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分析其中原因,除了传统低层面的慈善意识影响以外,慈善法律制度体系的缺失恐是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我国慈善事业中专门的慈善组织法律规范、慈善行为法律激励机制、慈善活动法律监管制度和可操作的法律规定的缺乏。为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可采用集中立法模式,建立以《慈善法》为基础的慈善事业法律体系,具体就是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关于慈善组织设立、慈善行为实施、慈善信用法律保障、慈善活动国家激励、慈善行为责任担当等内容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有关慈善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影响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完善我国慈善事业法律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快慈善事业立法进程,制定《慈善法》等基本法律。2.推动社会力量兴办慈善机构,增加慈善组织的数量。3.赋予慈善组织独立法人的法律地位。4.提高慈善捐款的免税率,简化退税程序。5.加强对慈善组织监督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出台给宗教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历史机遇。该法提升了慈善立法的位阶和效力,克服了之前相关法律文件繁杂低效的弊端;它明确将慈善组织作为慈善活动主体,并设定了较低的准入门槛,规范了主体资格和行为要求;对慈善组织的行为准则、内部治理、信息公开等方面,都进一步严格和细化了管理规范,有助于宗教慈善主体实现内部管理规范和外部公开透明的基本诉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推动我国宗教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慈善法律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慈善事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慈善立法的滞后已经制约了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正确处理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以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新疆慈善事业由宗教慈善、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构成。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经费来源多元化、管理制度化、水平初级化等特点,出现了慈善资源配置不均衡、监管机制缺失、对慈善的依赖等问题,降低了救助的实际效果。以宗教慈善为主、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为辅的新疆慈善事业格局折射出宗教、国家与民间力量对新疆基层社会的不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我国慈善捐助理念、慈善组织建设、社会诚信体系、慈善事业相关法规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教育,更新慈善理念;发展创新,健全慈善捐助运行机制;妥善管理,开发募捐款物价值;加快立法,完善社会捐助法律体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港澳地区宗教公益慈善事业大力发展,与宗教团体自身的慈善理念和努力有关,与政府的激励和有效监管有关。政府对宗教团体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较少直接干预;政府通过出资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促进宗教公益事业发展;通过减税等手段激励宗教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宗教团体的公益慈善相关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香港澳门政府对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对大陆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佛山慈善事业发展较快,有较好的善款募集基础,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慈善原动力不足,慈善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当务之急,应增加宣传渠道,提升公民的慈善原动力;创新管理体制,提高慈善工作效能;引入完善的运营机制,实现保值增值;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慈善事业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慈善信托是当代慈善发展的基本运作模式,是调动市场力量与社会资源参与慈善的有力工具。《信托法》上的公益信托名实不符且不能适应慈善信托的发展需要,为此《慈善法》最终专章规定了“慈善信托”以期矫正。在《信托法》有关规定尚未正式宣布失效的背景下,慈善信托配套法规政策的出台完善是应重点关注并需要审慎处理的焦点问题。应本着《慈善法》的理念目标、基本原则,从放宽认定标准、设置监管分工、明确受托人、监察人的资格及权利义务、完善扶持促进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具体制度机制的科学性与操作性,促进中国慈善信托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5年5月《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颁布实施。该《规定》是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的,是实施自治法的相关配套性法规。它既是国务院对自治法的执行,也是国务院各部门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的直接法律。《规定》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环节。它的出台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法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但逐渐形成了庞杂而丰富的思想体系,而且其慈善主体也实现了从最初单纯的国家慈善到以国家慈善为主、宗族慈善和宗教慈善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发展过程。另外,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轨迹还明显具备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兴衰相表里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慈善机构维持垄断格局,是我国慈善事业制度缺陷的典型瓶颈,结果必然会使慈善事业依附于政府,无法变成真正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无法吸引更多财富流向公益事业造福社会.此外.因没有专门的法规条款和行政文件,慈善公益组织的财务制度、募捐善款、救助项目等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这也使得民间慈善组织难以壮大,应通过建立完善慈善法、税收优惠制度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强化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是慈善事业的道德要求,是慈善组织的生存要求,是加强慈善活动监管的需要,也是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要求.但是,我国慈善组织目前没有建立信息披露制,存在信息披露渠道不畅、信息披露比例整体偏低、披露内容不全、披露信息不准确、披露时间不及时等问题.在我国慈善组织改革中,应以“详细、准确、全面”为原则,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平台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强化自觉披露.同时还应当接受国家机关、第三方组织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严格落实责任.  相似文献   

14.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慈善事业制度化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政府职能为依据,论述了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我国由于政府职能发挥不当而导致慈善事业发展受阻,指出政府在我国慈善事业制度化建设中应努力构建慈善文化、完善慈善法律法规、加强慈善监管和培育民间慈善组织,从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收入分配合理有序。  相似文献   

15.
浅析企业的慈善行为与企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企业参与慈善捐助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企业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法律政策的不完善、慈善组织机构存在问题及企业慈善捐助决策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要提高企业慈善捐助积极性,必须增强企业对慈善捐助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地位的认识,完善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以及规范企业慈善捐助的程序。  相似文献   

16.
慈善事业是弘扬互助友爱精神、建设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然而,近年来在一片慈善繁荣背后,"慈善丑闻"层出不穷,致使慈善事业公信力大为下降。本文以反思近年来慈善事业失范现象为切入点,提出造成我国慈善事业失范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体系与监督机制的缺失、政府的全面渗透与定位不清、慈善文化与慈善公信力不足、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治理慈善事业失范现象的途径可归纳为完善法律监督体系、明确政府定位、营造慈善文化、促进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是西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常态慈善和灾荒救济作为传统慈善的延续和发展,仍然是这一时期慈善事业发展的主流。教会慈善的传入为该地区传统慈善事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客观上推动了这一时期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尽管西北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同时期京津地区和江南地区,但它在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仍然起到"安全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国慈善团体的财务公开受传统和法规的多重制约,明清善会善堂编制《征信录》以公开账目的传统在民国得到延续,而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法规也要求慈善团体必须定期公开账目.有些慈善团体在章程中也明确规定财务公开.民国慈善团体财务公开的方式主要是编印《征信录》和登报鸣谢,前者是继承传统,后者是顺应时代.为提高财务公开的可信度,慈善团体往往聘请职业会计师查账,出具查账证明书,这就使财务公开的真实性大大提高.民国慈善团体财务公开的法律规定和具体做法,对今天慈善组织提高公信力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慈善文化在思想渊源和制度实践上存在不同。西方的慈善思想以基督教的"博爱""罪富"文化为主,个人主义传统和互济、志愿精神也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民间慈善积极活跃,政府对民间慈善的作用主要是制度支持和法律规制。相对而言,我国的宗教慈善资源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受儒家传统的家族和家庭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慈善组织具有官民二重性的特征,民间性不足。因此,应该汲取传统慈善资源的精髓,借鉴西方慈善文化的优点,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救灾经费和战争军费,历史上曾出现过以捐纳为主要方式的官府募捐、以佛教寺院为主的宗教慈善团体募资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救助,它们共同构成了传统慈善事业的主要经费来源.然而,就其捐献动机来看,以捐纳为主要方式的官府募捐建立在功利主义思想基础上、宗教慈善团体募资建立在宗教利己主义基础上、宗族救助建立在家庭伦理道德基础上.捐献动机的功利化和道德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