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立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数量调控规则下对贷款冲击与货币供给冲击的宏观经济波动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估计,并引入贷款冲击与货币供给冲击的相关性,发现二者在短期内会使产出、投资和通胀率出现较大波动,贷款冲击波动性更大。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应谨慎对待信贷扩张与宽松货币政策,而在长期则应持续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价格调控规则过渡。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台湾经济增长放缓,经济波动幅度却明显提高,显示其经济稳定性正在逐渐丧失。基于总供给—总需求(AS-AD)模型理论,可估计一个包含产出和价格变量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以此分析1991-2010年期间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对于台湾宏观经济波动的动态路径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产出波动对于供求冲击的响应路径符合AS-AD模型的理论预期,并且短期内的产出波动也主要是受到供给冲击的影响;与之相对,价格波动则主要是受到需求冲击的影响。以1998年第2、第3季度为界,在此时点之后,台湾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更趋不稳定,对于各类冲击因素更为敏感;同时需求冲击对于产出和价格波动的相对影响都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为背景,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钢铁行业各供给要素对行业产出的传递效应以及供给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程度,以此来研究供给冲击对钢铁行业产量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引发钢铁产出波动最重要的因素,且具有持续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对产出波动影响持续的时间大约为8年左右;原材料价格上涨并没有给产出带来预期中的负向影响;从业人员规模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4.
赵留彦在《财贸经济》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技术识别和估计外部冲击、国内供给冲击、国内吸收冲击和货币冲击对国内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数据结果与预期符号总体一致。国内需求冲击短期中对产出增长率有正向影响,不过其效应是暂时的,对产出水平没有长期影响;而且即使是在短期中,需求冲击对产出的效应也不占主导地位,产出的变动主要由供给方决定。国内产出变动方差分解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以随机蒙代尔-弗莱明开放经济模型作为理论支撑,通过构建包含产出和价格水平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因素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驱动中国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影响产出波动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冲击,影响贸易余额的主要因素为需求冲击,影响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为名义冲击.因此,政府应针对不同的经济变量采取不同的宏观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经济波动指经济总量指标围绕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上下波动,经济活动中的货币供给与产出、价格波动存在直接关系。如果中国货币供给冲击服从i.i.d(独立同分布,independent identically distributed),那么其通胀率和产出波动则是随机游走的;中国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就需要伴随着长期较大的货币供给冲击,这种冲击又会带来了通货膨胀率的高企。这意味着要从根本上避免货币供给冲击在推动产出向上波动时而带来的高通胀压力,仅仅依靠货币政策收效甚微,同时中国决策部门更应该着重于提高企业劳动力弹性,从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结合托宾Q假说,通过构建包含货币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了技术冲击、政府支出冲击等外生冲击作用下产出、消费、投资和资产价格的动态响应。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波动作出反应后能有效降低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同时,供给冲击的动态脉冲响应值小于需求冲击的动态脉冲响应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应对来自需求冲击的变量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粮食进口会大幅增加 ,对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冲击是很大的。但是 ,可能增加的进口量占产量的比重没有超出 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产量的实际波动范围 ,说明中国粮食生产能够承受入世后增加进口的冲击。通过分析 90年代国内外粮价变动资料可以看出 ,中国的谷物对外贸易中玉米是价格劣势 ,小麦基本丧失了价格优势 ,大米的价格优势虽然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价格优势。再说 ,中国增加进口有可能带动世界粮价上涨 ,从而可能缓解粮食贸易中的价格劣势。中国的粮食业经营规模小 ,商品率低 ,是公认的不能赖以发家致富的产业。然而从另一角度看 ,这种情况却能分散中国入世的风险和冲击  相似文献   

9.
产出缺口是评估通胀压力的先行指标,也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进行估算并对新常态情景下的潜在产出进行预测,研究发现:中国的产出缺口呈现古典的正负周期性波动;20世纪90年代起资本贡献的潜在产出增长率持续上升,至2009年才有所回落;劳动力贡献的潜在产出增长率低于资本贡献的潜在产出增长率;自2005年起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潜在产出增长率持续下降;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通货膨胀的外生冲击对产出缺口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生产资料价格和产品物价在当期上涨会降低未来产品的供给量和居民的需求量,从而收窄了产出缺口;产出缺口的外生冲击对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出缺口的通胀效应在未来第1期达到最大,之后逐步衰减;在经济新常态情景下中国未来几年的潜在产出增长率将下降至6%左右,产出缺口的收窄有利于缓和通胀压力.政府应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价格稳定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宏观管理的核心问题。国外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近年来的研究侧重对汇率波动、能源危机、金融资本等外部冲击因素对农产品价格影响的考察。国内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理论较为薄弱,侧重对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外部冲击因素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现有文献存在对生鲜农产品波动研究较少、对各种外部冲击的传导机制厘清不够、对各种外部冲击因素的贡献度缺乏比较以及对价格波动中的非对称性效应分析不够等不足。  相似文献   

