成了现代人的德性颓废,并致使现代社会秩序的紊乱。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历程应当赋予现代性文化方案应有的地位与尊严。基于这一诉求,现代性文化方案具体落实的应然途径就是实现人道德人格建构的自觉。抓住这个核心基点,就等于为现代性文化方案改变被边缘化命运找到了一条通道。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教育在建构人的道德人格时,不仅要寻找积极的现代性文化资源的支撑,还要担承现代性文化建设的重任,既要救赎德性,又要整饬秩序。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观照,也是对与传统相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特征的概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可以看到,尽管传统文化没有建构出反思的主体,也没有提出过类似新教伦理中的职业观念,社会生活也缺少理性化的或合理化的建构,但依然存在走向现代性转型的思想资源,由此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视域下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非理性主义思潮孕育了西方现代派文学。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建构的根据 ,非理性主义的直觉感悟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最基本的认识方法 ,非理性主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价值取向成了现代主义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探索世界超验本体的真 ,揭示生命个体心灵奥秘 ,展现世界普遍永恒的意义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在理论上的逻辑起点 ,由此确定了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的审美价值取向。西方现代主义提出文学是对世界的再创造而不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  相似文献   

12.
尽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以其反基督教文化为其基本思想倾向和特征的,但基督教文化传统并未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消失或引退,它反倒作为一种沉重的背景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决定着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并作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不时地回荡在现代主义作家的内心深处,最后又必然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中.从基督教的面向上帝很容易走向现代主义文学的面对内心,因为二十世纪的西方人在失去了上帝之后,更容易关注、聆听和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是异化,但是,现代主义作家的异化观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却没有多少相同之处,反倒同基督教思想颇为接近.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建设需要由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人参与才能成功.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双重任务:一是培养人的独立个性;二是培养现代人精神气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中国的两种现代性内涵及其话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有两种现代性话语在清末和五四前后传进中国。一种是文化普遍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话语,即以一般的西化、现代化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和文明;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话语。两者皆被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真理性话语而接受和引进,并采取不同的话语策略使其揉进和变成本国话语,用以对中国社会历史结构进行结构与秩序的重新阐释、组织和叙事,从而达到组建现代民族国家或革命建国的现代性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表明,方法论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经典诠释来构建民族精神的知识论思路存在方法论的局限。民族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再生产。以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与超越作为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当今有三种文化形态 :官方文化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它们相互间在历史上具有复杂的关系 ,它们在当代形成了新的文化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大众性对市民性的突破 ,应充分理解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所做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气论美学是以中国的气论哲学及气感文化诠释中国的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而形成的中国的元美学。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现代性语境之下,重建中国的气论美学,可以深入地阐释中国美学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内在思想体系,更加理性地应对中西美学交流中的巨大机遇与严峻挑战,为当代中国文论和美学建设拓展综合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是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和学术解析方式。在历史上,中国佛教正是通过对“自身”的当下性进行一种现代性的超越而得以从历史走进现代的。也正是在这种当下性的超越中,中国佛教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性元素。今天,“现代性”也是一种促进社会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型的话语力量。在其作用下,中国传统佛教的现代性走向面临着多重学术力量的挑战和压力。现代性的学术话语正在促进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推动着中国佛教走向国际化。中国传统佛教也因之将最终完成其现代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黑暗的中心》是英国现代派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小说的“话语”呈现典型的现代性特征 ,对此文章将以话语分析的方式予以解析。文章所及“话语”界定在叙述学和语用学两个视域中 ,因此着重分析小说的叙事形式、诗性特征及其意义生成的方式。小说的现代性话语分析将以传统性和后现代性话语的特征为参照。以话语分析的方式考察现代派小说的特征可以更为方便地解释现代派小说缘何渐渐疏离于广大的受众。  相似文献   

20.
香江都市言情小说家亦舒,其作品的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浓郁的都市情结、强烈的时代精神、自强不息的女性意识等三个方面.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入笔,对亦舒言情小说的现代意识作一番综合性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