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空调制造企业采纳节能技术将面临不确定风险.运用实物期权方法构建具备"碳交易市场"与"产品市场"特征的经济模型,分析得出空调制造企业采纳节能技术的门槛碳价.研究表明,空调制造企业采纳节能技术的门槛碳价与碳价波动率呈正相关,而与空调技术节能率以及消费者对节能空调产品偏好程度呈负相关.空调制造企业应考量碳交易市场风险的期权价值,综合把控"碳交易市场"与"产品市场",合理选择采纳节能技术的时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跨国投资项目特点的分析,同时考虑产品价格、生产成本和汇率对投资价值的影响,构建了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投资评价模型。对传统期权定价模型进行扩展,使之更适用于跨国风险投资项目,进而可明确分析价值波动率与多个不确定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实例分析表明,与传统期权模型相比,考虑了多不确定因素的扩展模型将更有助于把握投资机会、选择投资时机。  相似文献   

3.
面对日益严格的碳排放管制,企业应该加大减排投资还是直接到碳交易市场购买配额,以实现碳成本最低,碳减排收益最大化?这是每一个高能耗高排放企业都必须面对的决策问题。文章拟建立AB两家水泥企业的碳减排策略的博弈模型,通过对此模型进行演化博弈分析,以发现影响企业低碳减排决策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泥企业是否选择在生产过程中加大减排投入取决于其单位碳减排成本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程度和碳价之和的大小比较。因此,要实现低成本减排的目标,水泥企业应积极开展低碳生产技术和减排技术的研发,追踪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碳元素流,针对碳排放量较高的重点生产工艺进行碳减排改造。政府则需要加快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为企业参与碳交易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大对低碳产品的宣传,强化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和水泥企业碳减排行动的认可。  相似文献   

4.
针对包含碳期权合约的S-M(供应商-制造商)两级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生产决策对供应链利润的影响问题,建立了由一个碳配额供应商和一个碳排放依赖型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模型。运用斯塔克尔伯格博弈和报童模型,考虑了制造商与供应商均进行再制造,且制造商同时生产新品和再制造品的情况,并以集中式的决策水平为基准,建立了基于“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协调机制的契约。结果表明:制造商生产新产品数量增多会降低制造商收益,可提高供应商利润和供应链整体利润,且使总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当制造商选择只生产再制造产品时,获取最大收益;与期权合约相比,制造商决定生产新品的数量对通过远期合约购买碳配额数量影响更大;契约可有效起到协调供应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投资者对投资财富和风险的偏好研究碳期权定价模型。运用λ-可加模糊测度表示投资者对碳期权价值模糊度量的差异性,借助Choquet期望积分构建投资者的期望收益效用函数;根据投资财富效用最大化推导无约束条件下碳期权的最优价;结合现实约束条件,构建投资财富效用最大化下的碳期权定价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效用函数、模糊参数和现实约束对碳期权定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效用函数的选择会体现投资者对碳期权投资风险态度的变化,模糊测度参数的取值能够反映碳期权投资者个体的主观情绪和市场信息获取程度,现实约束会迫使碳期权投资者放弃部分投资隐含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准线法是碳限额与交易制度中免费碳配额分配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实施关键是确定碳排放基准值,即企业所处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的平均值。假定有政府和企业两个决策体,政府作为领导者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决策最优碳排放基准值;生产企业作为跟随者以利润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决策企业碳减排水平和产品定价。通过构建政府社会福利最大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斯坦伯格博弈模型,探讨基准线法下政府最优碳排放基准值设定、企业最优碳减排决策和产品定价策略。研究表明:政府最优碳排放基准值的设定与政府碳减排目标、未减排时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碳排放量和环境影响正相关,与消费者低碳意识负相关。企业的最优碳减排水平决策和最优定价决策,主要受政府碳排放基准值、未减排时单位产品的环境影响成本和消费者低碳意识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双寡头战略期权执行博弈均衡投资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期权博弈方法,研究了企业最优战略投资决策问题。在产品市场需求和运营成 本二重不确定性因素假设条件下,给出企业投资价值函数和最优投资临界值,深入分析了企 业最优均衡投资策略规则,探讨了不确定因素波动率及其相关性对企业最优投资临界值及均 衡的影响,并通过数值释例研究了投资时机的可达性问题,以进一步验证和充实理论分析结 果。  相似文献   

8.
碳金融一般指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系统。碳排放权及其相关交易形成了不同的市场模式。碳排放权价格直接影响企业减排动力和碳排放权市场能否有效运行。碳金融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影响排放权价格的关键因素,建立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价格波动行为和相关定价模型,分析各种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上。发达国家已开始争夺在碳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权,必须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体系,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相似文献   

