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政治意识笼罩下的原始五行观——对《洪范》“五行”概念的性质及其思想史意义的再认识胡新生《尚书·洪范》是中国古代最早将水、火、木、金、土列为“五行”并系统论述五行特性的重要文献。准确把握《洪范》五行观的内涵和性质,对于理清古代五行学说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五行》有一个重要范畴“和”,“和”又有一个等值的范畴即“时”。二者关联的是,仁、义、礼、知(智)四种德之行跃升为“善”,仁、义、礼、知、圣五种德之行跃升为“德”,以及德行达到最高境界时的践行方式。“和”一般被解释为“和谐、协调”,这种认知有悖于《五行》体系给出的界定,也背离了该范畴的历史渊源。《五行》之“和”乃取义于跟《洪范》“五行”中的五味关联甚深的“和羹”、“和五味”,以及由此滋生的“和五声”等观念,意指参与其中的各元素的个别存在被超越而生成新的同一体,因此并无“和谐、协调”可言。《五行》“和”(或“时”)深刻继承了《洪范》“五行”说蕴含的五味和的结构框架和模式。  相似文献   

3.
水德与秦制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哲学形态,早在殷商时代就有阴阳和五材的观念,至于这些观念的起源一定更早得多。西周时代,阴阳五行学说就与政治发生了联系。《尚书·洪范》中说上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叫“洪范九畴”,其中第一类就是五行。西周末年,史伯和伯阳父的言论中,就用阴阳五行关系论述过政治兴亡。但是,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一个系统的历史观,是在战国末邹衍的学说中才出现的。邹衍(约前305——前240)“初以儒术干世”(《盐铁论·论儒》),后成为阴阳家的代表。他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胜关系说明王朝  相似文献   

4.
帛简《五行》中的“五行”观念 ,代表了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早期理论形态 ;但帛简《五行》中的“五行”观念是否源于原始的“五行”学说 ,学术界很少论及。本文记述了作者对帛简《五行》篇与原始“五行”学说之间联系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马一浮因“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的“六艺论”思想而受到关注。在“六艺论”的框架下,他在现代社会尝试对儒家传统经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诠释。《洪范约义》是马一浮讲解《尚书·洪范》的讲稿,也是“六艺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上占据主流的《洪范》政治性解释相比,马一浮站在理性化的立场,反对对《洪范》进行神秘化解释,强调“为政以德”“德为政本”。通过对德政关系的探讨,以《洪范》的道德意义统摄单纯的政治性论说,将其视为道德哲学而非政治哲学经典,从根本上扭转了《洪范》的诠释方向。马一浮借助《洪范》的道德性诠释,表达了对西方功利主义政治的尖锐批评,展现出对现代社会中儒家传统经典价值的确信。  相似文献   

6.
《尚书·洪范》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文献。它包含六个思想要点:(1)"洪范九畴"是王者治理天下的九条根本大法,在性质上与周初的"革命说"差别巨大;(2)"数"乃哲学观念,其中数序"初一""次五""次九"在含义上与起始畴、中心畴和目的畴相对应;(3)包含了五元关联性思维的萌芽,在"皇极"畴以外的其余八畴中都有所表现;(4)君王应当建立"中道",并以此施用政治权力;(5)王者具有圣性,其德行可以被神性的"天"所感应,并通过"庶征"展现出来;(6)从政治的角度构造了一个"生活世界"的系统。汉代的《洪范》学在天人感应的背景下大力阐发了五行灾异学说,夏侯始昌的《洪范五行传》及刘向、刘歆的相关解释最为重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宋代的《尚书》学以王安石和朱熹为代表。王氏极其重视"五行"畴,以为九畴的核心。朱熹则最重"皇极"畴,它是"君王通过正身而建立民可效法的至极至尽的准则"之义,由此批评了"大中"的训解。  相似文献   

