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普世伦理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有无普世性的问题。普世伦理与伦理文化的普世性以及价值论伦理学相联系。普世伦理是普世价值的特殊表现。一种文化有没有价值是一个问题,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另一个问题。价值的普世性和价值观念的普世性也不能完全等同。人类原本就共享着许多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的共同利益日益增长,更为伦理观念的全球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全球伦理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生活基础和利益需要,而且也依赖于人类共同理性的存在。人类追求普世伦理的努力正呈现出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行为到整体行动的态势。过去和当下的道德对立将让位于更多的共同道德,即普世伦理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关于普世伦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世伦理并不是一个后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它反映了人类普遍道德的历史传统,而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问题和全球道德危机强化了人们对其的追求,使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时代性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伦理不同理解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普世伦理应是人类在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上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多样化民族伦理文化“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并认为,普世伦理具有平等性、公约性、多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消解当今世界各种冲突与苦难需要普世伦理,普世伦理的核心理念是超越差别,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融合。宗教伦理不仅是世俗道德的形上基础,而且以它特有的终极关怀,能实现人与人、人与万物的沟通与融合,成为未来普世伦理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伦理学主要是义务伦理学,而社会伦理学可以看做是权利伦理学.在权利伦理这里强调权利优先于义务,道德权利是道德义务的前提.对于权利与正义何者优先的问题,应当具体考察,从社会伦理角度看权利优先于正义,而从普世伦理角度分析,普遍的正义优先于权利,这也是普世伦理理论建构的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在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占有中心地位。当代伦理致思中对于普世伦理的吁求 ,应当从古典中庸思想中吸取思想资源。中庸作为可能的普世伦理的理由在于 :其一 ,中庸存在于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 ,是一种各大文化传统可以共享的伦理资源。其二 ,中庸具有伦理常识的特性 ;在中西伦理的不同历史演变中 ,中庸成为终结伦理偏执的最佳选择。其三 ,中庸适应各有传统的伦理互动的需求。在普世伦理的建构中 ,中庸是道德准则与实践原则的基准  相似文献   

6.
西方拒证权制度的设立有其合理因素和价值意义,从普世伦理的角度,即保障社会存在与发展、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个人幸福的角度来看,拒证权设立的普世伦理意义是:当法律原则和道德原则发生冲突时,法律的真实性原则应当向普世伦理标准作出让步、妥协和回归。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呼唤超越人类道德困境,促进人类全面、公正、和谐发展的“普世伦理”。大学作为最具“世界性”的组织,在建构“普世伦理‘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大学必须面向世界,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与道德的变革,充分整合中西方各种优秀的伦理思想资源,建构新的大学德育理念,努力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 ,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它一方面促使一系列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观念产生 ,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许多道德问题。理性地认识人们道德的变化 ,切实全面而系统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普世伦理、生态伦理和基因伦理的教育 ,对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素质 ,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的三重维度中蕴涵着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双重属性,此二者是网络世界的基本矛盾。虚拟世界在哲学领域内,引起了巨大争议。基于虚拟世界来自欲望、利益和技术方面对传统道德的冲击,虚拟世界应当构建出一种基于普世与底线的原则,并符合其自身内在运行规律的新质伦理,这种伦理必然要冲击到现实世界的伦理结构,它在超越思想空间、情欲空间和怨愤空间这三重魔咒中,对现实社会的普世道德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核心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网络环境建设,弘扬爱国主义,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性之一,诚信还是不同民族文化在伦理观念上的“最低限度的共识”,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全球伦理”、“普世伦理”或“底限伦理”之一,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政治多极和经济利益主体多样化的背景之下,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为克服现实伦理冲突和传统伦理危机应运而生。商谈伦理学的主旨不是谋求共同认可的普遍伦理规范,而是通过"对话"与"商谈"及其有效性的形式化条件预设达成某种"共识,"以求证现代多元民主社会普遍伦理之可能性。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确证了当代社会生活伦理规范基础的建构从"抽象主体性"的建构方式向"交互主体性"的建构方式之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13.