9.
建立基于实物期权的煤炭资源投资决策方法,必须揭示基于实物期权的煤炭资源投资项目价值形成机理。在分析煤炭资源投资期权特性的基础上,发现煤炭资源投资过程中分布着延迟期权、扩张期权、收缩期权、停启期权、放弃期权等实物期权。认为:煤炭资源投资过程就是管理这些实物期权的过程,忽略上述实物期权,必然低估煤炭资源投资价值。影响这些实物期权价值的不确定因素包括煤炭价格、煤炭深加工产品价格、煤炭价格或煤炭深加工产品价格波动率、无风险利率、资源赋存条件、便利收益、成本、开发规模、煤炭深加工生产规模和投资期限等。根据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投资者可以采取灵活的投资策略,以实现这些因素中所蕴涵的风险价值。建立实物期权下的煤炭资源投资决策流程,研究表明:煤炭资源投资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煤炭资源投资项目价值不是各阶段投资项目的静态净现值之和,也不是上述单个实物期权价值的简单相加,而是多阶段、多因素复合期权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不确定环境下以拍卖方式交易的企业资产剥离时机选择问题,构建以对称独立私人估价拍卖博奔(SIPV)刻画交易收益,并以资产价值剥离临界值为决策变量的实物期权决策模型,证明其解存在且唯一。数值分析显示,剥离交易的买方越多,其对剥离资产估值上限越高,则剥离临界值越高,资产剥离的期权价值越大。资产价值波动率越高,则剥离临界值越低,资产剥离的期权价值越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碳减排政策下企业均衡的理论模型,对企业在实施碳减排政策前,以及实施碳减排政策后不同时期的均衡条件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研究不同政策条件下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差异。结果表明,碳减排政策对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具有激励作用。作为两种主要的碳减排政策,碳排放交易体系与碳税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激励效果存在差异,前者的激励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2.
供应链实施低碳技术的博弈与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博弈论与收益共享契约模型,分析二级供应链中销售商和制造商在不同关系和不同地位时实施低碳技术的策略选择,并讨论销售商激励制造商实施低碳技术的条件,以及供应链整体帕累托最优剩余收益的分配。研究表明:在分散决策情形下,销售商在静态博弈均衡时将不会分担制造商低碳技术实施成本,而是通过加大低碳补贴力度激励制造商提高低碳减排水平,在Stackelberg均衡时,销售商将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实施成本承担比例和价格补贴系数的策略组合,可达到同样的激励效果;在集中决策情形下,销售商和制造商合作实施低碳技术,可实现供应链整体低碳投资收益的帕累托优化,基于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的收益共享契约则有助于激励各方开展协作减排。  相似文献   

13.
以政府碳配额和碳减排技术投资补贴政策为背景,针对供应链企业的碳减排技术投入行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问题,运用博弈和最优化方法构建无协调机制、合作博弈、集中决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下的决策模型,并采用逆向归纳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各种状态下的减排努力水平、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进行分析和对比,并探讨减排投入成本等参数对其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证明模型的有效性,以期为供应链企业选择最优合作策略选择和政府补贴政策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碳排放限制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碳排放权的共享协调使用,考虑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研究政府碳排放限额下的供应链企业碳排放权共享协调问题,并与无协调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制造商共享碳配额后,若供应商不再被政府惩罚,碳排放权共享能提高供应链的绩效。此时,与无协调的情况相比,需求量增加,供给价格降低,且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收益都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能源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而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通过引入碳税、碳排放、碳存量以及人力资本等变量对经典RBC模型进行拓展,基于拓展后的模型模拟分析碳税改革的低碳发展效应。结果显示:从长期效应看,增加碳税收入同时减少资本税和工资税扭曲效应的碳税改革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和降低碳存量,并促使企业提高减排的积极性;从短期效应看,碳税改革不仅能够带来碳排放和碳存量的减少,而且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机制对产出形成正向影响。由此看来,选择合适碳税改革路径以及恰当运用碳税工具将能够有效推动中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发展理念的低碳经济,这对仅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任务的传统供应链提出了挑战。近几年,基于碳减排的供应链管理研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这对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以及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都有积极作用。通过梳理传统供应链到低碳供应链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低碳供应链的内涵,从供应链碳足迹、供应商选择、供应链网络优化以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等方面对低碳供应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为关注低碳供应链发展的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为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而运输耗能约占物流环节总耗能的5/6。实现钢铁行业中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成为实现我国碳排放总量目标的重要环节。研究钢铁行业中运输环节的碳排放总量与不同碳减排途径及其组合在不同情境下的碳减排潜力,提出基于运输环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碳排放总量测量模型、基于不同减排途径的低碳化分析模型及基于不同途径水平的情景仿真模型。与传统的累计模型不同,低碳化分析模型考虑碳减排途径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采用累积形式对减排途径组合进行分析与评价。最终以重庆某钢铁集团20万吨船用钢材作为案例进行情景仿真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在现有的运输条件下,可通过改变车辆运输方式直接实现0.7到3.9个百分点的碳减排;甩挂运输与混合动力系统改造,可作为优先发展技术,减排效果可达到30%;通过情景仿真分析得知,提高减排途径水平,减排效果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碳捕捉与封存(CCS)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投资者自发参与、利益与公益并存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金融体系的支持。但由于CCS项目的高成本、高风险导致融资存在渠道狭窄、供不应求的困境。因此,设计了“政府财政补贴、风险分担+金融全业态联盟+供应链成本分担”的融资机制,并在政府作为外部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能源企业、CCS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三方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以探讨不同时期CCS商业化运营的最优融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政府财政补贴是几种融资机制中作用效果最快的,而金融全业态联盟则是最持久的;(2)在银行信贷风险方面,相比于政府针对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当前CCS运营商面临的碳价风险更为有效;(3)在供应链融资机制中,CCS运营商的成本分担比例应适中,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CCS商业化的发展。此外还发现,CCS项目的运营模式应因企业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商业化模式更适合于那些CO2累积排放量较低的中型能源企业,而那些CO2累积排放量较高的大型能源企业则更适合自营模式。CCS商业化运营模式及其融资机制的不断完善,将有效加快全社会减排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针对林浆纸供应链中原材料供应不稳定、价格存在波动的情况,基于实物期权理论对营林企业原材料的期权定价决策、制浆造纸企业的原材料期权购买决策和期权执行决策进行探讨。通过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营林企业与制浆造纸企业间的博弈过程,得到各决策变量间的相互影响。通过数值算例验证实物期权契约优于传统契约,为企业的实际运作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