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他不遇于世的象征,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语言精工妍丽,用典广博晦涩,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谢朓的山水诗是他向往隐逸又不能忘情于利禄的人生追求的外化,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语言清新自然,用典旨意较显豁,玄理色彩冲淡,以审美创造为指归.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自然山水诗画审美理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着与诗画同源的意境追求审美取向。本文试从人、建筑物与自然山水各自所代表的情景因素及虚实关系,来探讨园林意境生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山水游记继承了古典意境的美学追求,将山水与自我统一于游记的意境营造之中。文章结合作品,从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映衬烘托三个方面探讨了意境创造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4.
花鸟画意境论方凤富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有丰富的意境理论,无论是诗,无论是画,都以意境为艺术的最高追求。同样,在花鸟画中,也有如词表现意境的问题。但在过去的画论中,谈到国画的意境,常常主要是指山水画而言,王维所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之说,就是说的山水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山水画的审美功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山水画的意境创构等三个方面对郭熙《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作了论述。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追求和高雅之趣,给人以审美享受。关于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林泉高致》强调画家对自然山水进行深入观察和直接的审美观照,强调画家的艺术修养,强调创作的审美心境,并把审美意象的创造提到了重要地位。《林泉高致》在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山水画的“境界”(即今之“意境”)这一美学概念,在我国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意境说"是比较美学视野内中西审美主义相融合的现代产物,朱光潜与宗白华的"意境说"当中皆包孕了欧洲美学的基因,并成为了现代中国意境理论的两种"范式"。如果说朱光潜的"诗境论"是以审美主义为指归的话,那么,宗白华的"意境说"则与审美主义是内在同一的,二者代表了中国审美主义的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7.
郭熙是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及山水画理论家.他在吸纳研解前人艺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探索实践,使山水画风、审美特征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成熟境地.郭熙山水画的审美特征体现在: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追求主体性与形式美;以气韵生动为要,追求形神兼备;以人文意境致胜,追求诗意内涵.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的山水诗第一次将自然山水当作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对象加以关照,并通过精微的体察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山水之美。由于当时从理论到实践都还未能对山水诗形成更高的艺术规范,因此谢灵运的山水诗也还未能创造出情景理完美结合的深邃意境。  相似文献   

9.
论郁达夫山水游记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我国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意境美是作家极力追求的美学理想,郁达夫的山水游记就追求这种意境美。本文从以景述情等几方面论述郁达夫山水游记意境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理想的集中概括。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的内涵、创造过程、结构特点都体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意境产生的哲学背景 ,庄子的“游心”思想则是其具体的精神来源。气韵生动的自然成为人类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创造的根本途径是“澄怀观道” ,在静默中观照活跃的生命 ,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最高灵境。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点 ,“虚”是空灵和韵味之所在 ,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情趣。综观中国古代文化 ,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空灵动荡、深沉渺远的美学追求。意境不仅是艺术 ,也是人生的极境  相似文献   

11.
林纾最重要的古文论著<春觉斋论文>,集中探讨了古文审美艺术的诸种内涵与形式,其中尤以意境论最具特色.林纾以"意境"为"文之母"--古文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以"真"为核心,以高洁诚谨为上,以诗书、仁义及世途之阅历为造境不可或缺之前提,最终塑造兼具"海阔天空气象"与"清风朗月胸襟"的审美至境.同时,林纾还是将意境论移至古文并进行具体阐述的第一人,其理论是对中国古典意境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深化与扩展,因此,在中国古典散文审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审美崇尚,意境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心理之中,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状态而随时可能渗透于艺术作品之中。中国电影求其神似,求其意境,追求影片内涵的抒情写意性和镜头画面的诗化意境。我们知道,意境的形成是从“情景交融”开始,通过“虚实相生”接通有限与无限的,所以,意境具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象外之象”等三方面审美特质,它们相互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的本质和内涵。意境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里占据着“中心位置”。因此,无论是哪一代中国电影导演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追求意象和意境的审美体现,注重通过意象的组合,感物兴情,情与物融,营造出浑合无垠以至两忘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3.
文学创作以作品的完成为终点,但从整个文艺实践活动过程看,作为文艺创作终点的文艺作品又成为文艺接受的起点。所以,文艺作品既是创作主体的对象,又是接受主体的对象。所不同的是,文艺创作以创造艺术形象为指归,文艺接受则是以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意象再创造。所谓审美意象就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经验,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照,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审美形象。审美意象形成的过程,就是接受主体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诗人王润华将自然山水看作他生命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他以其浓浓的乡土情感描绘南洋的一草一木,以深沉的庄禅意识创造自然山水的古朴意境,显示其自然山水诗冲淡自然而又细腻的风格。在搏捉山水自然的美时,努力挖掘其中的暗示与象征,表达他对生活的思考和人生追求。他诗的语新意妙与其别致的拟人和奇巧的比喻相关。他较多地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而较少汲取西方现代诗歌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5.
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对舞蹈艺术来说,意境美的创造是其审美追求的一种境界,是舞蹈的灵魂。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而且还会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称之为艺术品并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为代表,比较分析中西自然诗在主题、题材、审美心理、语言形式以及意境追求等方面的差异,认为西方自然诗多为有我之境,中国古代自然诗多为无我之境,表现出中西自然诗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艺术意境即一间审美场 :主、客体三层面双向交互作用发生共振效应生成的四维空间形态。艺术意境以第三审美层面显呈 ,故外表上若“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但深入其第一、二层面根基 ,则可以把握到它隐涵着的主体求真、求善、求美的人生追求与投入。在深层次上 ,艺术意境创造的动力是以自由生命力为主导的、有自然生命力和自为生命力悄然参与的三统一的合力运动。从而 ,导致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外在形态 ,自然显呈出“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等诸多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意境创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和生存智慧,这种美学追求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系列冲击,但其内在特质符合人性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因而仍然具有突出的当代价值。超越于仅仅把意境作为一个古典美学概念进行研究,而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重新审视意境问题,必能使之为构建更美好的人性、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长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刻划出了一批形象逼肖、意蕴深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无论在人生境况中属叛逆者 ,还是属抗争者 ,抑或属屈从者 ,鲁迅都将其作为“人类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 ,艺术地再现了其内在性格特质、人生追求、生活目标的迥异 ,与外在个体命运的同一指归这一特殊人文现象 ,从而赋予这些女性形象以深层审美意蕴 ,折射出鲁迅先生对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意识和对特定文化语境造就的中国女性历史命运的深深忧患。  相似文献   

20.
“意境”作为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不能用西方理论和思维模式简单演绎,把“意境”说成是主客观统一的典型形象。在“意欲’审美中,不是“情景”,而是“虚实”构成其核心因素。“意境”以虚实为本,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超越精神。“‘祥境”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的典型表现和最后完成,在“意境”审美中具有重要意义。“意境”范畴可以进入现代美学中,它的诗意体验和超越精神,在现代审美中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