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和“着”演变轨迹大体上是平行的,都经历了动词-介词-动态助词-语气词不断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句法位置和语用影响为它们的平行虚化提供了条件,而两者之间出现的差异是“在”和“着”原始意义的制约造成的。“在”和“着”的兴衰更替是语言系统自我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的关系。本文从认识论视角探析了二者的关系:从认识过程看,“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有利于”的充分肯定;从认识要求看,“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是逻辑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目的看,“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理论深化。  相似文献   

3.
王维有其卓绝的歌诗地位。王维诗歌的歌诗化程度高,这也是王维诗歌有别于初盛唐其他诗人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王维不仅仅歌诗创作的起步早,数量多,而且其歌诗艺术的形式全,质量高。王维诗歌“歌诗化”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具有“情绪的大众化”、“题材的民俗化”和“语言的简约化”三个特点。而其“歌诗化”的特殊自觉,则建筑在“特殊的歌诗风气”、“特殊的歌诗效应”、“特殊的歌诗条件”之上。  相似文献   

4.
从“独白”到“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范式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从“独白”走向“交往”的转换迫在眉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转换的理路应当是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从“成材”走向“成人”、从“教材”走向“文本”、从“理论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人性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德鲁克认为人性无善恶之分,只有在实践中人性得到不断提升和塑造,即“实践人”,并阐述“实践人”存在的三个纬度和几个特性。由于德鲁克的阶级局限性,“实践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德鲁克的 “实践人”为人性研究的当代发展拓展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如何健康地对待欲望而又不是轻视性地超越欲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放松地对待欲望”包涵着对“自然性”的新的理解,而“离开欲望”则是指“不满足于欲望”的“穿越美学”所致。如此,人才能成为一个现代“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7.
以“无”为美的思想,由老、庄发端,《吕氏春秋》、《淮南子》发展,王弼集大成,自魏晋起,成为人们生活践履和艺术创作中的美学追求。中国美学因而出现了“无为”之美、“无声”之美、“无形”之美、“无言”之美、“无味”之美等一系列“全美”、“大美”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8.
美学本体论问题的发展态势在美学史上经历了“正-反-合”三个阶段,即经由以“客观论”和“主观论”为主流的两个阶段之后,最终走向符合美学特殊性的“主客二元合一论”阶段。美学本体论之所以走向这样的终极形态,根本原因在于美学的原始根基乃是“感性学”。明辨美学本体论问题的特殊性状与发展走向,对于深入全面地探讨美学史和美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探讨当前美学理论形态逐渐从“本体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转型的问题,都很有必要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从差异论的视角分析,“富二代”大学生是社会差异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求异思维时期的必然产物。由于儒家思想中“家本位”观点,使中国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形成了由家族成员治理的模式,“富二代”大学生群体得以形成。“富二代”以其群体个性张扬的“富人”特征而与所谓“穷二代”大学生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假设存在论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经济人”假设的讨论可谓是老生常谈,但“经济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生存时频频遭到来自不同领域的批判又迫使对“经济人”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经济人”假设能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生,在当前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文章从“经济人”的存在入手,分析“经济人”存在的合理性,批判“经济人”的泛化,最后提出“经济人”存在的合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全面抗战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给予了密切关注:维护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领袖权威;帮助中共开展马列宁主义学习教育;指示中共拓展党组织和健全组织制度;建议中共加强干部管理工作;规劝中共纠正整风运动中的偏差。共产国际、联共(布)的这种关注,对于中共加强自身建设及其领导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民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国农民运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但由于共产国际的基本理论割裂了中国革命反帝和反封之间的内在联系,限制农民运动的发展,导致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最终阻碍了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纠正了这一错误,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共产国际解散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突发政治事件。国民党借共产国际解散的机会,趁势从政治、舆论、军事等方面发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攻势。面对危机,中国共产党应对的策略是:统一思想,加强内部整合;组织舆论反击;进行积极的军事防御。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化解了由突发政治事件引发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月刊对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展开了猛烈批判,特别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张东荪基尔特社会主义。批判了他们在工人运动中背离无产阶级利益、主张同资产阶级实行阶级妥协的理论和实践,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捍卫了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是必然的,其因在于:①这是一次地位上不平等、力量上不平衡的合作;②合作是国民党、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三方面各自不同的策略方针所促成的;③孙中山的过早去世和北伐战争的迅速胜利;④不利的国际环境。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对这一必然性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共产国际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是一个重要角色,其政治行为及政治态度对中国各方政治力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共产国际在西安事变中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文提出了关于西安事变的真相及共产国际对事变影响的新观点.本文进一步论证了"中共是独立地而非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这一论题.本文认为事变中国民党中蒋介石派从共产国际处的获益良多;而张学良则是在对共产国际的巨大失望中为中华民族,同时也是为苏联的民族利益做出了巨大牺牲.  相似文献   

17.
共产国际将苏俄革命经验神圣化,以苏俄利益为中心,加上共产国际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25年10月—1926年3月,在苏联考察的胡汉民向共产国际提出了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的申请。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及苏共核心小组对此问题经过讨论,最终拒绝了这一请求。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胡汉民及国民党自身准备不充分;另一方面,共产国际考虑到国民党在其“东方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当时国共关系紧张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共产国际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受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 ,从某种角度看 ,没有共产国际的指示 ,就没有中国历史上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共产国际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政不分  相似文献   

20.
192 0年 6月 ,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草拟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为实现《提纲初稿》中规定的政策 ,共产国际加强对中国的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马林起了积极的作用。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是马林以爪哇伊斯兰教联盟运动的经验为依据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