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显学”。程志华教授的《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的形上学之可能》是这一领域的一部力作。作者基于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分析,通过“内在诠释”的理路,将牟宗三哲学放在中、西、印哲学的宏大视野下,阐释了其“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建构,凸显了其对于传统儒学和西方哲学所具有的独到价值。因此,牟宗三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可以超过但不可绕过?”的一座理论“高节。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将中国哲学定位为"生命的学问",以对比于西方哲学。他认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西方哲学以"知识"为中心;中国哲学特重主体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而中国哲学之中,儒家特别注重"内在道德性"。傅伟勋也同意"中国文化是以生命的学问为主"之说法,但另外提出"学问的生命"之说,以期弥补中国文化之不足。然而吊诡的是,牟宗三的一生所为,主要是哲学思辨的工作,属于傅伟勋所说的"学问的生命"。对于这种生命的吊诡,牟宗三有所自觉,而强调:哲学思辨虽是耗损生命之事,但却是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之影响的视角来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是李约瑟解决“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技术”问题的思路之一。他通过把道家、墨家和名家的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较,提出了中国科学史的最大悲剧是道家的自然洞见未能与墨家的逻辑相结合的观点;通过把儒家哲学与西方哲学作比较,提出了儒家只注重研究“事”而不注重研究“物”,因而阻碍了科学发展的观点;通过把“中国科学哲学的三大基本理论”(五行说、阴阳说、《易经》思想体系)与西方哲学相比较,提出了《易经》思想体系对于科学发展“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的观点。他既从中国融入世界历史进步潮流之需要的角度,指出了反思中世纪传统观念的必要性;又从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思想高度,肯定了中国哲学的有机自然主义和伦理精神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作者对牟宗三的康德研究进行清理并指出其误读的系列文章之四,主要围绕三个问题,一个是牟宗三对康德“自我意识”或“心”的概念的误读,指出牟宗三出于中国哲学无视个人反思能力和独立人格的立场,否认康德经验自我意识的实在性,抽掉了康德先验自我的主体能动作用而归结为仅仅是价值实体;其二是牟宗三所设计的良知的“自我坎陷”并不具有康德和黑格尔的自我限制和自我否定的意义,而只是在既定前提之下的权宜之计,无法开出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且与中国古代儒家中开出法家的“儒表法里”划不清界限;其三是牟宗三把康德的自由和自律理解为实体性的东西,并试图用中国哲学的自然天理和道德情感来取代其地位,完全撇开了康德的先验主义和批判理性的基本立场,漏掉了西方理性精神的自我超越的自由意志这一精髓。误读的根本症结在于固守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非理性和独断立场,而对异质文化缺乏同情的理解,值得中国学者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5.
德性儒学的成就、困境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化思潮盛行、传统儒家受到打压的思想氛围中,现代新儒家适应儒学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大趋势,从弘扬儒家德性入手,掀起了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新儒学运动。德性儒学发端于梁漱溟,中经熊十力奠基,到牟宗三终结。德性儒学批驳西方中心主义,彰显中国哲学的民族精神,接续传统并走出传统,把握人性根本,回应西方哲学的话语,安顿价值世界,挺立道德主体性,开启中国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做出了历史性的理论贡献。德性儒学未能突破道德中心主义的藩篱,无法从“内圣”中顺利地开出“新外王”,应对以科学与民主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无法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无法突破“精英儒学”的小圈子,从而陷入困境之中。拘于道德理想主义的情结,过度强调应然,没有直接面对实然,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当代新儒家是继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而起的第三波,其主要任务是对强势的近代西方哲学挑战的回应.五四运动倡全盘西化,引致新儒家之反弹.张君劢挑起科玄学论战,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批评既不周延也不称理.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起于抗战,精神上虽承继第一代的熊十力在“量智”之外挺立“性智”,在表述上却由西方哲学如康德、黑格尔转手.迥异时流之无体、无理、无力,由内在体证超越,挺立道德主体与认识主体.1958年元旦,4位流亡港、台、海外的学者: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签署《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坚持“道统”维护传统的精神价值以供奉于世界,开拓“学统”与“政统”以吸纳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第三代新儒家刘述先、杜维明更与时推移,唤醒全球意识,通贯古今中外,体现“理一而分殊”,存异求同,多元互济,才能对人类与地球的永续寄予无穷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胡适和牟宗三两人对“中国哲学的特征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了回答。