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纯诗"理论作为梁宗岱诗学中最具特色的理论,也是现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多放在对其理论的阐发与评论上,很少言及"纯诗"理论产生的根源性以及其本身所蕴含的现代性意识。"纯诗"理论本身即是现代文学观念的产物,梁宗岱提倡"纯诗"是对诗歌中审美境界的回归。一者,其"纯诗"理论之意义并非要求诗歌必须纯之又纯,而是强调诗所以为诗的美学意义;二是梁宗岱平视中西、烛旧照新的诗学态度,对于凭借否定旧诗而发展起来的新诗具有补正纠偏的作用。现代性意识的体现是梁宗岱"纯诗"理论的积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纯诗”理论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李健吾用“纯诗”观念来评价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展开了卓越的纯诗批评实践。他关于“纯诗”的论述,主要是围绕着新诗的内涵、意蕴、形式、语言和魅力等方面加以展开的。这些探讨不仅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发展,就是对于当下的诗歌建设也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新诗文体为例,首先论述译诗集中体现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特征,引领中国新诗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进而认为翻译诗歌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推动力,反映了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诉求;最后从具体的角度出发,分别论证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形式、精神情感以及先锋特质、颓废色彩等现代性因素与翻译诗歌之间的关联,从而说明翻译诗歌在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诗发轫于翻译诗歌已是学界的共识,且不说作为白话新诗第一人的胡适依靠译诗<关不住了>来宣告新诗成立的"新纪元",单是梁实秋"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1]一说,便足以道出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不同寻常的因缘.从异质文化语境中引入的翻译诗歌当然会引起中国诗歌的变化,但这种"变"同时也会促进甚至强化中国新诗精神和审美艺术的发展,成为其背离古典诗歌传统而自立审美范式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5.
格律诗的"自律"与"共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要解决新诗形式的理论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展开讨论.吕进先生说"有如散文的基础是内容,诗的基础是形式."[1]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了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新诗多数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成形.因此,如何认识新诗的形式问题便成了发展新诗的矛盾焦点.丁鲁认为,片面发展自由诗的中国新诗,正处于迷茫的困境之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内容决定形式"的机械论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因此,当前新诗一切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强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出路.黄淮、周仲器认为,格律诗中的"自律体"与"共律体"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是"一诗一律",后者是"千篇一律"."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矛盾运动是中国格律诗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下新格律诗的"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继续创新并互动演变,必将迎来中国诗歌形式的第三次伟大变革,实现中国诗歌的真正复兴.万龙生认为,戴望舒对于诗中的音乐性曾经有过偏颇、极端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予以贯彻;但是,他后来对那种意见作了修正,并且在创作中实现了向音韵的回归.这一过程,证明了音韵的魅力以及音韵对于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思想界以现代性的视野对"文革"与"五四"进行反思时伴随着误读的现象."五四"、"文革"与现代性"信仰"之间各自形成了某种"异化"而又迥异之关联,前者是对信仰的误读,后者则是对信仰的亵渎.亵渎信仰,"文革"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催生出现代性因素;误读信仰,"五四"科学主义、进化论式的现代性诉求亦值得反思.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启蒙"思潮已孕育着现代性反思的萌芽,即以人性为基本评判准则的人文诉求."立人"的命题在今天理应赋予符合时代内在需求的新的内涵,即夯实现代性的人性论基础,切实获得现代性的信仰维度,从而通往人的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通过<新诗艺术论>流派视角的新艺术解读,提出新诗本体的核心诗学命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外诗歌传统整合的意象艺术美选择;新诗传统整合的听觉艺术诗美本体价值取向;纯诗是新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在早期中国新诗中,“说理”这一观念的产生及传播,直至成为主导范型之一,不仅凸现了早期新诗的特殊语境,也反映了时人对于新诗不同的想像方式。胡适以“说理”为视角,以建立自己于旧文学的风格性,并藉此开拓出新诗之空间。在其后关于新诗的种种辩驳中,“诗文之分”、“诗之好坏”、“说理与诗”等话题亦被讨论,而成为新诗话语争夺之场所。  相似文献   

9.