以"义务和道德法则的普遍理念"为视角阐明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可以从康德的原著中直接把握到的基本线索;从试图应对现代性问题出发,借助对"义务和道德法则的普遍理念"的阐明,康德建构了一套关涉"目的论"和"自由"的道德学说;这一学说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但也有其基本的理论限度;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则为我们认清这一限度提供了巨大的理论价值,也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文化的基本状况和建构合理的新的生活方式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对我国建筑企业培育良好企业文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及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建筑企业目前在劳动力使用上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与不足,亟需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引入建筑企业,对我国建筑企业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企业参照SA8000进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时的审核要点及注意事项,并对现阶段建筑企业推行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学可为"全球伦理"的基本理念提出一种儒学的辩护,同时也对其学理缺陷提出一种儒学的批评。伦理学在观念层级关系上有一个基本区分"伦理原则→伦理规范",儒家谓之"义→礼",其中"礼"(规范)是可以损益的,而"义"(原则)才是普适的。"全球伦理"没有作出这种区分,其仅仅着眼于规范的选择,而缺乏原则的基础。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是原则,而是适应当下的全球化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规范选择,因此,一方面,它并不是绝对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为寻求一种普适的伦理原则,经验论和先验论的方法都有问题。儒家伦理学的"仁→义→礼"结构、即"仁爱精神→正义原则→社会规范"结构,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借鉴。其中"义"指两条基本原则:正当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的建构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适宜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的建构适合特定生活方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道德品质及其行为应配享幸福,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的内心和谐,这是每一种伦理文化自我道德完善的实践目标及伦理信念。无论对于渴望个人自我实现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伦理文化传统,还是追求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的中国伦理文化传统,既有相互联系的普遍伦理诉求,也有其自身独有的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在中国先秦时期,与道家返璞归真的自然幸福论不同,儒家的“孔颜之乐”内在地包含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怡然自乐的幸福,但它们同样作为先秦伦理文化德性幸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正统儒家“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的整体建构,演进到宋明理学正统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德福之辩,发展到现代境遇中儒释道伦理文化融合的必要与可能,“孔颜之乐”不仅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传统,也为现代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为圆满解答、彻底解决伦理和法律关系两难问题,中华伦理法从制度上实行伦理豁免。特定义务主体若陷入该两难,其法律义务则视轻重缓急和主体行为能力,或者依法减轻甚至豁免,转由其他义务主体或公权力履行;或者依法推迟,以保证优先敦睦伦理,从而消除伦理危机,然后亲自履行。由此充分保证特定义务主体自由行使特殊优先权,全身心履行伦理义务,悉心敦睦伦理,并从根本上圆满履行法律义务,维护法律关系。于是,伦理和法律关系由两难而两全,进而兼顾公序良俗而多全,达至公道。伦理豁免所含的智慧朴而茂,通而深:本乎伦理,使法律植根于本真,圆满履行其重要使命;出于人性,保证法律有合法性、合理性,而成为良法;善待人情,即顺应人之常情,规制不当之情,保证法律真正被认同和遵守,真正有效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智慧以常识及其公理性力量,蕴涵旺盛生命力和永恒、普适性因素,纵贯中华伦理法,千年一脉;横通现代法治国家作证豁免权这一类制度,万里友声。  相似文献   

18.
墨子“兼爱”伦理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人类整体之爱、无差别之爱,具体表现为一种爱无差等的伦理精神,而这种爱无差等的伦理精神分别通过“爱人如己”的人际伦理原则和“非攻”的社会政治伦理原则得到鲜明表达。“兼爱”的伦理思想虽然在墨子时代未能如墨子所愿发挥出其预想的作用,但在当代社会仍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国际关系伦理,发展和扩大国际社会的道德共识与行为规范,不仅在于阐明其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更在于如何判断具体问题领域中的伦理因素和性质,并找到道德适度的界限和相关策略:明确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以避免战争,尽量减少战争带来的伤亡,维护世界和平;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的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发展,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南北国家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寻求最佳的结合点,共同致力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各国必须以伦理道德为依托来解决国际人权问题:必须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确立一个同纷繁复杂的文化多样性相协调的普遍的最低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