胡适认为中国哲学具有 “名学”特征, 整个中国哲学史就是由 “正名”方法与 “无名”方法联合建立起来的; 牟宗三认为, 中国哲学的特征在于它特重“主体性”和“内在道德性”。胡适从哲学方法角度来谈中国哲学的特征, 牟宗三则从哲学内容角度来谈中国哲学的特征。胡适从中西哲学之同的角度来谈中国哲学的特征; 牟宗三则从中西哲学之异的角度来谈中国哲学的特征。尽管如此, 他们都是以西方哲学为参照来研究中国哲学之特征的, 都属于“西方中心主义”背景下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哲学是当代新儒学的理论颠峰,他对自己的学术成就自我评述为"古今无两".牟宗三的理论创获与康德哲学的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康德哲学的自身问题为"物自身"的两重涵义:知识论涵义与价值论涵义,前一层康德有积极的说明,后一层则在康德哲学中隐而未显.牟宗三以中国传统心性之学为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了"物自身"的价值论涵义,从而建构了"两层存有论"的"道德形上学".对此新儒家阵营有着不同的看法,而牟宗三汇通康德的努力本身为中西方哲学的"思想对话"提供了绝佳范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历史哲学在古代发展中呈现出以儒家历史哲学为主导的基本特征。但在西方文化东来的近现代,儒家历史哲学遇到了各种进化论历史观的严峻挑战。从康有为到冯友兰,几代中国学者以不同方式对进化论历史观作出了理论回应。但是,直至熊十力,才以“本心”本体论的历史哲学思想建构,实现了儒家道德决定论的历史观与进化论历史观的有机融合,从而将儒家历史哲学推进到进化史观的现代形态,并在理论上对中国与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出了创造性的回答,为儒家历史哲学的现代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对牟宗三的“哲学世界”加以整体观照,是认识和把握牟宗三哲学思想的基础.牟宗三“哲学世界”有着基本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祈向,而深入“哲学宇宙”进行的哲学的探索和创造,则是牟宗三“哲学世界”的核心问题.牟宗三“哲学世界”的复杂性,使得任何方面的研究都无法避免涉入其他领域而进行“跨界”.不合理的“跨界”表现为“论题的替代”,而合理“跨界”需要廓清论题的论域以把握其特质及彼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法官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有一定的限制的自由。我国司法实践中在运用法官自由裁量权时,应结合我国社会环境,界定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基因工程及其在农业、医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案例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选择案例要注意真实典型性、科学完整性和积极教育性等原则。案例教学同传统教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案例教学有着与传统教学根本不同的教学流程。经过几年的实践,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有必要认真总结并加以完善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朱先军 《南都学坛》2000,20(3):19-20
给出了反向Steffensen不等式及其推广形式  相似文献   

15.
刑法学被认为是刑法科学。笔者认为是一种偏颇。科学有向限性 ,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 ,科学在刑法中的价值与地位应该“科学”地评价。否则 ,会不利于刑法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了英语的主位结构,以及它的信息功能和语篇衔接功能。探讨了主位结构推进模式对英语学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是逻辑学的核心概念。由于现代逻辑的形式系统化,推理形式的不同类型构成了不同的逻辑系统,有效性概念相对于不同的系统而言,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同时,系统内的有效性又分为语形有效性与语义有效性,它们分别可由形式证明的方法和语义解释的方法加以判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优势甚多,但其整体的落后性事实决定了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决不仅仅是改良性的转换所能完成的,必须借鉴西方思维方式,与现代世界文明接轨,并在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从传统思维的普适能力上求突破,从开放性上找出路,在实践方式优化中求发展,使思维的现代化能够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勃发.  相似文献   

19.
结构主义的引进及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因具有能对语言的各个层面作全面描述的特点,逐步与汉语研究有机结合,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至今还是研究汉语语法必须掌握的方法论基础之一,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对中国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论引进的过程也有不少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共文化培养人们的群体意识和公共观念,整合文化价值观念,追求文化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还存在文化认同意识薄弱、发展水平不平衡、内在公共性欠缺等问题。今后需要加强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和投入,培养和发展公共文化的承担者,并按照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的原则发展公共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