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尤其是在人情关系型的传统农村社区,人情是村民之间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主要依据和准则,礼物则是交换的载体。婚礼中礼物交换不仅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还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裨益人们,使公众感知和承认生命周期中的重大决定——婚姻关系的社会维系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尤其是在人情关系型的传统农村社区,人情是村民之间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主要依据和准则.礼物则是交换的载体.婚礼中礼物交换不仅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还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裨益人们,使公众感知和承认生命周期中的重大决定--婚姻关系的社会维系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人情一直是建构和维系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的纽带。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关中的定村在生产领域中发生了明显的人际关系变化,并主要表现为村民在生产活动中出现了从“叫人”到“雇人”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化背景下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表现为人际交往对象的扩展以及交往中理性因素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人际关系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渐变,表现为人情和面子仍然是理性交往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城市发展呈现出的空间非均衡性表现为空间分异,分异的空间存在着交往和互动的关系。城市低档社区的非正规部门是促进这一关系产生、持续的关键因素。立足于低档社区非正规部门空间,以帕森斯的"目的—手段"行动图式为工具,剖析该空间属性对居民跨社区交往关系的建构过程,可以发现:社区非正规部门空间是社区内外居民日常交流的结点;娱乐业中的室内游戏、游艺业非正规部门能在情境定义的机制下,满足情感性的交往功能,维持了跨社区的交往行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阶层的社会交往。同时,正式单位组织的行政与社会职能机制为非正规部门发挥促进交往的功能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5.
以浙西周村田野资料为基础,阐释当地农民的人情债观念和人情圈特征。调研发现:农民人情交往中情义亏欠感日益减少,市场货币性考虑与日俱增;夫妻双方的兄弟姐妹及其已婚子女构成了每个核心家庭最基本的人情圈和交往圈,姻亲和私人关系已经主导了婚礼中的人情往来。研究认为:理解农村人情交往一系列变化的大前提是分析农民日常交往逻辑的转变,因为日常性人情的弱化和缺失,仪式性人情的情感表达性功能才被放大,成为生产和再生产农村亲密关系的功能性替代;此外,市场经济原则不断侵入农民社会交往,人情的形式大于内容,而这也正是一些地区人情竞争、攀比等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合村并居建立农村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增进了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功能效应,使各族群众对互嵌式社区产生社会层面的认同,达到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本文通过党建统合的理论视角,以伊吾县农村多民族社区党组织建设为例,通过党建引领使社区公共服务渗透以及对社会功能团体的嵌入为各族群众打造组织依托,重构社区意义系统,使主流价值观与族际情感共鸣,通过社区公共性的构建,构筑族际之间的交流交往、文化互动、政治参与的公共空间,以此为基础重塑各族群众社区认同,使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步入良序运转的正轨。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了社区特征对农村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同一社区内聚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交往,但其"跨层"效应强化了"业主身份"对社会交往的正向影响,同时削弱了"社会排斥"的负面影响;流入地经济发展会拉大城乡居民间的社会距离,不利于流动人口社会交往,但其"跨层"效应对从事低端职业的流动人口社会交往有积极影响;社区活动和社区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不仅有直接促进作用,还通过强化"业主身份"效应和削弱交往中的年龄劣势,间接地促进了社会交往。应通过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社区交往环境、加强社区治理等措施降低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内卷风险。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能切实解决农村社区的各种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对于农村社会建设的思考,先要从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入手,分析制约农村社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并进而提出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农民的社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农村社区教育落到实处。要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的正常进行,必须注意其目的性、启蒙性、党政性、区域性、整体性、全面性等特点,农村社区教育应以培养农民承担各种新的社会角色,并促进农民个性的和谐发展等为主要内容。针对我国农村和农民所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一是要充分理解农村社区教育在农民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学校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人情这一“世俗化的文化概念”,着重分析了人情概念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所具有的意义、作用、产生的影响及实际运作的过程。认为,人情是中国人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主要依据和准则,它决定了中国人在与没有血缘联系的他人进行交往互动时所表现出的互惠互利的社会性交换行为以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关系取向二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人情的产生和形成则起因于中国的家族制度和家族主义文化观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深化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以及文化的泛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与人际关联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际关联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社会结构决定着人际关联模式。传统乡村社会的封闭性和内聚性决定了血缘和地缘是人们最为主要的社会关联。近代以降,现代商品经济活动打破了村落的封闭性,国家政权建设破坏了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村庄内部不断分化,宗族和村政日益丧失强有力的聚合作用。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体制使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组织之间关系具有行政化色彩。改革开放后,乡村受行政权约束减弱,农户之间以“庇护关系和原子化”为基础。未来农村职业分化日趋明显,出现不同的利益阶层,乡村人际关联呈现先赋性与契约性的特征。乡村社会结构的制度建设的路径是加强公权力约束机制和民生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聚焦成都市第三圈层农村地区小学儿童,以"流动教室项目"为研究对象,是针对处于第三圈层的成都市金堂县、彭州市贫困地区四所村小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行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成都市第三圈层农村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呈现三个主要特征:社会工作介入内容为学生一般性需要回应;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以小组工作为主、社区工作为辅;社会工作介入形式为轮换式接力服务。同时亦对第三圈层农村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讨论:远郊农村经济社会特征与学校社会工作内容的适配性;远郊农村教育现状与学校社会工作功能的适配性;西部社会工作资源特征与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13.
