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农民工流动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靖江文东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流动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正确理解和认识当代农民工流动问题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江苏靖江文东村农民工流动现象的个案考察,试图以巴格内的"推拉理论",探析当代中国农民工流动的成因,客观分析农民工流动的现状及其对农村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期以对农民工流动及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城乡迁移,是影响中国农业转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变量.借鉴推拉理论梳理影响中国农民工城乡迁移意愿的因素,区分并显化土地权益在其中的作用,提出城乡收入、就业环境、土地权益三个假说.并利用南京市的农民工1062份样本调查数据,以农民工流动方向为参照确定留在城市与返回农村作为各自对照组,通过多项分类logit回归分析计量各因素对不同迁移方向意愿的推拉作用.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成为农民工城乡迁移的巨大动力;城市就业环境的好坏虽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但在家庭总收入最大化的目标下他们对恶劣就业环境有较强的耐受力;土地权益则在农民工城乡迁移中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总之,规避风险并寻求家庭总收入最大化成为农民工城乡迁移行为决策的逻辑基础,今后土地制度改革和政策设计必须重视土地为农民工所提供的退路保障.  相似文献   

3.
“推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中国农民工流动是由来自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双重共同作用的结果.社区是流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载体.建立集信息、服务、培训三维一体的城-乡社区互动网络模型,使农民工在农村、城市社区双方的努力下尽快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民工回流经历了治理整顿时期、国企改革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以及主动回流时期,农民工对留城与回流的自主选择权在逐步扩大,主动回流的趋势已基本形成。国内学者大量借鉴推拉理论、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社会网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产业转移理论来探讨农民工回流现象,但尚未凝练出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学术领域针对农民工回流的影响、对策开展了丰富研究,但是认为农民工回流是城镇化的倒退、是一种向下流动、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等观点有待商榷,对策研究应主要立足于完善农民工回流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是国家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安排的结果,也是城乡两种不同社会与文明推拉合力作用的产物,但更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在迁移流动中的理性抉择与意识建构.城市生存境遇、乡村归属意识及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等是农民工让子女留守的重要因素.农民工子女留守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无论是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还是城市与农村的政府,都应理性面对,做到有所为和不为.  相似文献   

6.
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就业歧视有着重要影响是学界多年来的一个共识。但是,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对就业歧视影响如何?文章基于实证数据分析得出,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和企业,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就业福利、职位升迁与社会流动四个方面影响不大。农民工就业受其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较大。这说明在"准进入"门槛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中,户籍制度的歧视作用在慢慢消解。  相似文献   

7.
社区参与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具有重要作用。以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题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社区参与在农民工城市融入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文化参与、公益参与以及表达参与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显著;流动时间、受教育水平、流动范围也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不同年龄组别农民工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存在以下差异:社区文化参与对新生代尤其是"90后"农民工的影响较大;社区公益参与对所有组别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显著但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作用更加明显;社区表达参与对两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都有显著影响,但在"80后"农民工中发生比最高,对"90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814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因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了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资本对其就业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观层面上,职业价值观、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对农民工的就业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中观层面上,社会资本、高工资及教育培训能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宏观层面上,政策制度和社会文化对农民工的就业流动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安徽省3市500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务工年限均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有显著影响,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务工年限越长的农民工获得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越大,更容易实现向上的职业流动;农民工职业发展在年龄模式上呈现出"U形"分布特征,25~44岁农民工相比于其他年龄段反而不太可能实现向上的职业流动;流动经历也显著影响着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适度的职业流动经历会促进农民工的职业发展,但过多的流动经历反而不利于农民工实现向上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流动是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流动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农民工流动的生态转向是未来农民流动的趋势。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对农民工流动进行哲学解析,是进一步建构农民工生态流动模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将从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维度对"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解析,试图对构建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对于超过两亿的流动人口而言,社会融合是其市民化过程中最核心的需求。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都作了明确回答,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一是要"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使"优者有其荣",促进政治融合;二是要"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使"劳者有其得",促进经济融合;三是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促进社区融合;四是要重视养成教育,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使"力者有其乐",促进心理文化融合;五是要"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让劳动者体面劳动",使"来者有其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合;六是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使"农者有其地""外者有其归",促进历史融合。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 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 2015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排斥角度研究居住隔离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居住隔离显著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居住隔离程度越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越低,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和在大型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明显。居住隔离通过影响城镇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间接影响个体城镇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适应状况,进而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有效解决人口半城镇化问题和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提供重要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国农民工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基本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新形势下我国农民工群体在数量规模、流动就业、人口结构、收入消费、群体分层分化与利益诉求差异、融入城市与市民化等方面日益凸显其基本特点.只有深入、客观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民工数量规模、流动就业、人口结构、婚育状况、群体分层分化与利益诉求差异,以及农民工融入城镇和市民化等基本特点,才能够多角度、科学全面探析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缺失的各种原因及其完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全新的民事检察监督方式,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为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所确立。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具有提升诉讼效率、促进案件合理分流、尊重审判独立等多方面的价值。但现有的制度设置也存在程序规则混乱、适用范围模糊,以及缺乏效力保障等诸多缺漏,需要从完善程序性规制、厘清适用范围以及建立效力保障机制等方面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江苏作家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延续了"五四"乡土作家的文化视角,把笔墨更多集中于农民工进城以后精神层面的探讨,着力表现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女性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相对特殊的人群,也成为江苏作家笔触最为集中之处,女性农民工进城之后的尴尬境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农民工子女在父母进城之后,无论是否留守,其身份和精神总是流动的、无处安放的,由此突显了江苏作家独特视角下的底层关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把握流动人口中的中小学生的基本状况与未来预期,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流动人口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北京市流动人口生存状况与未来预期”课题组对北京市10所打工子弟学校的1296名学生进行了随机和集中走访,通过问卷分析认为:流动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与适应情况良好,“升学压力太大”和“学习成绩不理想”是流动青少年学生在目前所在学校学习中遭遇的最主要的困扰。“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住房保障面不断扩大背景下的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农村转移劳动力形成了城市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全国各个城市普遍存在着农民工生活居住条件差,居住条件改善缓慢,也没有把低收入农民工住房全部纳入城市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需要强化各级政府在解决中低收入农民工家庭住房问题的主导作用,通过完善制度,把低收入农民工家庭纳入住房保障的范围,让农民工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农民工集体性讨薪的事件频繁发生,这些事件影响劳资关系、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治安,甚至诱发违法犯罪。政府处理此类事件不当会造成权威资源的流失,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造成农民工采用群体性的方式讨薪的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的障碍、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第三部门独立性不强、政府寻租以及相关法律不健全。针对上述原因提出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培养第三部门的独立性、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等对策以便更好的维护农民工的利益,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农民工权益被损害现象十分突出,实际上暴露了在该问题上法律失效、政府不作为,未能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最基本的保障原则。本文认为保障农民工权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民工权益保障应以人为本,并于文末提出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