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畜牧业组织模式的分析,把畜牧业组织模式分为畜牧业经济体制、畜牧业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技术水平、分配机制四大模块。力争摆脱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发展相对滞后,草原牧民经济和社会地位边缘化、牧区畜牧业产业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困局。笔者认为畜牧业组织模式变革是牧区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环节,内蒙古牧区畜牧业发展应选择牧民合作制企业作为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总是保持着一种持久的适应性。青海祁连的牧区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飞跃发展的同时,也由于文化不适而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发挥文化调适和牧区民众的主体性作用,建立现代畜牧业、完善畜牧业体系,稳固人口政策、多途径实现牧区劳动力的转移,重塑草原生态、增加牧区民众收入,对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延续下来的传统经济模式 ,是牧区生态 -经济恶性循环关系链的基础 ,是导致牧区经济贫困落后和草原生态急剧退化的共同根源。由于现有的大部分政策措施都只针对已经浮现出来亟待解决的牧区经济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并未触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 ,因而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解决牧区生态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传统农牧业经济模式 ,使其向可持续发展的牧区生态经济模式转变。构建以草原生态牧业、草原生态工业、草原生态旅游业为主体框架的生态经济模式 ,是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治理草原生态退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省商业、民贸部门,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进行民族贸易体制改革,对促进商品生产,繁荣牧区经济,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过社会主义新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如何根据我省实际,找出关键性环节,进一步加快改革民族贸易体制的步伐,推进民族贸易的更大发展,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民族贸易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省有可利用草原面积5亿多亩,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我省的一个主要优势和经济支柱。而畜牧业的商品化,又与商品流通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现行草原牧业经济制度 ,在政府管理、牧业科技推广、畜牧业经营、人力资源培育、牧区社会的稳定以及草原牧业的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着事关草原牧业发展与生态工程建设的问题。为此 ,创建一条诸如草原牧业股份合作制、草原牧业式舍饲圈养经营制等适合现代经济制度的新模式 ,是草原牧区全面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是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5年正式起动实施以来,对加强草原畜牧业,发展牧区经济起到积极和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内蒙古、甘肃等地考察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与运行的情况、所产生的效应及效益,对国家支持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草原牧区正在经历剧烈的变迁,传统的牧区被定居和草场的不断细分所代替;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牧区人口开始迁移到牧区之外。随着草场的退化,政府在草原牧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希望缓解草原的压力,如休牧禁牧、草畜平衡。人们经常将这些牧区的变化看作是人口增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希塔嘎查的调查表明,许多制度的选择并不是人口资源压力下的唯一选择。如走场制度的被放弃主要不是人口和牲畜增加的自然结果,而是畜牧业经营单位被缩小的结果,因此希望通过减少牧区人口,从而减少牲畜,并最终改善草原环境的政策也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由牧民定居而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甘肃省牧民定居程度居全国领先地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所采取的一些定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牧民定居过程中,只重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从根本上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游牧经济曾经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牲畜、自然与牲畜的关系,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蒙古族游牧经济具有游动性、均衡性、分散性、脆弱性等特征。考察和研究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内蒙古或其他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信息的沟通,信息化建设在草原牧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对我国草原牧区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草原牧区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应当重视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草原的日益退化,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形势严峻,牧区的生态移民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并在我国许多牧区开始实践。该文对牧区生态移民的成因和途径做了初步的探索。我国牧区人口已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许多牧民已经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草原。草原封育需要牧区进行生态移民,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牧区生态移民;政府要用宏观、开放的视野指导牧区生态移民,不能局限在一时一地解决这一问题;向牧区未利用草原移民;改革牧区的第一产业,发展牧区的第二、三产业,为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减轻向系统外移民的压力;向农村和城镇转移,实现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向系统外移民。  相似文献   

12.
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在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1],牧业、牧区、牧民问题是"三农"问题在草原牧区的具体体现,在草原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在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在草原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与之匹配的草原法制环境,笔者就在草原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与草原法制的关系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粗放型草原牧业的局限性──对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牧业经济增长轨迹的研究邓艾本文将主要考察1949—1992年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牧业的增长轨迹,着重分析牧业生产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旨在从动态的、实证的角度,对目前西北各牧区普遍出现的草场超载、草原退...  相似文献   

14.
针对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实施效果、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入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在锡林郭勒地区工业发展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牧区生态移民政策对草场生态产生了双重影响,一半生态移民难以就业或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牧区教育成本偏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认为: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生态是当地人发展、生活的基础。草原上的草—畜—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地经济建设中,首先要注重草原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发展;其次在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方面应探索多元化的补偿路径;最后应探索多渠道增加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实现草原生态改善及民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抓好草原牧业振兴牧区经济国家计委农经司李希荣一、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基本情况据全国农业自然区划调查,我国草地面积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已利用和可利用的草原面积43亿亩。已建设人工草地。改良和飞播草地1.9亿亩,其中围栏草地面积1.2亿亩。从...  相似文献   

16.
牧区是指以草原和牲畜为主要生产资料,牧业经济为其经济支柱、畜产品为主要产品和食物来源的地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始初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如何建立和发展牧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如何找到适合牧区实际的所有制具体形式,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结构?如何正确处理它们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种种关系?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因忽视干旱半干旱草原极高的资源时空异质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和畜牧业成本剧增等诸多问题。但草场承包时考虑到异质性的一些社区,也没有逃脱类似问题。究其原因,草场承包不仅不适合当地特殊的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牧区社会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长期形成的尺度匹配。案例研究表明,草场承包的社区破碎化引发了牧区社会系统管理的破碎化,再加上资源开发、气候变化等压力,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的混乱,最终出现草场退化。因此,要想恢复退化草原,需要建立社会生态系统管理的等级框架,减少社区的破碎化问题,重建社会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尺度匹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牧区分布很广,从大兴安岭西部往南,沿阴山、贺兰山西北的辽阔草原直达祁连山东麓,包括整个青康藏高原和天山北部。牧区的面积共36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业人口,9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解放前的很长历史时期,广大牧民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经营不稳定的游牧经济。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对典型草原畜牧业旗县--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的养羊业历年(1990-2003)头数变化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牧区养羊业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问题对我国的经济整体安全极为重要。目前我国草原退化沙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但治理的总方针至今不明确。我们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草原传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彻底扭转草原生态透支的问题,才有可能找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