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网络社会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 ,网络社会确实是虚拟的。但我们认为 ,网络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网络社会有着与以前所有社会形态都不相同的特点 ,是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这可以从“个人—个人”、“个人—群体”、“群体—群体”和“人—物”四个方面得到论证。经典社会学理论在对这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网络社会的出现一方面给这些经典理论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也对它们原先的理论阐述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解析技术 :“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一书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指出该书不是仅仅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关系的一种研究 ,而是从整体上将“技术—社会—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客体 ,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实际上是一种STS视野下的技术社会学研究 ,这是该书的逻辑研究起点和立意新颖之处。书中既有从哲学层面对技术本质的基本探讨 ,又有从社会学层面对文化与技术关系的分析 ,最后又将这种多元探讨纳入STS这一独特的研究方向 ,并进而走向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小康社会:社会发展的目标整合与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一个阶段,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关于行政法是否存在或有必要构筑其理论基础,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什么是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以及什么样的行政法理论基础才是目前中国行政法所需要的问题,则是一个虽久经讨论却仍不过时的重要问题。其实,作为一种理论基础,其存在与否以及如何定位,都有赖于理论背后的哲学基础,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丧失了“合法性”。作为行政法上的理论基础,“控权论”可以从“本质—表象”、"工具性—目的性“和”应然—实然"这三个维度进行审视和考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找出其与“控权论”的对接与暗合之处,以期对中国行政法理论基础的选择乃至重构有所启发和裨益。  相似文献   

5.
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与将社会视为一种实体的“物”这两种概念 ,虽对人类学的社会研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但也成为理论推展的主要障碍 ,成为人类学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人类学家多是在“系统”这个概念上来寻求突破 ,80年代之后则开始设法摆脱“社会是一个物”这个概念 ,以获致理论的进展。大体说来 ,前者的努力并不成功 ,因为他们始终不能摆脱“社会”这个由Durkheim所创造出来的实体 ;而后者则重新检讨了“社会(society)”以及与之相对的“个人(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 ,从而为人类学的社会理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6.
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与现实的双重驱动下,社会风险研究在中国再度兴起。从学科交叉的视角来看,社会风险研究是一个从社会风险到公共危机的“连续统”;从学术的国际对话视角来看,社会风险研究是一个从现实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连续统”。如果以此为两个基本的维度,社会风险研究可以划分为“现实主义—社会风险”、“建构主义—社会风险”、“建构主义—公共危机”、“现实主义—公共危机”这四种研究范式。无论是社会风险研究逻辑的发展,还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走势,都需要对现有的社会风险研究进行整合,打破社会风险研究与公共危机研究的学科分割,弥合现实主义研究与建构主义研究的鸿沟,总结“中国经验”,实现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的“家支问题”,是当前凉山彝区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个基本点的实践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和理论问题。我在1986——1987年先后写了两篇有关凉山彝族“家支问题”的文章,主张用“宗族”来概括“家支”,并对宗族的特性、社会功能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作用,谈了一些刍见。但对宗族的现代命运问题,则语焉不详。而这个问题,是实践向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族存在的必然性,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族存在的实践根据,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允许宗族的存在,等等。对这些事关宗族现代命运的问题,从社会科学角度进行探讨,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前提及现实社会主义与宗族的关系,不仅能为当地党和政府抓好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并且有助于发展社会科学本身。为此,笔者拟以谫陋所知,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和同道切磋。以下分三个问题来谈。  相似文献   

8.
巴赞电影理论二题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赞是西方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代表理论家 ,其“展示”、“窗户”、“镜头段落—景深镜头”等论述 ,在世界电影理论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理论学派。长期以来 ,关于巴赞电影理论的争论热烈。本文就其中争论较多的“展示”和“镜头段落—景深镜头”两个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交互认识中“知识—信念”的传播要通过社会路径来实现。模因论认为,模因是“知识—信念”横向复制和传播的社会基因。里德的常识理论从实践伦理视角阐释了“知识—信念”传播的天赋道德原则,信念接受的纽带方式(BABA)更突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作用。斯珀伯的信念“吸引子”假说,则描述了一个真理战胜谬误的概率转换图景和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0.