将社区层面的社会资本定义为一个社区的各种居民团体和协会的活跃程度,从该视角研究城乡老年居民在健康上的差异。通过多层模型,控制个人因素,分析社区社会资本与个人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引入社会资本变量对比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异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个人层面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人口学变量以及社区层面的经济变量之后,社区社会资本与个人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于个人的身体功能状态,社区层面因素的影响则不明显,更多地是受到个人层面变量的作用。其次,在控制社会资本变量后,城乡老年居民在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明显变小,说明社区社会资本在解释城市与乡村居民健康水平的差异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城市居民的优势来自更高的组织和团体参与程度。研究也部分地证实了中国老年人群体健康不平等的社会原因,为人口健康差异形成的理论探讨提供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14.
社神和庙宇都在乡村社会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存在一定差别又紧密联系.在对潮州饶平所城乡和中山小榄永宁社区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归纳出社、庙之间的三种关系类型,并进一步讨论了社、庙对社区认同和排他的影响.文章指出,社神认同仅限于“社”这种最小的聚落单位,因此社神的主要功能表现为社会区分;而庙宇的祭祀圈范围则依所奉祀神祗的神格大小而定,神格较高的庙宇社会整合能力也较强.只有将社、庙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洞悉乡村社会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突破口,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目前一些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过程中过分关注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使用功能,对其文化建设功能有所忽视,从而制约新型农村社区总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新型农村社区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乡村精英与农村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乡村精英历来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对其研究相对不多。文章从乡村精英的性质、特点及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力求对如何更好发挥乡村精英的作用有所探讨。文章认为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是精英的本质属性,能够作为村民的榜样和模范,给群体带来更多的利益是其社会属性。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精英的作用,应该改进体制,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作用,发挥乡村群众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关系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具有独特价值。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是两个主要的理论传统,宗族和共同体研究,以及近期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研究,也有助于在某个面向上理解农村社会关系。随着农村社会由封闭性逐渐走向开放性,当前农村社会关系日趋理性化,但传统因素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然而,如何将农村社会关系研究与社会结构变迁相结合,以及避免研究中存在的层次谬误问题等方面,还需要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8.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非常重要。结合网络治理理论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网络治理模式的必要性;目前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的观念落后、供给机制不科学、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应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组成网络化供给主体,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的网络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社区合作与灾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社区结构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原有社区结构被消解、社区认同度降低、互助传统弱化、成员间的社区合作意识淡薄、缺乏通过集体行动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等,分析了在这种状态下农村社区合作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认为:灾区的重建是灾区社会结构乃至集体社区的重建,应该以恢复激活原有社区的传统并增加新的内容作为工作重点;作为灾后重建的主人和受益人,农村集体社区重建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村社区合作与灾后重建应该充分调动和保护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实施性高、操作性强的重建方案,以加快农村集体社区的重建速度。对于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科技核心户是科技发展与市场经济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现有农村社会结构中科技核心户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协调力量,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类相关信息,深刻地关联着农村社区的发展,对农村社区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其中科技示范的功能,信息传递的功能,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的功能尤为突出。文章论述了农村科技核心户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对认识农村社会结构、研究农业科技传播规律以及科技核心户的培育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