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美国当代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杰作《五号屠场》,冯内古特是一位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在小说中,冯内古特通过记录德累斯顿大屠杀事件及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二战前后的时空旅行,反映出后现代背景下的人类与自然界及生存坏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后现代生态情怀。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冯内古特在小说中坚持生态后现代主义伦理观,深切关心后现代、后工业、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人的生存状况与命运,用主张宇宙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应该承认差异、相互包容、和谐共存的生态后现代主义伦理,建立生态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拯救人类的大家庭,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性,强调生活在凝聚性文化中的生态后现代主义精神,目的在于重构一种视人与自然为宇宙组成部分的民主、和谐、生命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探讨冯内古特小说的后现代伦理对于推动人类不断进步,走向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美国当代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名作《猫的摇篮》,指出冯内古特是一位具有生态忧患意识的作家。他在小说中运用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透过一个"世界末日"的故事,深刻地描绘了后现代背景下科技、人性、自然的异化与失衡及其导致的各种生态危机与灾难,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后现代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极具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散文集《没有国家的人》中,冯内古特再次以公众代言人的姿态评价了美国社会的现状,批判了社会的弊端,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社会前景的担忧,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是对黑色幽默文学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记者与作家之间似乎只有“一墙之隔”,不过,虽然同是写文章,两者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同时,两者也可以互相塑造:许多热爱文学的人投身媒体,而许多记者见识过社会百态后成为了一流的作家. 冯内古特:挖掘“人类愚蠢行为”的老报人 冯内古特的早期作品集《众生安眠》,有一篇名为“众生安眠”的同名主打小说.初露峥嵘的黑色幽默大师,在这一短小精悍的故事里,披露了西方新闻业运作机制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6.
作者露迹为元小说常用的叙事策略,也是冯内古特多部重要作品中常用的标志性的手段。文章以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冠军早餐》和《时震》中出现的作者代言人形象为对象,分析这些"冯内古特"的个体差异和内在关系,以期揭示这一写作策略在冯内古特的后现代作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之一《猫的摇篮》是部现代启示录式的小说。作者通过揭示科技的毁灭性力量、人性的扭曲和宗教的欺骗性积极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意义,预言了不道德的科学必将带来人类的自我毁灭和世界的灾难性未来,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8.
《五号屠场》是库尔特.冯内古特最受赞誉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冯内古特消解了传统意义上历史和虚构之间的二元对立,模糊了二者的边界,运用了一系列叙事策略证明了历史文本的写作也可能具有虚构性。小说文本虽然本质上属于虚构,但对比历史文本,却更加具有人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发表于1969年的<五号屠场>是他的代表作.并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从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角度研读<五号屠场>,分析其写作技巧,可以看出冯内古特独创性的运用这些技巧打破了传统的小说写作模式,为.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第五屠宰场》是作者以自己在战争中的真实经历为题材的反战小说,小说中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战斗英雄,也没有美好品性的基督教徒似的人物。在创伤理论的关照下,小说的众多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比利以及兼具作者和叙述者双重身份的库尔特都表现出亦真亦幻的特征。冯内古特的创作过程是再现创伤的过程,努力克服创伤的同时又必须接受创伤。这种独特的创伤写作艺术,揭露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印证小说的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作为资本逻辑全球扩张的结果,由于威胁到个体生命安全进而上升为全人类关切的话题,人与自然“双重异化”构成马克思生命观的批判逻辑。马克思生命观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最终价值目标指向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马克思生命观逻辑架构中蕴含的生态意蕴丰富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背景下,马克思生命观的生态意蕴价值体现在如下方面:关怀个体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自觉增强个体源于自然的美好生活体验;引领主体的绿色生产和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地复垦与美国矿区土地复垦在行为宗旨与方式上基本趋同,各自的复垦理念亦存在一定的互通与共性.美国矿区土地复垦立法凸显了一种涵摄自然环境要素平衡化与人文环境利益调适化的生态衡平复垦理念.可借鉴其有益经验,尝试厘清我国土地复垦立法在复垦理念面向的规范完善进路.应当基于自然环境要素平衡化理念,推动我国所涉整体生态效益规范和局部环境要素规范的平衡化功能整合;应当基于人文环境利益调适化理念,促进我国所涉社会公共利益规范和公民个体利益规范的调适化法益衡平.  相似文献   

13.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乃是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庄子的哲学视野而言,人与物处于“天人一物”、浑然不分的框架下,而非西方所谓相互占有的“技术”模式——因为技术的态度将会导致人们道德的堕落、生存意义的缺失以及生存(态)环境的失衡.庄子对技的批判态度与西方哲学尤其后现代哲学遥相呼应,亦构成了中西哲学对话的契机,尤其当下,重新反思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亦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行之有效的切入点。但当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在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关注点下,出 现了多重阻点,如政府有限利益认知下的治理排序选择;政府“重当下政绩,轻远期生态”的行政作为;村民“重当下收益、轻长 远生态”的个体作为;村民“重私人利益,忽视公共利益”的习惯性倾向;乡村污染型企业主“重成本支出,忽视生态环境”的行为 选择等造成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重重“阻点”。为破解这些治理阻点,需要重构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利益机制,重塑利益链条,并 建设包括理念重整、生产转型、技术提升、监督强化等在内的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生态翻译理论认为,译者首先要进入原文生态环境,适应该环境;其次,译者又要重新回到译入语的环境。文章从生态翻译视角,探讨了王船山诗词的情景契合英译再现,通过对两首王船山诗词的英译分析,得出要使英译译文生态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生态环境,译者必须既要尊重原语语言文化及其生态,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生态诉求。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生产力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其一,它强调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并举,在“协调”中培育生产能力,这是对以征服与改造自然为要义,在“斗争”中彰显生产能力的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纠偏;其二,它强调资源、环境、生态并重,将生态环境作为潜在要素和内生变量纳入生产力范畴,这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三,它强调生态环境与民生相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价值目标,这是对生产力价值目标的当代拓展。  相似文献   

17.
环境犯罪中犯罪人修复生态环境对于实现刑罚目的和环境保护目的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司法解释对修复生态环境在量刑中的适用设立了诸多门槛,以致修复生态环境作为量刑情节的适用率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犯罪嫌疑人修复生态环境体现其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在减小,这正是将修复生态环境作为量刑情节适用的理论根据所在。同时,犯罪人修复生态环境在量刑中适用亦是法益恢复理论和刑罚正当性理论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刑罚目的与环境保护目的,有必要界清犯罪人修复生态环境概念与内容,放宽修复生态环境的刑罚适用条件,促进修复生态环境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唐君毅对荀子道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一书中。他认为,荀子之道特指人道,是将人区别于一切自然之天地万物的关键性因素。天是人道产生的背景上之根据。人道乃能知能行之道,且能给人的认识提供止息处。人道包含用心之道和人文政治历史之道两个层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有机统一。在人文政治历史之道的层面上,它又包含理想和现实两个向度。同时,人道也是一人文统类之全体之道。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体系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建立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环境管理体制。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体系主要包含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保障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五方面内容。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体系良性运转,需要建立和完善协同促进机制和反馈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同样见证了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事实。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据此,西方学界将矛头指向了马克思的“发展生产力”理论,认为这一理论引起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此,英国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乔纳森·休斯给予了反驳,他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发展生产力”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生产力的发展不单单包括技术的发展;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必然联系;马克思的技术发展同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