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19世纪上半叶德国历史的“时序错误”出发,论述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作者认为: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社会问题赖以解决的理论形式,标志着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的哲学理论之最后完成;就其思想理论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并代表了马克思哲学形成之前有关主体性研究的最高成就。但是,这一哲学仍然是滞留在抽象的主体性中,从而也就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对青年黑格尔派主体性哲学所内合的两个极端的直接扬弃和综合  相似文献   

2.
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立场局限于青年黑格尔派是有失偏颇的,它片面夸大了青年黑格尔派对马克思的理论影响,而未看到《博士论文》是由三重理论向度组成的。通过对这三重向度的分析,论文力图还原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精神及其立场,揭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从而凸显《博士论文》作为唯物史观的"史前史"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1837年夏,在柏林大学求学的马克思投身于黑格尔哲学的怀抱,参加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博士俱乐部。从那时起,他结合进步思想界对宗教的批判以及博士俱乐部内部对现实问题的讨论,系统地研究并精通了黑格尔哲学。1841年3月,他写出了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青年黑格尔派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博士论文》的马克思,就世界观而言,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我们研究《博土论文》,就是要如实地了解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状况,他对青年黑格尔派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这些贡献对他以后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转向黑格尔哲学之后,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才去考察希腊晚期哲学。他的博士论文是考察希腊哲学的成果,它表明马克思当时基本上站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上,又大大超过了黑格尔,同时也超过了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非常重视自我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把自我意识看成是自由的象征。把这种自我意识当作时代精神的象征是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哲学倾向。博士论文作为马克思思想的开端是极其重要的,它是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自我意识是论文的主题、立足点。同时由于对现实性的反思形式的理解不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后来思路与其他哲学家的不同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这是马克思在早期活动中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革命行动。弄清马克思如何同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和斗争,这对于深入了解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彻底解放,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线。但是,马克思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并不是一步到位地落脚在实践唯物主义之上,其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学界在马克思早期思想理论变化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两种研究路径,一是考察马克思早期文本的理论内核,侧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考察文本内容与马克思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性,即现实对理论的关照。国内学界在第一种路径研究上探索颇多,而针对第二种路径,即现实关照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由此,本文结合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背景,以及青年马克思的社会活动和政治实践,分析马克思从"博士论文"阶段到《黑格尔法哲学》阶段的理论重心的变化,探求马克思早期自由观的视角发生的具体改变、以及促成这一改变的现实因素和外部推力。  相似文献   

7.
1842年初,普鲁士封建专制当局加强了镇压,日趋反动,青年黑格尔派的“开明君主”实行君主立宪的幻想破灭了。马克思和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的代表一起转向了政治,选择了一条政治战士的道路。 从1842年4月马克思为《莱茵报》撰稿起,同年10月他作为该报主编直至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称为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  相似文献   

8.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的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代表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最初的重要成果。写作《博士论文》时的马克思还处于黑格尔及其弟子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对青年马克思有着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自我意识”在当时马克思的哲学里具有“本体”的意义,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思想基础是自我意识的本体论,即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人,它是以思辨形式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论肯定。  相似文献   

