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敦颐之《太极图说》上承《学》、《庸》的思路 ,用天人一道来论证圣人何以“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道德修养原理 ;强调“主静”的修养功夫 ,认为无欲才能静 ,将解决人欲问题做为道德修养之要点。这些奠定了理学修养论的基本思路和强调节制人欲服从天理的基本内容。学界认为周氏“主静”说“排除了修养” ,是一种误解 ;不能正视宋儒克制人欲说所包含的对于道德修养的实际意义 ,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2.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而“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尚书》和《周易》里,“中”有时被当作美德,有时还反映执中行道的思想,含有合理、适度、不偏不倚之意;“庸”则主要作“用”和“常”讲。据《左传》和《国语》记载,当时还出现反映“中庸”精神的“和”、“度”等范畴。孔子在前人及同代人认识的基础上,将“中”、  相似文献   

3.
评《中庸辩证法》对“中庸”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金舒年从现存的古籍来看,“中庸”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后来,《礼记》中收有《中庸》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权(子思)所作,“以昭明圣祖之德”...  相似文献   

4.
唐代第一个储君李建成历来受尽唾骂。《旧唐书》称“建成、先吉,实为二凶”,“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旧唐书》卷64《赞曰·史臣曰》);司马光将他斥为“庸劣”(《资治通鉴》卷191)。范文澜同志说:“李建成爱好酒色畋猎,亲近赌徒恶霸,……是个纨裤无赖子。”(《中国通史》第3册,115页)更有说李建成是“荒淫无耻,残害民命”(董克昌《论房杜》,《北方论丛》1982年第6期)的。古今学者都异口同声完全否定李建成,而史实并非如此,建成确有冤枉之处。  相似文献   

5.
一、“中和”美的理论基础 艺术上谈的无过与无不及的“中和”思想,正是儒家哲学的“中庸”思想在艺术上的具体体现。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的美学批评的尺度。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何谓“中”,在《中庸》篇中是这样解释的,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何谓“庸”,《中庸》认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庸,是平常,节,是法度,常理。其意思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要符合  相似文献   