微机问卷调查及其微机抽样控制 ,缘起于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社会敏感问题调查可靠性的质疑。依据社会调查的“真实”即被调查者“主诉的真实”这样一个立论基础 ,探索该方法在获得“主诉的真实”上具有一般问卷调查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同时也指出了其应用的局限性 ,并由此预见该方法对于增强社会敏感问题调查的信度和效果 ,促进社会学理论与先进的科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建构,需要把握现代性的基本要求,也需要把握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看,文化现代性以人文精神为指向,以世俗社会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文化的发展规律,从纵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从横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一元与多元的统一。推进我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方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大力弘扬改革与创新精神,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就必须要寻求到这一理论活动的逻辑主线。从实践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从理论层面上看,中国现代性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因此,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视角。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提供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一种革命式的现代化方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逐渐构建出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特色现代性。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现代性构建还在生成中。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主题就是着眼于中国道路,从各个维度尤其是价值维度,建构独特的现代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与一般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不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视域和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历史性否定,没有像黑格尔理论和众多后现代理论那样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感性的物质层面,对现代性展开了现实的超越。而从资本维度对现代性内在逻辑的深刻剖析,使马克思把握了现代性的根本,为人们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指明了实践批判的方向,并为人们探索新型现代性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正是这种独特的视域和维度使马克思不可超越,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习、研究《资本论》的热潮充分说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没有过时,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维系社会学发展历程的核心概念,在当代社会文化的讨论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马克思、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四位经典社会学大师的主要学说与现代性紧密相连。利用伯格与凯尔纳的框架对古典时期的现代性思想进行梳理,提出了认识现代性的全新脉络,并结合中国的现实与知识认识,揭示其对认识中国社会转型的系统性、整全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写作中的词汇并置缺陷为切入点,试图把词块理论应用在矫治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词汇并置缺陷中,并通过一项实证研究来检验词块理论对其的矫治是否有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词块理论对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词汇并置缺陷的矫治确实有效,它有助于引导学生识别、掌握、运用大量的词块,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道地用英语表达,提高英语输出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的张力与现代性忧虑所形成的“力场”,构成了毛泽东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问题意识,如何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性方案从而规避西式现代性弊病,成为毛泽东始终关注与思考的核心问题。深化毛泽东现代性思想的研究工作,应当从思想史发展的整体历史线索出发加以把握,即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与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微观历史进程相结合的双位视角出发,综合透视毛泽东的现代性思想,并对其进行基本的思想史定位。作为现代性本质特征的流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毛泽东现代性思想在当代不同的历史情境中不断引起回响,并以显性或隐性形式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性方案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野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当代生活中,现代性因其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与张力,而呈现出诸多特点与问题。马克思立足于理性与价值的统一,结合对"世界历史"的论述和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分析,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马克思的现代性视野,对我们分析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参照,应从理性与价值的双重观照出发,注意把握现代性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注意解决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矛盾和价值冲突,注重实践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民主社会主义是欧洲社会党的指导思想。现代性的视域是解读欧洲社会党选择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个可能性视角。启蒙运动开启的现代性展现出理性主义精神和价值观两个维度,两个维度的张力关系是现代性的根本动因。从现代性张力的视角看,欧洲社会主义理论中出现了理性和价值的失衡。一方面,理性对价值维度的僭越造成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危机;另一方面,现代性张力的失衡也是民主社会主义重构价值范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人性观是管理理论构建的基点。西方管理人性观先后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文化人"四个典型阶段,分别对应形成了管理理论中的"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立足于人性观的嬗变,把握管理理论的变革,有助于探寻符合人性需求特点的有效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裂变延异于“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社会景观中的马克思文艺现代性研究是冲决传统单以社会经济学维度涂鸦原典而深陷泥淖的反拨而采取的新举措,马克思文艺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艺术生产、诗意裁判以及语言牢笼三个向度上。艺术生产是现代艺术“何以是”的内在隐忧;诗意裁判则是马克思肩住“生产”带来文学堕落的疗救;词与物的裂变,构筑了马克思现代语言观。从三个向度上以期马克思文艺现代性批判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