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质是西方文明与中国乡土社会交融的缩影,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在实践中建构起具有本土特性的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当代中国农村在有识之士带领下所进行的探索性尝试,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实践知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在当代的“结构化”与“关系化”转向切合中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可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化理论基础。研究发现,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知识的生产受到精英群体的引导、乡土情境的建构、全球化格局的融通三大机制的影响。此外,还应关注农民主体性的发挥与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保障,提升发展的持续性与落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实现阶段的村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发挥村庄主体性是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保障。基于一个中西部亮点村的个案考察,发现激活村庄主体性需要乡村建设实现从行政本位向村庄本位的逻辑转换。行政本位下,政府以呈现政绩为目标主导乡村建设,通过制度内激励、利益让渡、利益交换等策略整合村级组织、市场和社会资源打造政绩亮点,乡村建设因村庄参与形式化和回应农民需求能力弱化陷入供需错位、村际差距扩大化困境。村庄本位的发展逻辑则从“过程-结果”双重维度确立了村庄社会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村庄、政府和市场主体基于优势互补结成“治理共同体”,通过需求表达机制、资源供给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实现协同参与和共建共治共享,既保障了村庄主体的参与权和受益权,也提高了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回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农村发展的未来,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有效优化现有帮扶体系,生成全面持续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成为拓宽乡村振兴发展空间的重要环节.研究引入生态系统理论,基于以社区为本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行动研究法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探索实现长效化农村留守儿童帮扶的路径机制.研究发现,为了有效破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可以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从需求把握动态化、家庭运作有效化、帮扶体系持续化三个关键要点出发,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社会工作实务开始由星火式的点状分布走向燎原式的系统发展,兴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达到两百多所,社会工作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社会工作的这一跳跃式发展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展开,得益于政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境外社会工作界、传统工作体系、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建构了中国的社会工作,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这一发展要求专业教育工作者由以往推进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从而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为主要目标转向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比较优势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扶贫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现有的精准扶贫政策面临政策能否“落地”、村庄能否重构以及农户能否自助等方面的挑战。社会工作在专业性、职业性、与国家行政力量合作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均具有优势。社会工作参与农村贫困治理有三种途径:一是对贫困人口所在村庄的民情进行精准把握;二是重建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三是对贫困群体的可持续生计能力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6.
扎根于乡土社会的基层干部,是最重要的基层治理主体和乡村领导力量。在此背景下,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重任必然落在基层干部身上。但是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乡村发展面临人才紧缺。从历史、经济和政治三个维度来看,基层干部面临着双重压力和双重风险的主体性困境,破除这一困境的长远之策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现阶段要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困境突围,必须构建起完备的人才支持系统,不仅要提升干部自身的治理能力,而且要推动其他主体的参与并加强其建设。具体措施包括:实现由"政府本位"向"农民本位"的功能转换;通过严抓"关键少数"来优化基层政治生态;鼓励并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培育新型社会组织,大力引进社会工作人才,加强农村社会工作建设,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社区急剧转型,农村社会依然弱势并不断衍生新的问题和矛盾的情况下,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的实务经验表明,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有效服务农村社区及其居民、保持农村社会有序稳定、推进农村社会发展进步,对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事实上的“社会单位冶,村庄是探讨农村发展与治理问题的理想“单元冶。 村庄个案的剖析表明,农村人口流动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付出,包括村庄秩序面临失衡挑战、村庄发展动力丧失、村庄悲剧事件增多等等。 代价视角下的问题分析表明,农村村庄治理亟需作出三个层面的反思:从治理对象层面看,治理实践中需要格外重视村庄的价值,在发展思维和认知上树立起“村庄本位冶思想;从治理主体层面看,村庄治理举措要建立在尊重并调动农民的主体性基础之上,不能把农民仅仅视为需要改变和发展的客体,将其置于被动的承受者位置;从治理目标层面看,村庄治理的目标设定与政策设计需要将重心置于文化之上,超脱单纯的经济物质取向。  相似文献   

9.