通过<新诗艺术论>流派视角的新艺术解读,提出新诗本体的核心诗学命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外诗歌传统整合的意象艺术美选择;新诗传统整合的听觉艺术诗美本体价值取向;纯诗是新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高楝在<唐诗正声>里标举的"声律纯完",是对盛唐诗歌美学特质的提炼,他以此来衡量、筛选唐诗,排除绮靡之音和奇崛之调,讲究圆融浑然的声调之美,从而确立了有明一代"诗必盛唐"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吕进先生给出的"新诗发展中的'变'与'常'"是个高水平的学术话题,它最后也许不能像命题者所理想的那样,解决如何将汉语诗歌的传统之常付诸现代性转换的变异这样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性问题,但将新诗发展现象中的某种价值思考甚至这些现象的合法性问题纳入这种"常"与"变"的逻辑关系中进行审视,倒也可以得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括号等标点符号作为现代汉语系统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现代诗歌之"现代性"的重要构成要素。胡适最早在新诗中使用括号,鲁迅最先拓展了括号在诗歌中的表意功能,此后的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艾青、穆旦等人将括号在诗歌中的作用进一步多样化,主要体现为:注释、插叙或补充、议论或抒情、形成与诗歌主体相应和的副歌等诸多方面。新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具有"插叙或补充"功能的括号,它们增添了诗意的繁复之美;用括号形成"副歌"的诗篇虽然是少数,但产生了更具音乐性的韵律、情思之美;括号还使一些新诗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潜在对话效果,从而表现出与古典诗歌迥异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创作于1896至1897年间的"新学诗",原称"新诗",又名"新学之诗".他们不仅首次提出了"新诗"这一诗歌史上具有变革语言和解放诗体内涵的诗学概念,而且还进行了迥异于古典诗歌的"新诗"创作实践,成为诗体探索、新诗尝试的肇始和走出传统、面向世界的起点,并由此构成了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的第一阶段."新学诗"不等同于"诗界革命",它是"诗界革命"的先声,同时也对20世纪初年南社青年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概念、理念到创作,"新学诗"的出现,都意味着新诗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诗接受象征主义纯诗论,没有沿着审美—超验的路线展开,而是沿着审美—体验的路线展开,接受瓦雷里的相关主张,并且结合自身的历史发展进行选择演绎和变异转化。从引进译介到理论阐发,再到新诗创作和批评实践的呼应,现实契机和东方因子逐渐使西方“纯诗”不断中国化,最终剥离和泛化象征主义原义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5.
描写现代都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城市诗 ,是 2 0世纪新诗发展中现代性趋向的一个重要方面。郭沫若的《女神》及稍后的其他诗歌创作 ,在这方面的实践 ,可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诗先驱性的探索和尝试。在这一系列诗作中 ,他由重视情感的表现 ,到重视感觉发掘 ,特别是重视新的感觉和经验的开掘 ,重视用“近代人的脑筋”对新的感觉与经验的发现与捕捉 ,从而实现了诗歌美学上的突进。其“雏形”期城市诗的价值在于 ,它不仅提供了新的感觉与现代性审美转变的信息 ,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新诗实现自身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谦逊谨严的文学批评态度,形成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他是中国现代解诗学最早的倡导者.他以辛勤的耕耘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缩短诗人审美追求与读者审美心理之间的距离架桥铺路.朱自清先生宽宏的文学批评态度,与他的思想历程和人格特性密不可分.他对于新诗的一个至为重要的贡献即如何"见出平淡的生活里蕴藏着的悲喜剧",从日常生活里"感觉"诗的存在;并且,他对于新诗形式的美学思考也是深入的,积极的.  相似文献   

17.
描写现代都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城市诗 ,是 2 0世纪新诗发展中现代性趋向的一个重要方面。郭沫若的《女神》及稍后的其他诗歌创作 ,在这方面的实践 ,可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诗先驱性的探索和尝试。在这一系列诗作中 ,他由重视情感的表现 ,到重视感觉发掘 ,特别是重视新的感觉和经验的开掘 ,重视用“近代人的脑筋”对新的感觉与经验的发现与捕捉 ,从而实现了诗歌美学上的突进。其“雏形”期城市诗的价值在于 ,它不仅提供了新的感觉与现代性审美转变的信息 ,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新诗实现自身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新诗研究中"古典"概念的模糊,既影响了对新诗古今关系的评判,也使得研究者未能深入分析新诗"化古"的实绩.余光中、洛夫同趋融会古典而各有得失,展现了古典追求下的种种诗艺探索,为思索新诗古今症结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余光中之"化古",侧重意境,尝试约束新诗的诗形,但由于过分削弱诗语的中心作用,导致诗意的"散文化",传达明晰而回味不足.而以诗语为本位的洛夫,尽管并未实现其整体构想,却在长诗<漂木>中获得了独具特色的诗语节奏,在悲喜交集与戏谑反讽的语义结构中,获得了现代诗质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说理论对现代性的追索,是在晚清文化启蒙运动的进程中展开的.在这一充满忧患的启蒙语境中,"写实"和"理想"这两种小说观因其价值倾向和观念内涵而显示不同的形态.前者成为中国历史追求启蒙现代性的一种思想表述;后者受西方审美自律论的启示而对启蒙论进行反思,表现为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写实"与"理想"两种小说观的分立,呈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萌端时的多维价值与不同指向.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的语境中考察和谈论新诗教育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新诗教育以及人文关怀曾一度在教育中被忽视.而新诗教育与教育体制、教材结构、教学模式以及时代氛围都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教材改革和新诗阅读方式的转变对于新诗教育而言是很重要的,诗教传统以及新诗自身的特点都对学生的性情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