6.
《离骚》首二句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伯庸”是谁?它到底是个怎样的称呼,历来歧解纷如,未有确论。东汉王逸说:“值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以及于己。”(《楚辞章句》)王氏以“伯庸”为屈原父考的字。唐吕延济则说:“伯庸,原父名也。”(《文选》五臣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学的“中庸”思想源自于周初,成形于儒学开山鼻祖孔子,集成发达于思孟之手。“中庸”这一孔儒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孔子政治、伦理和法律思想的精粹基础,学辩“中庸”,它不仅阐明孔子认识论采用的哲学见解,也挥弘周初“明德慎罚”的“中”之思想,使之成为“刑中”的刑事政策原则和“宽惠”的刑事立法原则,及至子思孟轲,终被上升为一种追求“至诚”境界的内心修性方法。总之,“中庸”理论和实践充分化的过程,也即孔儒“仁礼”学说定型成熟并社会化和国粹化的重要标志。一、“中庸”辨义史书记载,孔子在其著述《论语·雍也》中首次提出“中庸”这一范畴:“中庸之为德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意义相通字”浅论王有所谓“意义相通字”是指古汉语中某两个字记录的词义有同有异,在相同的意义上,可使用其中的甲字,也可使用其中的乙字,其表达效果相同。这种在某一意义上相同,可以互相替代的两个字叫“意义相通字”。例如:庸──用:《说文》:“庸,...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庸”两词语义上的模糊性,其哲学含义颇为复杂。从郑玄到二程、吕祖谦,尤其是朱熹,都对“中庸”进行了解释,现代学者对《中庸》书名的释义更是多种多样。对于《中庸》的时代以及与子思的关系问题,中国历代学者以及西方的汉学家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0.
朱熹对《中庸》的诠释,强调《中庸》全篇首尾一贯,以“诚”为枢纽.尤其是,朱熹还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论证,并进一步提出由“诚”而“中庸”,从而揭示了《中庸》的深刻内涵.朱熹对《中庸》的这一诠释,不仅体现出朱熹“《中庸》学”的特色和创新,而且亦可看出“诚”是朱熹理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庸”心态,是周作人早期心态的核心内容之一。周作人最早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庸”主义者,大概要算写于一九二六年的《上海气》一文,他说:“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一九二七年写的《谈龙集·谈虎集·序》中又说:“我的绅士气(我原是一个中庸主义者)到底还颇深……”,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中庸”本来只有“凡庸”的含义。《论语》仅一见的“中庸”,实为古文字“事祗”的错别字。“执中”多为“艺事”之讹。孔子以仁为至德,他以君子与小人为社会对立的两极,两者的斗争没有调和的余地。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他偏激好斗,疾恶如仇,不是中庸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中庸”作为儒学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中庸”思想虽植根于中国上古社会文化之中,然而作为重要文化观念概念的提出,则应归功于孔子;子思及门人继承发展了“中庸”思想,并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庸》;宋儒进一步在哲学文化观念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庸”。论文从“中庸”概念内涵出发,对“中庸”作为道德范畴的思想意蕴进行了初步考察。“中庸”作为道德伦理,它源于人所禀赋之天命、天性,然而在现实的人生修养和社会实践中,却和“礼”有密切的关联。如果说天命、天性是“中庸”思想形成的终极根源,那么“礼”则是其真正实现的外在规范。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后,使多年被冷落的文学名著重新家喻户晓,普及国粹,功不可没。但究其“新意”,则无论在立意上,在艺术上,还是在社会效益上,都值得商确、探讨。 该剧淡化了仁暴忠奸善恶的对立而特重成败,谁能统一谁有功,才高势大便是雄,于是改原作仁君与暴主、贤相与奸相的对立为庸主与英主、抗拒“天命”的贤相与“天命”所归的雄相相对抗。其“新意”集中体现在贬损诸葛亮和推崇曹操上,以此修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中庸无关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庸”本来只有“凡庸”的含义。《论语》仅一见的“中庸”,实为古文字“事祗”的错别字。“执中”多为“艺事”之讹。孔子以仁为至德,他以君子与小人为社会对立的两极,两者的斗争没有调和的余地。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他偏激好斗,疾恶如仇,不是中庸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中”“和”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中”“和”思想发微郝明朝崇尚中正和谐是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代,即成为一种风尚.它不仅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亦是道家经典《老子》的重要思想内含。但儒家的中和理论—一中庸之道为人所共识,《老子》的“中””和”思想却很...  相似文献   

17.
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讲到意动用法时 ,只提形容词、名词有这种用法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中华书局 1 999年 5月第 3版 )也是如此。而郭锡良等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 ,2 0 0 0年 3月第 2版 )则明确地说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只有作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可是 ,笔者在《左传》中发现了一例动词的意动用法 :《周书》所谓“庸庸祗祗”者 ,谓此物也夫。士伯庸中行伯 ,君信之 ,亦庸士伯 ,此之谓明德矣。 (《宣公十五年》)杜预注 :“庸 ,用也。”《实用古汉语大词典》(王松茂主编 ,…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通达以“礼”与“仁”为思想底蕴,以“中庸”为主要思想方法,既是对世事和人生透彻而睿智的认识,又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本文以《论语》述其要旨,从礼乐制度、个人修养、教育教学、治国理念四个层面来探析孔子的通达,以展示其高超、开阔的学识和气度,以及在当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蜀汉后期的四个重要人物中刘禅虽然平庸,却安于君位,与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昏君、暴君相比,表现不算太差,堪称“庸主”的典型;蒋琬、费祎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对稳定蜀汉政权起了重要作用。《三国演义》对他们执政时期一笔带过,是一个明显的缺陷;姜维虽力图继承诸葛亮遗志,但国势衰微,无力回天,只能成为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20.
从先秦诸子到当代新儒家,一直有一条线索贯穿在这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中,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是最高的,而且又不离人伦日用。它是即世而又出世的。通常人们把这种境界说成“极高明而道中庸”。 “极高明而道中庸”语出《礼记·中庸》。“极高明”其实是一个道家范畴。“极”和“高明”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思孟学派受到的道家哲学的影响,它标志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