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11”事件的根源在于现代性本身,其实质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两种极端文化价值普遍主义之间的严重对抗,面对全球化趋势和世界的多元文化共处这个事实,走出“9·11”事件所反映的人类面临的困境,全球联邦的构想有着特别的价值。当务之急是,加强各民族国家,各文明,宗教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对话,努力推进现代文化及其制度的创新,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正和全球公正。  相似文献   

2.
“反全球化运动”的特征及其在“9·11”事件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反全球化运动”的起因 ,阐述了“反全球化运动”的一般特征 ,并对“9·11”事件后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认为 :“反全球化运动”虽然目前出现了分歧 ,但从长远来看具有被整合为全球统一力量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中介绍的著名学者victory·G纵论遏制“9·11”客机攻击的新战略与新战术,是全世界破天荒的第一次提出,将使“9·11客机攻击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根本遏制和根除,可视之为对21世纪及未来的特殊思考和贡献。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后国际形势的特点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 ,全世界为之震惊。然而 ,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不仅仅是事件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事件是谁策划的、以及美国如何报复等直观层面的问题 ,而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即事件对美国国际战略、中亚局势、大国关系、全球经济、世界格局和我国国际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一  “9·11”事件使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国际战略一度陷入困惑和混乱之中。自冷战以来所形成的、冷战后仍然起主导作用的那套传统意识形态定式和战略思维模式 ,面对“9·11”事件 ,似乎…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之后 ,美国对其全球战略做了调整 ,保卫美国成为首要任务。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随着美国势力进入中亚 ,“战略包围中俄”的态势基本形成 ,中国的国家安全也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麦克尤恩的《星期六》被批评界普遍定性为“9·11小说”,但“9·11”事件及其喻指的“政治”命题绝非小说的终极旨趣。在更深层次上,《星期六》暗藏的是“两种文化”即神经外科医生贝罗安所代表的科学与诗人黛西所代表的文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借助小说,麦克尤恩喻指了“两种文化”在排他性背后的互补可能,即科学之于人的肉体犹如文学之于人的精神,二者须臾不可分离,由此为横亘在两大学科之间的“斯诺命题”作出了自己的注解。  相似文献   

7.
电影《特别响,非常近》以“9·11”事件为故事背景,透过平民的视角表现恐怖主义事件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心理创伤及精神焦虑。从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视角看,该电影具有强烈的民间化、平民化色彩,透射出灾难后美国普通民众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该电影表现出批判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不仅控诉了“9·11”事件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创伤,也谴责了所有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开设的飞行训练学校受训、并且策划了“9·11”事件的萨卡瑞尔斯·穆萨维是法国公民。把他绳之以法一直是布什政府反恐行动的核心所在。然而,当联邦调查局官员要求法国提供有关萨卡瑞尔斯的情况时,却遭到法国警方的拒绝。法国当然支持惩罚那些应该对“9·11”事件负责的人,但是,法国反对死刑——这是萨卡瑞尔斯在被认定有罪后极有可能得到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与美国移民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改变了一切” ,如何打击恐怖主义 ,如何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将恐怖分子拒之国门外 ,这些无疑是美国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也引发了美国国内新一轮的移民政策大讨论。“9·11”后美国政府出台了什么样的移民和边境安全政策 ?今后美国的移民政策走势如何 ?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明对话和“文明对话”理念在伊拉克战争之后显得更加必要,但这不是因为“文明冲突论”或者“历史终结论”有了新的佐证。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交融和相互作用其实在人类社会始终存在。杰里·H·本特利和赫伯特·F·齐格勒的新著《传统和碰撞:一种对过去历史的全球视野》对此有系统的考察和阐述。尽管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有时可能成为对冲突起作用的原因之一,但文明通常只是冲突的载体,冲突的根源是具体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1 2月 ,由山东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办的“9·1 1”事件后的国际格局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编译局、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国内部分研究机构和高校的 2 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就“9·1 1”恐怖袭击事件 (以下简称“9·1 1”事件 )对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的冲击和未来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和富有成果的研讨。关于“9·1 1”事件对未来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 ,各位学者普遍认为 ,“9·1 1”事件虽然对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冲击 ,…  相似文献   

12.
朱全红 《南都学坛》2004,24(5):19-26
“9·1 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 ,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变化 ,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同时 ,美国社会族裔关系也因“9·1 1”事件而出现了调整 ,阿拉伯裔与白人主流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张。所有这些变化使族裔群体在美国外交政策上的表现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与冷战后克林顿执政时期相比 ,族裔群体在外交政策上的影响力受到美国打击恐怖主义这一最高外交政策目标的制约 ,族裔群体的“双重文化”认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受到特别的考验 ,总体上有向冷战时期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改变了中美关系的利益基础,使中美关系处于“时冷时热”的状态。“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政府把恐怖主义视为首要威胁,把反恐视为首要任务,这有助于中美关系的缓和。但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没有改变,中美关系的基本状态也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4.
麦克尤恩的“后9·11”书写有着典型的欧洲风格,它既浸润着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批判精神,带有19世纪资本主义美学中“崇高”概念的印记,同时又深切地关注着全球“反恐战争”阴霾下的末日想象。《星期六》的奇特之处,在于它试图以一种寓言式写作,揭示科学和文学张力之下的“后9·11”式崇高。这种承接了“奥斯维辛”之后的后现代“崇高”不仅构成了对恐怖主义的一种话语批判,而且也试图对主流“反恐”叙事进行某种文学意义上的解构。  相似文献   

15.
“9·11”之后,有人害怕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出现的自由化和全球贸易的进程会停止。但是,马丁·沃尔夫认为2001年并不是那个1914年。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关系的发生学阐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发生的动因在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 ,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种的繁衍”活动和符号活动 ,文化在变迁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就是由于这三种活动所造成 ;而文化变迁的方式呈现出“多重时空层叠整合”特点 ,一种新文化的形成 ,是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重新解释而达到的“叠合” ;故而 ,不可能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全球化”或“本土化”。未来在全球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出现的趋势可表述为“经济技术发展全球化 ,社会文化变迁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见解对立 ,于此得到了发生学消解。  相似文献   

17.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这是自二战以来美国本土最惨烈的大灾难。警钟,“不仅仅是为美利坚而鸣”,也是为整个人类社会而鸣。“9·11”美国大灾足令人类铭刻于心,我们至少可以从中感悟出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公民有免于恐惧的权利,政府有使公民免于恐惧的义务;对国际和国内的恐怖行为,政府都要积极进行防范和打击。 “9·11”恐怖袭击事件,显然不只是  相似文献   

18.
珍珠港事件和"9·11"事件是美国历史上两次重大事件.两者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对美国政策的制定及影响都是深刻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普京执政后 ,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出发 ,根据对西方的外交总体战略 ,特别是“9·11”事件后世界形势的变化情况 ,着力实施“亲西方”外交政策 ,大力改善与美国、北约和欧盟的关系 ,并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 ,由于美国继续奉行单边主义政策 ,以及俄罗斯与北约在东扩问题上不可调和的矛盾 ,加之俄罗斯国内存在不满情绪等 ,从长远看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将处于“非敌非友”状态 ,普京“亲西方”外交政策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后,世界各国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对国防重新燃起兴趣。然而国防工业必须彻底改造才能适应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