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一个言语博弈群体中的每个认知主体,其三个认知世界(信念世界、怀疑世界、无知世界)随着与他人的言语交流而变化。公共信念是理解言语交流的核心概念。某个命题之被表达其原则是:被表达的命题其命题态度不是公共信念。一个群体能够进行交流的条件是:至少存在一个人的信念或疑点不是公共信念。充分交流之后,公共信念集达到极限,此时任何表达都不会增加该群体的公共信念。公共信念逻辑为所有群体公共信念集中的共有部分,它们构成这样的公共信念"每个交流者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2.
主体的认知世界可以划分为“信念世界(WB)”、“怀疑世界(WD)”和“无知世界(WU)”,这三个世界中的元素是认知命题。这三个世界之间是不重叠的,并且它们构成一个认知世界全集。一个认知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属于相应的认知世界之中。有了这样的划分,研究怀疑世界中的认知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怀疑逻辑是独立的,它不能通过信念逻辑的变形而得到。怀疑逻辑、无知逻辑与信念逻辑构成三个相互独立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3.
tell(告诉)和inquire(打听)是英汉语中两个基本的言语行为动词,有其独特的信息传递和语义认知结构。信息传递的认知特点主要反映在其信息传递过程中,语义认知的特点主要反映在词的内在含义和该词在句子里的句法、句义的表达方面。基于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两种特点,我们试图为其构建相应的语义认知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4.
户外自主游戏益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父母知信行水平均达到高水平时,促进户外自主游戏的顺利进行。笔者通 过经信效度检验的自编《儿童户外自主游戏下父母知信行水平》问卷,选择有户外运动幼儿园的父母作为调查对象,对园内 716 名幼儿父母进行调查发现,儿童户外游戏下父母知信行整体水平较高;知信行三维度中父母的认知水平最高,行为水平次 之,信念态度水平最低。幼儿父母知信行水平总体水平在性别、文化程度和年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认知水平在文化程度上存 在显著性差异;态度信念水平受家庭子女数量影响;行为水平在不同性别和家庭子女数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根据幼儿 父母的知信行水平,通过快速聚类法对其知信行水平进行聚类组合,并将三种组合类型命名为“价值肯定型”(高认知水平、高 态度信念水平、高行为水平)、“知信行不协调型”(高认知水平、低态度信念水平、低行为水平)、“行为支持迷茫型”(高认知水 平、高态度信念水平、低行为水平),针对三种组合类型的父母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康德提出我们具有一类被称为“视之为真”的心理状态,其中包括主体对于判断的三个阶段的态度,即意见、相信和知道。康德说明他如此分类的理由是这些态度在主观和客观上的根据是否充分,然而康德事实上谈及三种意义的主观根据和两种意义的客观根据,并且三阶段的划分是依据认知现象性所作出的。一些研究者将视之为真划归“接受”这类命题态度,从而区别于当代的信念概念,这可能是一个误导性的观点,同时也会丢失康德主张中有益于当代信念论的内容,这些内容至少包括信念的实践性目标、信念的间接意志主义等。  相似文献   

6.
三分的认知世界与怀疑逻辑的独立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的认知世界可以划分为“信念世界(WB)”、“怀疑世界(WD)”和“无知世界(WU)”,这三个世界中的元素是认知命题。这三个世界之间是不重叠的,并且它们构成一个认知世界全集。一个认知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属于相应的认知世界之中。有了这样的划分,研究怀疑世界中的认知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怀疑逻辑是独立的,它不能通过信念逻辑的变形而得到。怀疑逻辑、无知逻辑与信念逻辑构成三个相互独立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7.
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可以从传统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认知语义学这三个视角出发。传统语用学认为,说话人采用间接言语行为是为了顾全听话人的面子。认知语用学认为,关联理论旨在探讨为什么听话人通常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语用推理这一问题。认知语义学认为,言语行为脚本既是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又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所需的推理模式。言外转喻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所需的认知操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戴维森认为,一个意义理论的证据就在于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条件,而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结果证明是他用该语句表达的意义和他的信念的函数。为了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这个问题,戴维森引入了“宽容原则”。他通常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这种原则:(1)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对于他们共同环境的本质具有相同的认识;(2)假定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信念;(3)假定说话者是理性的。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由于戴维森并没有论证全能的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的确是真的,并且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没有给予保证,因此仅仅依靠宽容原则,尚不可能确保得到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9.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就清楚语言能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命题内容方面的,修辞学方面的,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等等。然而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62)首次阐明了有许多事情是讲话者能用语言来实现的。他的一个根本观点是有些言语不是对某个信息的陈述或提问,而是实施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基本观点是“言则行”①,即人们使用言语去实施某种行为。从语用学观点看,言语本身就是某种行为,称为“有所为之言”(performatives)。言语行为是交际行为,是由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下就某个主题与听话人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内行…  相似文献   