11.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全球范围内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短期问题和长期挑战,从总供给冲击的角度,基于AD-AS理论框架,分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理论机制; 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针对不同种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产生的异质性影响加以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初期会造成中国实际产出的下降,但是在3个月后将提高国内的实际产出水平; 相比于“硬大宗商品”,“软大宗商品”对中国实际产出的正向影响更大; 更高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并且中国通货膨胀对“硬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整体上略高于“软大宗商品”;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正向波动会通过提高通货膨胀与增加实际产出等传递渠道来提高人民币利率水平,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人民实际汇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蔬菜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1990~2010年蔬菜消费的相关数据,在对蔬菜需求弹性估计的基础上,运用福利效应模型对蔬菜价格波动的城镇居民福利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分析认为:蔬菜消费价格引起的城镇居民长、短期福利变动的趋势一致,且蔬菜消费价格波动与城镇居民福利变动存在负向作用关系;城镇居民短期福利变动主要由ICR决定,其长期福利受ICR、蔬菜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影响;城镇居民长期福利优于短期福利。  相似文献   

13.
全球中长期粮食供需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粮食供需的扩张和收缩、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对于我国通过粮食贸易平衡国内粮食缺口具有重大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全球中长期粮食供需趋势做出较为准确的估计。首先分析了粮食需求和粮食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均收入、饮食结构、人口增速、粮食价格及生物能源的发展,决定了世界人均粮食需求的走势,而粮食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受化肥密集度、土地开发程度、机械化程度和灌溉比例的影响。然后采用趋势外推和指数平滑等方法,在预测人均粮食需求和粮食收益率的基础上,基于联合国人口司中等人口增速的假设,预测了2015-2050年全球粮食供给和需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来粮食收益率期望增速降低,种植面积预期保持稳定,小麦和稻米人均需求预期稳定,玉米和大豆人均需求预期迅速上升,全球粮食供需预期基本平衡,但存在结构性失衡,稻米和大豆将出现缺口。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和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失衡,加剧了农副产品消费需求和产出供给的矛盾,产生价格上涨压力。基于“缺口-价格”模型的实证研究显示,负向农业产出缺口对农副产品价格具有滞后1-3期的直接正效应,18个省份分地区面板回归验证了直接价格效应的存在且滞后期为3-4期;工农业产出缺口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两者的影响弹性不显著。由此可知,农业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治理通胀要从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协调工农业生产和畅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入手。  相似文献   

15.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冲击会通过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传导机制对一国的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分析表明,美国经济冲击对我国实体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显著,且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机制发挥作用;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总体上有助于经济稳定,而实际关税率的下降则不利于经济稳定;金融自由化进程总体上不利于经济稳定,而产业结构升级、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调整、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贬值以及相对稳健的财政和金融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减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能源安全危机分为能源供给中断、能源价格长期上涨和能源价格短期急剧波动三类,第一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在不断降低,但要注意能源进口中私人部门进口会产生外部性。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是能源价格。能源价格的涨跌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对称的影响。应积极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例如来源多样化、降低国民的能源依赖度、发展多种替代能源、保持战略库存,等等。  相似文献   

17.
价格传递非对称性使猪肉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供求,扭曲了养猪业市场资源配置,是引起我国猪肉价格周期性大幅度波动的主要原因。以纵向市场结构理论和价格形成机制为基础,对比分析了纵向分离市场结构和一体化市场结构下的猪肉价格、猪肉销售量和纵向产业链整体利润情况。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压价效应,不但扭曲了生猪市场价格、降低生猪养殖者利润,也误导了生猪养殖行为;数量众多的生猪散养户、可维持信息不对称和过多纵向关联环节是导致猪肉价格传递非对称的内在原因。因此,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和减少纵向关联环节数量是打破信息不对称、价格传递非对称性和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间我国棉籽壳的价格变动轨迹以及近10年来的棉籽壳供求特征,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棉籽壳价格变动对食用菌市场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棉籽壳价格变动幅度较大;棉籽壳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且这种供求关系在不同地区表现出较大差异;食用菌生产对棉籽壳具有较强的依赖;棉籽壳价格波动对食用菌市场价格具有重要影响.提出了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大科研力度,寻找食用菌基料新配方,降低食用菌生产对棉籽壳依赖程度;建立棉籽壳交易中心,完善棉籽壳交易机制,平抑棉籽壳价格波动,保证棉籽壳供应,提高菇农收入;增加棉籽壳进口,从海外市场寻求棉籽壳供给.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中国CPI走势从4%以上降到2%左右,最后进入了“l”时代,然而进入11月,CPI又重新回到2%,初步判断本轮物价回落的趋势已经基本结束,物价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短期资本回流,都有可能推高2013年的CPI;食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国际、国内供给冲击或货币宽松都容易使物价上涨预期转化为上涨现实;随着PPI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2013年物价综合压力将略有上升;再考虑要素价格改革等,2013年CPI肯定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物价上涨是跟老百姓生活相关度最高的一项经济现象。2013年又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因此,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将是新一届政府价格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产主体经济视角的水禽供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Nerlove模型对1997-2011年我国鸭肉年产量和市场价格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肉鸭的短期供给弹性为0.139 0,长期供给弹性为0.663 5,表现为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且二者弹性值均小于1。基于生产主体经济视角,讨论了水禽产业供给特点的成因。提出了促进水禽产业持续和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依托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完善水禽产业数据库;提高水禽生产者素质;加大政府对水禽产业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