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3 毫秒
1.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在国家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海洋产业区域创新则是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在特定区域海洋产业中的应用。通过梳理环三都澳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而提出以创新体系构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海洋产业的跨越发展: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创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创新研究开发体系,引导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针对区域海洋产业结构相近的问题,对区域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界定了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概念与范围,分析了其演变规律,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一熵值组合赋权法对其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最终确定了以海水综合利用为核心,海洋化工和石油天然气协同发展的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旨在推动滨海新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层次的提升,促进天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同类型区域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洋产业升级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海洋业总产值占GDP比例不断攀升,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同时,也存在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产业升级是目前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合理制定国家海洋战略、稳步推进海洋产业集聚、积极鼓励涉海企业创新是推动我国海洋产业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以金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是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跨区域的资金投入效应、资源配置甄别效应、成长跨越效应和产业创新发展效应出发,探讨金融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和机制。在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内金融资源跨区域推动产业发展现状、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层级化发展现状以及金融跨区域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后,提出以金融中心建设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大连市海洋产业受到了沿海区域发展竞争和自身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减弱的影响,亟待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思路。从大连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来看,大连市只要结合自身海洋产业优势,通过制定合理的海洋产业发展政策、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跨地域合作等措施,其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就能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
山东海洋电力、海洋油气等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但与全国同类产业发展速度相比,山东大部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在山东海洋产业体系中,滨海旅游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贡献较大.基于此,结合山东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发展山东的海洋新兴产业需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滨海旅游和海洋生物医药为重点推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各地区为了提高区域竞争力,力图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潮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资源整合效应、技术扩散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区域竞争力提升效应,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指明了实现途径与政策着力点。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刚刚起步,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学习效应尚未完全呈现。针对海洋产业集群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东省应遵循集群的形成规律、注重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现代科技加速海洋产业集群成长,促进蓝色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8.
区域内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以影响区域内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为参照体系,从组织创新、知识协同、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等层面分析了浙江海洋科技创新协同的目标定位;并基于浙江海洋科技创新协同的目标基点,根据浙江省海洋发展规划对科技发展的需要与海洋创新主体特质建构了4种协同模式:以“市场交易”为纽带的组织外部协同,以“产权”为核心的组织内部协同,以“重大海洋科技攻关”为目标的项目协同,以“海洋科技与产业集聚”为中心的联盟协同等,促进海洋大科学时代浙江海洋科技与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对后者的健康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就业效应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的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山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山东海洋产业结构相对落后,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进而为山东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若干建议:以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拓展产业链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打造高素质海洋人才。  相似文献   

10.
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对后者的健康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就业效应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山东、浙江和广东三省的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山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山东海洋产业结构相对落后,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进而为山东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若干建议:以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拓展产业链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打造高素质海洋人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已成为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安徽省工业企业碳排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合肥经济圈组建前后碳排放趋势的变化,从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分工合作以及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安徽省工业企业低碳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河南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业的结构方面,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生态结构及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等。究其原因,在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农业基本矛盾,其根源则在于制度创新不足。因此,河南农业的发展应调整农业结构和进行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只是治标之计,从农户制生产方式变革为农场制生产方式的制度创新则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期间,在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这一背景下,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资源的布局能够结合我国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出发点,研究最适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布局规划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其规划布局的目标与任务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结合当前我国区域会展产业现行管理体制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揭示管理体制创新是解决区域会展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提出政府必须以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协调机制以及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推动我国会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环渤海区域为例,对环渤海区域会展产业进行"整体性"和"层次性"定位,构建出以双核结构双驱动模式为动力体系、会展城市联盟为协作机制、区域性行业协会为联系纽带的环渤海区域会展业管理体制模式,为我国区域会展业的管理体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强海洋区域管理的执法协调机制问题已提到海洋法制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分析海洋区域执法协调机制的构建要素、我国目前海洋区域执法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构建我国海洋区域执法协调机制的思路与对策十分重要,应构建协调性行政许可、联合检查、部门间监督的海洋区域综合执法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传统海洋优势产业是我国海洋经济的基石,也是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下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为此,在界定中国传统海洋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构建出我国传统海洋优势产业创新驱动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并以海洋渔业为例,构建了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创新驱动能力测度模型,实证测算出了创新基础投入、产业集群环境、产学研协同度、产业间技术溢出等各自的贡献系数,并根据测算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驱动能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经龚伯兹曲线模型判定,目前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矿业、海水利用业等处于成长期,海洋电力业处于初创期.据此,在我国海洋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政府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政策与规划,加大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促进产业集聚,扩大产业规模,加强自主创新,完善产业技术结构.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产业集群是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的基础,而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本文认为以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的政策主要在于: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范围内要从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