10.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会话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接言语行为是以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实施一个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同时实施两个言语行为:一个是主施事行为(实际上要表达的),一个是次施事行为(话语本身的行为)。例如,?(你能把盐送给我吗?)这句话表面上是询问对方是否有能力把盐递过来,而事实上是请求对方把盐送过来,前者(询问)是次施事行为,而后者(请求)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即主施事行为。塞尔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  相似文献   

11.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奥斯汀的哲学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英国哲学J.L.奥斯汀是日常语言学派的开创人,他勇于对传统的哲学观点提出质疑,以其精细的语言现象学方法观察日常语言,区分了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说话就是做事,从而改变了人们对语言、世界和心智之间关系的看法。本文着重结合其言语行为理论来展示奥斯汀独特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一书中反映了老子成熟而系统的语言观,老子认为语言是人们认识和反映世界的符号,这一符号的认识功能有较大局限性和负面作用。因而,对于语言,老子采取保守否定的态度,在具体的言语行为方面主张"信言"、"善言"、"谦言"。老子的语言观及其言语主张对后世的语言研究及言语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导致后世轻视言语表达。(二)形成了以"诚信"为美的言语审美取向。(二)产生言语表达的"谦虚"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主食产业化发展,实行产品的标准化是关键。以豪特林(Hotelling)线形选址模型和塞洛普(Salop)的圆周模型为基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后建立一个三阶段的博弈模型讨论主食企业和政府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4.
摘要]信念伦理学跨越了诸如知识论、心理学、道德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种学科。目前国际国内学界对于这个重要学术领域的专门性的研究尚不多见。这里所谓的“信念伦理学”(Ethics of Belief),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基督教的“信念伦理(学)”(Ethics of Conviction)。广义地,指对正确和错误的相信行为、信念的规则和规范的研究。狭义地,指对负责任的和不负责任的相信行为,尤其是信念的道德规则和道德规范的研究。借鉴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如下的信念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构架:(一) 信念伦理学的前提研究:(严格的)信念伦理学如何可能?(二) 规范信念伦理学研究:(1)信念确立的伦理学;(2)信念确证的伦理学;(3)信念确定的伦理学;(三) 信念德性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研究以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关系为起点,探讨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所具有的认知上的普遍性和形式差异。从认知角度看,功能性言语的人际功能是人脑认知加工的产物,在认知机制上具有普遍性。人脑在加工功能性言语时,产生一个具有临时性、创造性的语义空间。在这个语义空间中,说话人同时具有两个角色:传递客观内容和主观视角;同时,人脑在生成功能性言语人际意义时存在语义凸显,表现为言语形式上的区别。各种语言中都有实现表征诠释行为的功能性言语,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功能性言语类型学意义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知上的普遍性,二是言语形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梳理关于小农户行为属性三派争论的基础上,提出认知理性小农户概念,构建认知理性小农 户行为的两阶段主观博弈分析框架:小农户在与所处情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建立主观博弈模型,进而在 主观博弈模型下进行策略博弈,博弈的结果是在两个阶段分别达到主观认知均衡和主观博弈均衡。小 农户的认知理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情境依赖性,具体表现为情境锁定和情境适应两种模式,所依赖的情境 主要包括社会制度、交易市场、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五个维度。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的情境变迁中,小农户在情景锁定和情境适应不足的双重作用下,面临认知及行为的情境失调危机。在 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境中,小农户行为的认知治理路径包括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增强扶持政策的认知导 向、构建产业链准纵向一体化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视野下的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和听话人的推理行为共同作用下互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言语交际中的误解行为,需从说话人的明示行为以及听话人在认知语境这样一个心理结构体存在下的推理行为两方面,来看言语交际中的误解。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无意识的误解行为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相似文献   

18.
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的意识经验中,有一个"为我"的方面,即感受性的成分,这是认知意义的最初起源.为了探究认知意义的起源,我们必须扩展心智表征计算观念.脑一身体的神经系统不仅可以完成信息处理,在系统整体层面上,它还涌现出"为我"的感受性.因为感受性,智能体的认知行为获得了定向和意义;智能体的情感、情绪、意动不再是认知的无关因素,相反,在认知的意义中它们是根本的.基于这个扩展的表征观,可知言语思维不是一个单一流程,而是思维的生成和表达的统一.在言语思维过程中,存在三个矛盾,正是这三个矛盾构成了人类言语思维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假定交际双方是合作的,而忽视了对贿赂、威胁等情境的考察。平克等人针对间接言语行为“合理否认性”建立的博弈论模型局限于静态的视角,依赖于不确定的“决策函数”,仍不能很好地揭示贿赂等情境下间接表达的意义。在弗兰克的重复最优应答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一个扩展的博弈逻辑模型,区分合作以及不合作的两类听话人,通过情境描述和推理求解两个步骤来揭示贿赂等情境中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合理性。扩展模型既能够描述交际的动态过程,又符合理性原则和认知规律,能够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接轨。  相似文献   

20.
代码模式(code model)是包括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两个程序的言语交际模式。言语交际就是通过编码和解码的认知活动达到交往双方交流思想的过程。编码解码过程与认知语境密切相关。预设则是编码和解码运作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