9.
青年黑格尔派以183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的问世而出现,随着1844年底“自由人”的《文学总汇报》被查封而终结,前后只不过近十年的时间,可谓是德国哲学政治舞台上的匆匆过客。然而,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派别,它也有着自己的盛衰荣枯的历史。1840年至1842年间,可说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全盛时期。在此期间,青年黑格尔派对普鲁士封建君主国家进行了全面批判,即在继续宗教批判的同时转向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由间接批判转向直接批判,掀起了一个理论批判的高潮。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批判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观点,对推动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和促进他们的革命民主主义以至早期共产主义思想演进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批判,对正确认识和理解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和确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把"哲学历书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赋予被束缚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的普罗米修斯,这绝不仅仅是出于他深厚的古典修养和文学浪漫主义情结。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宁肯被锁链锁在崖石上也不愿意作宙斯的忠实奴仆,以此来表明他痛恨所有的神。宗教批判是青年黑格尔派批判的出发点,"叛逆"的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和其他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布·鲍威尔的超越,指责他们只是对宗教不痛不痒的谩骂。马克思寻求一种更为彻底,颇具颠覆性的批判,他把以伊壁鸠鲁为主的自我意识哲学放在高于一切神灵的地位,以自我意识作为批判的武器,直接剑指普鲁士封建反动统治,彰显他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1.
列宁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广泛传播,其次是来自一些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对祖国前途和命运探索和选择的影响,同时也与列宁的良好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列宁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历程,为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左右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方向的主要有三大史学思潮 ,即实证主义史学思潮、相对主义史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实证主义史学思潮在二三十年代独霸史坛 ,相对主义史学思潮在三四十年代曾盛兴一时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在三十年代以后 ,尤其是四十年代逐渐成为主导潮流。实证主义史学思潮的特点主要是强调客观 ,排斥主观 ;重视史料 ,忽视理论 ;主张求真 ,不问致用。相对主义史学思潮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史学的主观性 ,重视理论的探讨和史观的重建 ,倡导史学的实用性。马克思主义史学强调以唯物史观的指导建立历史科学 ,主张理论和史料相结合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结合。三大史学思潮并不是壁垒森严的绝对对立物 ,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汇通与融合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元化在《龚自珍思想笔谈》(1977)的论述结构中,把"横以孤"看做理解龚自珍人格之枢机,"横以孤"大意是指在自己的时代处境孤立。在王元化看来,这正是龚自珍在士气衰颓的近代史前夜,通过其生平行事和讽刺诗文所坦呈的,对情本位生命价值观的人格亲证。龚自珍的"横以孤"源于他情本位的人格:一方面挑战名教大限,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名教体制,因而备感个性与体制夹缝中的生存焦虑。尽管如此,他还是选择了对人格的终极坚守,最终摆脱了对体制的依傍。王元化1977年所以会被龚自珍击中心灵,是因为"横以孤"蕴结着近代思想史上的"个性解放"意识,而王元化与龚自珍有着共通的个性与境遇,即"性相近"、"制相承"、"势相仿"。王元化在"思想解放"前夜所达到的学思境界,比李泽厚借助康德"建立主体性论纲"(1979),比王若水们重温巴黎手稿而提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1981)都要早若干年。王元化之可贵不仅在于开新时期风气之先,更在于他从龚自珍的情本位人格中发掘"思想解放"的资源,是用中国经验回应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一脉相承,它至少包括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力主体三大哲学维度。价值主体之维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动力主体之维体现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和依托,权力主体之维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本质的正确定位,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民主体性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三民主义青年团的研究并未展现出应有的张力。总体上而言,大陆学术界对三青团的研究呈现出“有色审视”、“路线转移”、“多点解析”三个阶段,台湾学术界对其研究亦经历了从沉寂到活跃的过程。问题分野则体现在总论式研究、“背景-动机”研究、“党团-团地”研究、中共与三青团关系研究、地方三青团研究、三青团活动与影响研究、蒋经国与三青团研究等七个方面,同时存在若干研究困境,急需从史料来源、研究视角、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等方面创新。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创新,对推进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模式的精神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它内在地包含着"结合论"、"实践论"以及"特色论"的模式选择,这一模式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从中国革命实践出发,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形成符合中国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模式彰显出外生性、灌输性和民族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和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卢森堡从动态的、历史的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修正主义进行了批驳。从认识修正主义的产生到批判修正主义的危害,从批判修正主义的形式到批判修正主义的内容,从批判修正主义的方法论根源到批判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等等,整个批判过程始终贯彻着马克思主义观点。通过批判修正主义,卢森堡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强化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19.
赫斯特对意识形态的论述,主要考察的是阿尔都塞。在解读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四个主要论点的基础上,赫斯特认可阿尔都塞否认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的观点,并从两个方面对其意识形态理论展开分析批判。阿尔都塞和赫斯特从不同的视角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无疑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进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同时又存在着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创造的实际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因和重要推动力量;各种有效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动力机制经历了由社会创造结构论——社会创造主体论——社会创造功能论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