近十余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然而,在实践中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频遭质疑,这折射出社会工作合法性具有多维理论意涵及实践特征。基于对既有理论与实践的批判性反思,本文从规制合法性、认同合法性、实效合法性三个维度建构了社会工作的合法性框架。高校、政府、社会工作者通过由外而内的知识引入、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从无到有的职业实践初步建构了社会工作合法性。然而,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存在非均衡性与非系统性、认同缺失与文化隔阂、脱离民众与成效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形成“悬浮”式实践逻辑。这就需要助推社会工作合法性从“悬浮”迈向“扎根”,通过以社会建设为导向,优化社会工作制度生态;增进文化与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工作本土适应;扎根日常生活实践,切实发挥社会工作的服务功能,以重构社会工作合法性,实现社会工作助力共享发展型社会建设的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改善基本民生、服务弱势群体、促进乡村社区发展是其基 本任务。农村社会工作面对的问题具有综合性,社会工作的服务和干预也相应地具有综合特征。农村 问题和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呼唤“大农村社会工作“,即坚持专业理念、灵活运用专业方法,对社会工作任 务进行综合考虑和界定,直接服务与增强权能相结合,专业方法与本土方法相结合,协同多方资源服务 农村居民和社区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切实实施相关制度和政策,也需要社会工作者能 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土企业社会工作要想有效应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必须跳出传统企业社会工作局限于企业内部工作关系与工作环境建设的思维模式,将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置于社会融入的视角和社区发展的框架下,创新服务理念与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既是本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亦是对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文章从实务工作的角度对"协作者"10年来的本土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理念,还原增强农民工和企业的服务主体角色、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教育倡导模式,促进社会各群体的融合与参与、创新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模式,推动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并对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伦理困境——如何在商业利益下衡量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价值,处理多方利益冲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学位论文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而选题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写作质量.基于对井冈山大学244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描述了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现状:集中于老年社会工作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注重回应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侧重于开展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以上选题现状主要受宏观层面的社会政策、中观层面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学校的培养方向、微观层面的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导师指导三方面因素影响.结合上述研究及分析当前社会工作发展最新形势,指出农村社会工作的深入研究、服务对象问题成因研究、社会工作支持性服务研究、服务成效研究将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协助员工及其家庭应对工作与生活的风险、提升员工职业生涯质量、增进员工的工作福利和职业福祉、维护劳动关系的公平正义是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使命。但当前企业社会工作发展面临实践困境。面向新时代的企业社会工作,应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参与解决广大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认真思考新时代中国工业化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带来的工作世界中劳动关系、职业福利内涵和人们的职业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对企业社会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在不断探索发展工作世界人们社会福利的实务中,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发展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社会工作承接的社会服务项目增多、基地实习局限突显的情况下,我系进行了以社会服务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探索。以服务为导向的实习体系是以服务为平台,以服务效果为首要目标,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体系;形成了以能力为主的学生实践评价体系和以“双师型”教师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服务、实习与教学的互嵌机制,教学与督导的互补机制和实务与学术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后脱贫攻坚时代的脱贫帮扶面临多种困境,影响了农村社会工作者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参与帮扶。基于多年的农村实习教学实践,通过质性研究观察法和半开放式访谈法研究发现:在农村帮扶场域中,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交流困难、需求不清、目标模糊、缺乏创新、信念下降等困境形成了"困境链"。运用社会学习理论从认知、行为、环境三个层面分析困境来源,使用"五环图"模型探索解决困境的"解链圈"策略模式,以解决帮扶中出现的问题,培养更多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持续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增添力量。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强调本土化、处境化以及回应地区及服务对象之特色和需求。衡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于其能否不断回应社会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要,不断探索本土化、处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机制在于是否构建起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环境、是否形成了能力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否激发了社会工作者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动机和热情,是否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文以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发展为背景,通过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轨迹的归纳分析,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总要求。社会工作作为致力于回应社会问题和助人自助的应用性学科,关注社会变革、民生福祉和能力建设,在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昆山市W机构的乡村社区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行动研究发现,案例村在沿袭单一的行政性管理模式下面临村庄治理和服务供给困境,继而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与可为空间。基于项目背景和目标,构建了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生计、生态、生力、生活、生命"五生逻辑框架并应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对W机构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进行实践反思。最后从实务改进的角度,提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虽说社会工作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农村社会工作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甚至一度中断于美国,后来又处于边缘化发展状态。近年来,随着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农村社会问题的不断凸显,农村社会工作又重新进入研究者的视域,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旨在梳理农村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研究领域,遭遇的现实问题以及研究视角的转向,期望对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有所启示,使之与城市社会工作能够均衡发展,相得益彰,共同应对中国社会急剧变迁过程中所浮现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主张知识是建构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这样的思维对传统社会工作的理念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引领着社会工作新的转向。社会建构论转向的社会工作服务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平等、合作的关系下多元对话、共同承担的过程,以此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本质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家庭照顾者存在心理困境大、能力不足、社会支持弱等问题。研究选择了行动研究法,选择能力提升、心理调适、建构社会支持网络三位一体的服务框架,探讨社会工作者在机构如何推展社会工作服务,并从实证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行动研究表明,要在康复机构提供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者要整合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处理好专业关系的建立及与机构的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