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为帮助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理想观职业观。通过对当代在校大学生理想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及文献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社会理想表态含糊,对如何树立现实的个人理想缺乏正确认识。现阶段大学理想教育的特点是工作难度大、教育工作者对度的把握不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及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理想的概念把握不清、教育方向与目的不明确、教育过程中易顾此失彼、大学生缺乏实现理想的信心。提供解决对策是,坚持科学理论的引导、综合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因人而异特殊引导。高校思政工作者需加强学习,结合实际做好在校大学生的灌输与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2.
死亡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死亡观教育缺乏的现象.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生死亡观的教育.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死亡观,大学生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看待他们的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社会服务中去.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是忽视社会理想,漠视社会价值,缺乏为社会、集体奉献的精神。其成因是道德责任教育无力,遵纪守法教育欠缺,成才意识淡薄,使命教育匮乏。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科学引导和加强自我教育,营造良好的责任教育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4.
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强化敬畏生命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注生命价值和生存质量的社会大环境中,生命观教育被明确地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高校生命观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生命观,最终实现生命价值,因此把握生命观教育的核心非常重要.敬畏生命是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引导并促进大学生强化敬畏生命意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情绪特点的独特性、高校教育模式的僵化和教育内容的缺位、家庭教育观念的固化和教育方式的错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传媒的影响,四者构成了女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缺失的主要因素.开展系统、科学的生命观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当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女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必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之生命困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之生命困顿,根本反映了大学生之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茫。其突出表现为大学生中存在无视生命自杀伤人、轻视生命伤害身体以及忽视生命虚度时光等不良行为与现象,究其根源主要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内部成因上看,主要为大学生生命观有失偏颇,人生观不够成熟,心理承受力脆弱等;从外部成因来看,主要为学校对生命教育重视的不够,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以及社会现实的过大压力等。  相似文献   

7.
青年大学生的生命理应充满活力、激情、乐观和向上,但现实生活中,他们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对此,必须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的意识,同时加强生活挫折、生存能力及生命价值方面的教育,以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观,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道德建设需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文章就如何发挥教育在加强高校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即通过生命观教育、爱心及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通过加强实践、正确认识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通过给以适当的奖励、适度的诱惑、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将道德认知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观,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生命教育即关于大学生生命观方面的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与引导大学生深入探讨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等根本人生问题,以提高自我生存、生活质量及人生价值;其基本特点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学科的教育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区别与不同。  相似文献   

10.
人对生命的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明确生命观的内容,在大学生中开展一定的以生命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他们如何通过社会实践去实现生命的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价值取向及价值定位上分析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定位趋向于个性化,价值观表现为差异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来自社会、学校教育、现代家庭教育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高等学校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必须通过加强道德的全方位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2.
诚信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之一,首先诠释了传统的诚信价值观念的内涵,从理论上阐述了传统诚信价 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其后,罗列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诸种现象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高校应从逗硬大 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强化规则约束;创新诚信教育方式,强化诚信道德实践;大学生自觉加强诚信品德修养三个方面加强当代 大学生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深度访谈法,收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资料,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中生命意义缺失的六种情境:负性主观体验、自我认同危机、自由意志受阻、生活目标缺失、价值认同缺失和人际支持缺失;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呈现出七大问题:忽视生命价值内省、理想信仰意识弱化、盲目主义从众倾向、竞争主义人际关系、利己主义社会态度、物质主义价值取向和享乐主义生活态度。基于以上结果,研究者提出开展大学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原则,明确"三位一体"的目标,实施与"三大平台"相结合的策略,创新多样化的生命教育实现途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自杀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生理上在成熟,价值观在形成,思维方式在转化,处在复杂多变的时期。特别是新时期的大学生,又有多系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竞争压力加剧等特点。大学生自杀现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社会原因以及复杂的个人原因。要矫治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除了社会政策和舆论导向要转向尊重生命和重视生命以外,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难观、挫折观和友谊观,增强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公共精神是指公民个体或社群在现代公共生活形态中所具有的超越自身狭隘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既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重建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提高公民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需要。青年大学生作为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人群,却普遍存在公民知识不足、公民技能缺乏、公民品性有待修炼等问题。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应着力促进自觉反思,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激发问题意识,厘清学生的公共价值观念;加强多元整合,促进学生的公共精神建构;拓宽公共空间,加强学生的民主实践锻炼。  相似文献   

16.
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成为国家政治和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积极研究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伴随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出现了诸如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言行缺乏约束力等道德缺失的现象,这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大学生的不成熟、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有关。应加强互联网监管、发挥高校在大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正确的社会引导以及强化家庭教育。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达到解决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个性化与自我化、务实化与功利化、成熟化与泛幼稚化并存等特点.社会环境变化加剧、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力、网络低俗文化盛行、大学生自身发展不成熟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要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整体理念,打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育人大环境,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家庭教育方式,运用科技新手段...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课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责任伦理视角分析,不难发现,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存在教育主体责任思维欠缺、多元责任主体协同不足、个体责任伦理意识不强、责任伦理运行体系不畅等问题。当前,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伦理建构,应当充分遵循以认知理解为前提、内化认同为核心、外化践履为归宿的生命教育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