7.
关于《尚书·洪范》五行的哲学思想,历来看法不一,目前学术界亦无一致意见。现在,我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向专家和读者请教。 在谈《洪范》五行说的哲学思想以前,先对“五行”的这个“行”字的原始含意,应当有个确切的理解。历代学者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如宋代王安石认为“行”字,即气体流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二”“三”与“多”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观念中,只要突破了"二",承认了"三",那么,"多"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因为三正是通向"多"的桥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说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关系学说,"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提法正是阴阳泛化的二元对立观念的体现。西汉哲学家扬雄首提"三分法",并由此构造出另一套与《周易》的二分法相区别的《太玄》经卦体系,进而提出种种三三见九之说。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表述了一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多元综合的复杂性思想。五行说也具有克服二的简单性观念,将世界的本原建立在复杂性的多样化基元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五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体系。二是大禹所创《洪范》之“五行”、《连山》之“阴阳”等观念,为后世儒家奠定了哲学基础。三是有别于中原“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念,蜀学自严遵以下构建了“道德仁义礼”(或“道德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四是在孔子“六经”、汉人“五经”和唐人“九经”的构架上,蜀学每每有所突破,率先构建起“七经”和“十三经”的经典体系,并为正统儒学所接受。五是蜀中自古流传的“皇人”信仰、仙道传统,造成了老子入蜀修仙的传说,也成就了张道陵入蜀创教的功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董仲舒在汉武帝建立新儒学的强烈愿望驱使下,重建儒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作者认为,董仲舒自《天人三策》提出的“纯任儒教”治国,到《春秋繁露》中的“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宇宙图式,以及“无为而治”、“生杀兼备”、“阳尊阴卑”的政治理论,标志着全面吸收“黄老之学”和建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完成,并最终使新儒学代替“黄老之学”,取得了政治、学术上的“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青铜器纪年铭恢复西周的历史年代是20世纪古史研究中一个强烈的愿望,人们坚信,只要正确理解了铭中的月相含义,就可借助合天的历谱推知器物的相应王世,系联多器进而推算出整个西周时代的历年。2003年陕西眉县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打破了这个率直天真的想法,这批器物的铭表明,西周历法的精确度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高,因而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有限资料还不足以得知西周一代的年历,与此同时,西周年代学研究的思路亦应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政治舞台上 ,楚、吴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其文学创作也是出色的。但是 ,现存十五“风”诗却缺楚、吴之风。究其原因 ,在于楚、吴对于周朝的离心倾向 ,故而不为周期的邦国体制所接纳。十五“风”诗 ,楚吴“风”缺 ,说明了中原政治对异己政治的拒绝 ,说明了《诗》的政治倾向性 ,也说明了孔子“删诗”说的成立 ,从而证明了《孔子诗论》中对“风”诗的“邦风”限定的成立。  相似文献   

13.
关中西部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而作为周代礼乐文化载体的<诗经>所反映的周代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性格,在关中西部民间有大量的遗存;将这些文化遗存进行发掘和批判清理,不但对西部人文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也对于实现关中西部人的现代转型、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史密簋铭文与齐国的方伯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史密簋铭文所透现的史实 ,从师俗、史密的身份、国属入手 ,考证两人是兼地方与中央双重官职身份的西周重臣 ,他们只能来自于齐国 ,故而周王命他们率领以齐师为主力的诸侯国军队合击南夷。齐国是西周的重要方伯 ,拥有对东方的征伐大权 ,只要周王命令 ,就可以实行征伐 ,无需周王另派将领统帅自己的军队。当时周王朝衰微 ,周王也没有能力来指挥齐国的军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 ,尤其是西周的监察制度为中国封建监察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监察立法的尝试、专职监察官员的设置、监察的措施与方式、监察官员的法律惩治功能等构成了西周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虢秦关系论     
西周时期,西虢坐镇于雍,讨伐戎狄,为周王室守京畿西门。秦人奔走于陕甘之间,牧马伐戎,为周王室保西陲。虢与秦无论是肩负使命,还是活动区域和内容,均有交集,其关系隐而不显。西虢终结时,秦国始立国;虢国灭国时,穆公始争霸。虢与秦看似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在春秋争霸的战略大格局中息息相关。虢国是秦晋争霸的牺牲品。晋献公灭掉虞、虢,抢占茅津、殽函,称霸中原。秦国东进受阻,转而称霸西戎。东周顿失臂膀和屏障,更加衰微。虢唯周王马首是瞻,恪守周礼,参与周政,尚武尚勇,征伐不休,日趋保守,终被晋亡。同样尚武尚勇的秦东源西成,大起大落,进取功利,勇于变革,最终一统中国。  相似文献   

17.
西周礼乐制度是西周政治文化模式的核心。礼崩乐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发轫于西周末年,在春秋时期愈演愈烈,终于由礼乐不兴而至礼崩乐坏。在这个过程中,周天子始而开礼崩乐坏先河继而推波助澜,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8.
从文献资料分析,周王室并没有通过册命礼正式封秦为诸侯,而只是以“誓”这种特殊的形式许诺秦为诸侯。秦在西周末期和春秋时期有强烈的天命思想。秦立畸祭天帝和天命思想的结合是秦的国家起源论,周王室的许诺是次要的。秦被封为诸侯的特殊性也反映了在这一时期的周秦关系中,秦占有更大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论西周的荒政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是荒政制度的形成时期,在《周礼》中已经把“荒政十有二纪”作为“聚万民”的手段,提高到“政令”之首的重要地位。“敬天保民”是荒政的理论基础。《周礼》中的“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奠定了后世荒政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0.
柞伯簋的形制一般认为西周早期中原地区青铜簋Ⅰ型3式——双耳圈足簋,而圈足下独特的喇叭形支座则被简单认定为增高器物的目的而未予深入探究。柞(胙)伯簋的喇叭形支座与青铜鍑形制之间的联系可读解出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在商周时期的文化互动关系。柞(胙)伯簋为西周时期物质生活史的文化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