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资源不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后期阶段,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从工业化前期的40%以上降至15%以下(如美国为3%,日本为8%),由此完成农业国向工...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规模经济和小城镇效应。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客观上需要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发展,限制了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也影响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纳能力,必须从政策上、机制上、基础条件方面解除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障碍,才能较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量增加与原有渠道变窄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多年来,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城市化、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而对如何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却重视不够。文章认为,可以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等途径,大大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试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认为从长远观点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半转移”形式并不适合我国国情,而应将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并阐明了与这种转移方式相配套的机制转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然而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管理制度、土地政策成为对农民向城市转移的羁绊。政府应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进,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创新,克服各种障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九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这一问题的成因极其复杂,必须坚持城市和乡村、不同产业、国内和国外同时吸纳的原则,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措施,各种渠道协调推进加以解决。第一,科学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第二,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合理的技术选择策略;第三,采取综合的、多元的、配套的措施,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第四,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五,积极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第六,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制等经济形式,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空间;第七,积极进行户籍制度等相关体制的系列配套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八,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有序转移;第九,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这一问题的成因极其复杂,必须坚持城市和乡村、不同产业、国内和国外同时吸纳的原则,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措施,各种渠道协调推进加以解决.第一,科学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第二,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合理的技术选择策略;第三,采取综合的、多元的、配套的措施,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第四,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五,积极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第六,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制等经济形式,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空间;第七,积极进行户籍制度等相关体制的系列配套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八,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有序转移;第九,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相似文献   

10.
就业结构偏差与我国城镇化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了严重的就业结构偏差。由于大城市"拉力"不足,农村对剩余劳动力"推力"受阻,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不仅制约市场经济发展和商品化率的提高,而且成为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屡拓而不开的重要原因。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我国城市化是矫正就业结构偏差,降低农民进城投入成本和心理成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处于高度流动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畅转移对提升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暴露出诸多特殊问题,刘易斯模型已不能完全适用,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特点,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修正和补充并积极探索新的应用形式,不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提高经典理论的适用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现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学者将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寄希望于小城镇与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在系统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及小城镇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以小城镇和小城镇为依托的乡镇企业主要作为吸纳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提出质疑。在分析政府为何偏爱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的基础上,将发展大中城市、大中城市边缘及交通干线上条件成熟的小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及劳务输出作为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十五期间,我国的目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呈下降趋势,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们要注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同时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4.
乡镇企业一度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力军,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增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滞缓,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想继续向乡镇企业转移就必须以小城镇建设为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维吾尔族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新疆经济的发展和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过去的研究成果中,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著述较少,对维吾尔族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研究更是薄弱。维吾尔族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之一,据第四届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共计有维吾尔族人7214431人,集中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在新疆维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潜力进行了考察。首先,对农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进行了考察。其结论是:靠农业的自身开发来增加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可行的,是比较实际的,可以作为近几年我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重要途径。其次,对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进行了考察。其结论是:我省乡镇企业一直保持着稳定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其三,对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进行了考察。其结论是:我省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会有所增加,但在今后几年内不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农村大量出现的剩余劳动力亟待疏导分流。城乡壁垒的打破,乡镇企业的兴起,有利于城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及传统的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云南属于工农业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发展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传统工业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而这一问题在西部尤其突出 ,本文认为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症结在于妥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现今的西部 ,大力发展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应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而要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就必须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人手.不断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法律机制,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落实到法治层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